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保障机制现状分析

2016-05-14王瑶

教育界·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志愿队伍

王瑶

【摘 要】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运行保障机制,初见规模,初现成效。随着青年志愿者事业的不断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不适应当前时代的问题。本文从保障机制方面归纳分析,为我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更好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保障机制 组织管理 队伍建设 保障支持 社会环境

自20世纪提出“青年志愿者”一词后,中国青年志愿者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性活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青年志愿者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在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保障支持、社会环境等方面上的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改革当前的发展状态,同时确立符合我国特色的青年志愿者事业保障机制,才能使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此,需要解决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保障机制出现的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组织管理的问题

当前,各级团组织在组织领导和青年志愿者服务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职青年志愿者工作管理人员欠缺

虽然随着青年志愿者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团组织对志愿者服务的管理不断加强,管理队伍也不断壮大,但基层团组织大多采取职工在完成其他团工作的同时兼任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工作,使得其很难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志愿工作的管理中,并缺乏专业性志愿管理思维,从而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管理力度被削弱。

(二)青年志愿者事业运行机制仍需规范

1.招募制度

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招募主要有组织招募与社会招募这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快捷高效地保证了志愿者的募集,但其招募的人员多为在校大学生,使得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人员构成较为单一。这种单一的志愿者构成使得社会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利用,也难以真正发挥志愿者的作用。社会资源作为志愿保障的一部分,其不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得保障机制的作用也得不到良好的发挥。

2.培训制度

接受培训权是志愿者享有的法定权利之一,但该权利在我国青年志愿者事业建设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部分青年志愿者组织只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主要培训内容也仅涉及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对志愿者人文素养、文化底蕴、无私奉献精神等方面的软实力培训。培训方式大多过于传统单一,使得志愿者接受吸收的情况较差。还有部分组织未曾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而仅以传帮带的方式,口头传递工作经验,针对的人群也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使得志愿者的个人水平参差不齐,队伍凝聚力无法提升,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水平无法得到保障。

3.激励制度

目前,青年志愿者的激励制度主要包括物质及精神两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志愿者的鼓励作用,但其激励方式往往过于单一,频率也不高,大众对于志愿者的认可也存在一定欠缺,志愿者对于激励的需求仍然较大。2014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中强调,应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要求各志愿者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志愿者嘉许制度、志愿服务回馈制度等,增加了对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以扩大激励制度的影响效应,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热情。

4.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监督志愿服务实施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有助于保持志愿服务的质量,衡量志愿者的服务效果及价值实现。评估志愿者活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首先是是否符合志愿者行为宗旨,二是是否使服务对象满意,三是是否被社会承认和认同,四是志愿者自身得失。比较完整的评价包括了社会评价、党政评价、青年评价等。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多忽略对以上情况的反馈,使得志愿者无法认识在志愿服务中自身价值的体现,无法收获满足感与自豪感,其精神条件得不到保障,易降低其对志愿事业的热爱及持之以恒的程度,妨碍了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

二、队伍建设的问题

在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青年志愿者流动性大

随着志愿者活动的普及,部分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存在跟风或满足自身虚荣的不良现象,其通常注意力转移快,无法负担志愿服务中的困难,随着加入时间的延长,热情度也逐渐降低,甚至退出组织,使得志愿队伍的人员流失。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往往对各种大型赛事热情度极高,而对于常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较低,使得人员分配不均,常规志愿活动难以得到保障。

(二)青年志愿者专业性不强

如上所述,由于培训缺乏等原因,首先,志愿者缺乏对志愿精神的了解,忽略了志愿服务的核心,使志愿服务变成了单纯活动而失去了对人的熏陶培养作用;其次,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仍待提高,多数志愿者因缺乏专业技能而局限于“聊天服务”;再次,志愿者的个人素质还需加强,应努力形成“志愿者的专业化形象”,即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根据服务活动的职业化要求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态度、亲和力、文明礼貌、沟通交流技巧、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达到“专业化”要求,形成高校青年志愿者特有的“职业品貌”。志愿者队伍专业性的提高,对保障青年志愿者事业的稳定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青年志愿服务品牌欠缺

品牌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生命线,其需要经营和宣传,价值越高,知名度越广,志愿服务事业的效应就越大。青年志愿服务只有不断打造成熟的品牌服务项目,才能获得社会关注与认可及社会资源的投入而得到稳固的资源保障。此外,品牌的社会效应会增强公众对志愿事业的认可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队伍中来。当前,青年志愿品牌活动较少,多数活动形式过于传统单一,活动流程也不够系统完善,无法打造出特色的品牌项目,使其社会资源的获取受限。

三、保障支持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缺乏统一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一部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法,相应的法律法规较少,效力等级低,都是地方性法规,且原则性的内容多,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具有很大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地方性法规的多样化导致各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机制无法得到统一规范,各地组织对志愿者事业的支持力度得不到保证,青年志愿服务的定义、范围、权利、义务等概念得不到明确,青年志愿者的安全、补偿、奖励等基本权益也不到保证,导致了青年志愿者事业的不稳定性。

(二)青年志愿服务资金仍缺乏

我国青年志愿者事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有限投入,若投入力度降低,就会极大影响志愿者服务的开展。此外,我国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的,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也大都来自民间募捐或是志愿者个人。而仅靠这两方面的力量是难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及时提供的。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青年志愿者事业的活动组织和未来发展都将受到一定限制。

(三)志愿事业宣传力度不够

诚然,当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数量众多,但其前后期宣传力度仍然欠缺,无法实现对社会广泛的志愿者精神辐射及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普遍了解与认可,导致志愿者活动无法形成广大的社会效应,社会人员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差等现象。青年志愿服务发展需要传播体系的支持,从传统的媒体到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自媒体,构建覆盖线上线下、城市农村的传播辐射面。

四、社会环境的问题

(一)青年志愿服务平台过小

2015年共青团中央研究决定,在全团广泛组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深入推进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这一举措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新平台,开拓了志愿服务的新领域。但多数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服务平台仍局限于社区、养老院、学校等传统服务基地,拓展服务平台的现象很少,使得青年志愿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很难得到创新。

(二)大众对青年志愿者事业认可度不高

当前,由于部分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及对志愿者群体的认识不足,使得该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及志愿者缺乏认同和支持,甚至对志愿服务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这种现象一方面无法形成良好的社会志愿氛围,另一方面无法对志愿者建立客观的社会评价,而无法保障志愿者的精神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建,金小红.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野[J].青年探索,2013(06):84-89.

[2]杨超.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调研与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3]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2):43-46.

[4]王辉.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探析[J].科技视界,2011(23):96-97.

[5]李晓欣,谭建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9(01):38-43.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志愿队伍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