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5-14李技
李技
[摘 要] 物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开展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并可以自主思考与分析,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文章主要探讨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更好地指导物理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77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让学生保持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所以,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时,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积极探索新的物理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有着追根溯源的心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出发,设置趣味性、悬念性较强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下面几个问题:第一,如果不让激光笔直接照射在大屏幕上,则应该采取哪种方法让光照射到大屏幕上;第二,光是怎样反射的;第三,若是大屏幕中产生了很多晃动点,如何区分反射面和入射光;第四,解释光是如何进行反射的;第五,如果将你们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使用激光笔将光照在大屏幕上,那么如何在这些晃动的光点中,找到你们小组照的光点。之后,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物理知识,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教师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将更多的学生吸引进来。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科普讲座,或者进行航模、车模等各种物理实验竞赛,或者成立航模兴趣小组、无线电兴趣小组、摄影兴趣小组等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在自己动手进行各种物理小制作和小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这样一来,既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物理教师要逐步
转变教学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实践,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例如,在电路连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为学生提供两个电池、若干导线、两个开关、两个小灯泡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先为学生作必要的讲解,指导学生设计电路,并连接电路。最后,教师逐一点评各小组设计的电路,合理评价连接方式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改进。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提升操作能力。
四、开展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的。探究性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程序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评估、交流合作等。在具体操作中可包括上述程序的全部内容,也可只涉及其中一部分内容。例如,大气压是由于大气受到重力作用而形成的,那么各地空气密度不一定相同,大气压相同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利用针筒进行实验,把针筒的针头拔下用手堵住并向下推活塞,分析筒内空气密度及气压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延伸:平原到高山,气压怎样变化?不同地区煮饭应用什么锅?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物理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总结物理知识,同时进一步延伸物理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实践探索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以此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焦西会.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32):88.
[2]沈晓红.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08):136-137.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