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生阅读中自主思考的途径
2016-05-14张军
张军
【摘 要】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间的良好沟通,而课堂的宁静同样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它标志着在老师引导下的学生思考,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内容从浅到深的转化。教师对文本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下,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处理课文,通过恰当的切入点寻求学生的积极思考,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自主思考 重难点 疑问点 分歧点 文章体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让他们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地发展。
一、通过重难点语句设置切入点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是浓缩成某些含有深刻哲理、人生思考的语句;或是用比较形象、浅显的表达来体现自己的感悟。就像我们读书的体会,情节的曲折驱动我们走进文章,人物饱满使我们不自觉思量自己的经历,合上书本,浮现脑海的还有作者的箴言警句:“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通过理解这些句子,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
例如,《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回顾科学之路的文章,我把重点放在对学生人生道理的启迪上,由此,我设置了两个切入点:第一个是对题目的把握,即对全文的整体梳理;第二个是居里夫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对一生科学探索的思考,包含着深层次的人性闪光点。两者的关系由浅入深。
师:结合课文理解,给课题“我的信念”设计问题。
生:(1)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2)怎样才能实现此信念?(3)为什么要实现此信念?
师:回答以上问题。
生:(1)致力于科学研究,即对真理的探究。
(2)①思想上(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坚忍不拔的精神;要有自信;坚持不懈;执着、勤奋、耐心;②环境上:宁静,以免受盛名所累;坚持纯粹研究,不对财富产生兴趣(非物质);在自由的国家,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③生活上: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热爱生活,免于人事纠纷,使自己温和沉静,受了刺激也不懊恼;甘于寂寞,赢得时间。
(3)“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科学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这个过程的思考建立在对全文通读,和段落含义、段落间关系的理解上,并且是了解文章结构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此思路的生成对日后学生习作议论文也是很有好处的。
二、通过疑问点设置切入点
疑问点的探究是将学生从“雾里看花”引导到“柳暗花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个过程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复述学生的疑问点,而是从中归纳共性、发现深层次的疑点,启迪学生自主思考。
以《老王》为例。该文是杨绛先生记录“文革”期间一家人与普通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段,赞扬了和老王一样普通的善良人,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深刻的自省精神。对这些内容的理解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人生阅历下。虽然学生知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关键语句,但仍不理解这份“愧怍”之情缘何而生。对此,我认为过多涉及历史背景,就会忽略对文字的把握及对文字之中情感的流露,这样即便完成了教学目标也不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由此,我在根据插图对老王有了整体把握后,设置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
三、通过探究分歧点设置切入点
阅读文本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的交流,阅读教学除此交流外,还增加了读者与读者,细分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这种交流从新课标上是受到肯定的,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教师应该在备课,尤其在授课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分歧点,引导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个性化解读。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
我选择人物心理刻画和主旨理解作为授课的重点。由于课文较为简单,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参考中仅对父亲形象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母亲形象,我认为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双方共力作用,不可偏颇一方。在备课时,我有意设计了“如何看待母亲形象”的问题。实践中,学生不出意外地着重考虑了父亲形象并均持肯定态度,正当我准备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时,一个女生提出了自己关于母亲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兴致浓浓地对此展开讨论,我所做的,就是提醒大家别忘了从书中寻找依据。最后,大家很客观地评价了母亲。
四、通过文章体裁设置切入点
不同体裁的文章对读者情感产生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阅读记叙文时,我们与主人公做朋友,随他经历曲折的生活,感悟人生;阅读散文时,好像作者与我们进行对话,在心灵交流中感受作者情感抒发。因此,记叙文可以从情节、人物切入,散文可以从情感切入。即,注重文体区别也是很好的切入方式。以《蝉》为例:
师:作者对蝉抱有怎样的感情?
生:烦——不解——惊讶——宽恕(敬意)
这个切入点从感情变化的梳理,得出最终作者对蝉的敬意,由此学生很自然抓住了关键语句,最终理解了作者要与我们分享“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这一主题。
当然,面对不同的散文,情感的抒发也是不同的。《蝉》记录了作者对蝉的感情变化;《春》则全篇洋溢着喜悦之情,这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之,教师恰当地为文章设置切入点,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把文章读“精”,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思考、讨论之中,在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真正的语文。我想,通过切入点的合理设置,坚持“小切入,大思考”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行进在真正的语文学习的大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