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认知现状调查研究
2016-05-14董向前张颖慧杨福寿
董向前 张颖慧 杨福寿
【摘 要】职业认知,即对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正确的职业认知对医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医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认知 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高学历人才大量涌现,职场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同样,作为一名医学生,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而大多数医学生对医学这一职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甚至有一部分医学生将医生这个职业简单的看成谋生手段,大大降低了工作的责任心与归属感,从而限制了自身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成就。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医学生的职业认知现状展开调研,以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在校医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从而将来更好地择业就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方式采集研究数据。调查样本严格根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9级八个班级五个不同专业共计464名学生、性别等因素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形式。采用自制调查表,经过相关教师、专家反复论证,在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调研。
二、调查结果
(一)被调查者一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64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30份,回收率92.67%。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二)医学生选择专业的动机分析
430名被调查者中,从选择就读目前专业的动机来看,出于自己兴趣的占47.44%,受父母职业影响的占28.37%,受亲戚朋友影响的占15.58%,认为医生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以及抱着救死扶伤的责任感而选择就读本专业的仅4.42%和4.19%。
(三)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情况
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目的是为保证毕业生毕业后具有从医的核心能力,这里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科学基础、人文素养、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及信息管理七个宏观方面。在此次调查中,对这七项基本素质能力的认知,按照学生所认为的重要性认同度排序依次为:临床技能、医学知识、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科学基础、批判性思维、信息管理。其中,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知识认同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5.20%和80.35%,远远高出对人文素养的认可,这方面的调查男、女生之间无明显差异。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标准除了医疗技术力量本身外,还有医疗服务的人文因素,这就决定了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双重性质。
医生职业性质关注点的调查显示,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很关注社会和病人对医生的尊重;其次,学生对医生职业的工作强度、收入和个人安全也较为关注;在这项调查中男、女生间无明显差别。
(四)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有一半男生(82/164)表示没有做过规划,有43.61%(116/266)的女生同样在近一年时间还未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方面提示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比如在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内容等。
(五)对医生职业的评价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18.37%认为医生这一职业收入高、地位高,63.49%认为医生这一职业收入一般、较累,13.26%认为医生这一职业没什么地位、常被人误解。
可见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识和评价并不是很一致,虽然他们对这一职业的认可度较高,只有少数人对这个职业持否定态度,但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择业倾向。
(六)对医德医风的认知及对当前医德医风的总体评价
现实中不良医德医风确实存在。作为行业未来从业人员的医学生对当前社会中医德医风进行评价,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分别占6.51%和26.98%,很差和较差的占6.05%和9.30%,一般的占51.16%。从这一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广大医学生既没有对医德医风过分夸张的歌功颂德,也有别于当前社会上多数媒体对医生医德医风的片面失实报道,总体来说他们的评价是趋于客观和理性的。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42.33%认为病人对具有高超技术的医生更为信任,38.37%认为病人对具有认真负责态度的医生更为信任,15.35%认为病人对名气大的医生更为信任,3.95%持其他看法,且男生和女生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上基本一致。
三、讨论及建议
(一)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调研结果显示,家人的职业、医生的社会地位以及医生救死扶伤的崇高责任感,对医学生选择医学专业的影响不大,决定性因素还是学生个人的兴趣。这个结果,一方面反映了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个人兴趣的尊重在学生大学专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当下不和谐的医疗环境,使得医疗行业从业者失去了应有的职业自豪感。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医生职业的学生家长甚至反对子女继续选择医生职业。由于少数医生因收红包、回扣使得医生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下降,进而导致医生职业声望有所下降;这些都造成了医学生对医生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缺乏认同感。然而,从历史的视角、国际的视野以及医学的本质来看,医生都应该是一个受到全社会尊重的职业。人们对现行医疗体制的批评,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渴求以及现实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当前医患纠纷的不断增多,医学人文素质的薄弱已日益显现。一方面,在理念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被肯定和强调,但另一方面,在实行中,却多被忽视或浮于形式,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中的实际地位不高,医学院校中仍以“医学专业知识”为重,人文医学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学生选择目的多为挣学分,大多数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应丰富校园内的医学人文宣传途径,适当引导,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医学人文对他们将来职业生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不断加深此认识。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多不相同,缺乏学科整体规划。因此,有教育学家提议,应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展的人文课程实用性差,多以课堂讲授、理论灌输为主,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相应的我国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医疗体制的变化和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的现状,造成学生自觉学习用处有限,学完后仍无法和病人、家属有效沟通,正确处理相关的问题,学习与实践的脱节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欠佳。所以,医学人文课程应以实用性为主,学习的不应是单纯的理论体系,而是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真实有用的东西,课程应注重实践、讨论,紧贴临床前沿,具有相当的实用性,才能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病患的真正需求,让医学生在掌握一种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理性的文明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学会尊重病人,体恤病人,以人为本,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人文服务的落脚点。
(二)引导医学生树立新型的医疗服务理念
我国当前的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诸如医生对病人态度冷淡,医德水平低,责任心不强,甚至发生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有一部分病人不配合治疗,不遵守就医道德规范,肆意妄为,蛮不讲理甚至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在当前医患关系还不和谐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医疗服务工作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医学生应学会与患者建立“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观念。
(三)培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加强医学生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处于懵懵懂懂或茫然无助的状态,不少医学生对职业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这将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职业追求,进而影响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尽早帮助医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有利于医学生更好地在职业发展层次、发展领域、发展类型以及多元价值观等方面正确定位,逐渐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素养[2],所以应从他们走进大学校园开始进行,而不是临近毕业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这样才能有利于医学生及早地做好职业中的专业知识准备和社会角色准备,并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精神解读与热点、难点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02):3-10.
[2]邱秀华.医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08(0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