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6-05-14戚国棋
戚国棋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积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学生人格的尊重者及课堂氛围的调和者。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 教师 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06
现在的高中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情绪易波动,他们厌恶传经布道式的课堂学习氛围,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这种学习心理的转型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转变,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常态下课堂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应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又是课堂的参与者。生物学内容需要动手、动脑去做探究,需要把课堂和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相联系,这就为师生的共同学习、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学习《分离定律》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再次经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过程,运用孟德尔的研究思路(假说——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去探究(探究过程为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初步揭开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神秘面纱,最后和学生一起画出“假说——演绎推理思维模型”的框架图(如图1)
二、教师应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的课堂策略之一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指而不明、导而不发,引导可表现为一种启发。当学生迷惑时,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走出误区,特别是在试卷或习题分析课上,我们如果直接报答案,那还不如发答案,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弄清题意,明确解题所需的铺垫知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然后让他们自己觉悟做错的根源所在,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切实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引导,生物学实验中也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实验中学生需要动手、动脑,需要把课堂和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相通融。实验的本质在于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真理,而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与学生一起以DNA与蛋白质组成元素上的区别,找出选择的标记元素是P与S,而不能是C或N,再从搅拌离心后细菌细胞中存在的同位素情况来说明侵染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的DNA,最后从噬菌体上下代遗传过程中DNA的连续性来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按照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一环一环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实验的奥秘。
三、教师应转变为学生人格的尊重者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这一点虽是老调重弹,但往往被我们教师所忽视。由于学生性别、家庭、成绩、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厚此薄彼,使部分学生慢慢感觉自己被冷落、被抛弃,从而对本学科丧失兴趣与信心,学科成绩每况愈下。
学生个体之间还存在其他差异,它表现在智商、性格、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先天因素方面,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种差异的存在,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通过分层备课、分层练习、分层评价,使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从而避免以往教学中的只抓极少数有望升学的学生而忽视一大批直接进入社会的学生的所谓“精英教育”模式。
四、教师应转变为课堂氛围的调和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若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就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思维权,课堂气氛枯燥无味,学习氛围死气沉沉。现在,学生喜欢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的课堂。他们喜欢老师讲课充满激情,诙谐幽默。对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为学生讲述生物科学史中的奇闻趣事,扮“萌萌达”鬼脸,说一些流行词汇,拉近与学生的年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具备了更加轻松的心理状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途径很多,其中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是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应放下身架,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尊重者和调和者,积极投身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