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综述

2016-05-14李莹莹

对外经贸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政府

李莹莹

摘要:随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不断发展,国内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对2007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的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合作社自身、农户和政府三个角度予以归纳与总结,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政府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093-03

一、关于合作社自身发展的研究

(一)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

1合作社产权。关于合作社产权安排问题,学界存在两种观点:赵佳荣(2007)、李静锁和李树超(2010)认为,合作社产权安排应当遵循经典合作社原则,产权归属应为全体社员,强调社员的平等地位;林坚等(2007)和邵科等(2013)认为,现阶段我国合作社产权掌握在大农、龙头企业等少数人手中,他们控制着合作社的经营决策、盈余分配等。产生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合作社对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多数学者认为由少数人控制的产权安排虽违背了合作社创建的初衷,但却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黄胜忠(2013)认为,虽然少数大股东拥有合作社的主要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但由于在集聚生产要素和避免代理问题上有优势,因而认为这种所有权安排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还有一些学者就产权安排给出了建议。桂河和尼合买提·霍嘉(2013)在对新疆和静县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合作社实际经营管理中,对合作社的“共有产权”和社员农户的“私有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便于兼顾社员和合作社双重收益的最大化。

2合作社治理结构。近几年关于合作社治理结构的文献明显增多,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在少数人控制的合作社是否有可能以及如何完善合作社治理结构使其成为使农民受益的组织”。黄胜忠等(2008)认为,内部机制是解决合作社治理结构问题的主要机制,主要体现在理事会结构、管理人员报酬、股权结构、内部监督机制和社员的退出权等方面,外部机制也会发挥一定作用,如主管部门的监管、市场竞争等。黄祖辉(2014)认为,在合作社发展初期借用外部力量必不可少,关键是要坚持以成员利益至上为支点,将有能力的民主管理和有前提的外部介入融为一体,寻求两者的均衡。学者们普遍认为,一个良好的合作社治理结构需要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有机结合,但主要依赖于内部机制。对于如何实现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有机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还有学者提出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采用的治理结构模式。邵兴全(2012)结合我国实际和国外“新一代合作社”发展实际,提出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模式应采用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仵希亮(2013)通过对合作社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认为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趋向于共同治理结构类型,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利益远近关系不断变化,并致力于使这种关系融入合作社法律制度中。共同治理模式的提出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这是因为传统合作社治理制度具有内在缺陷,而共同治理模式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融资问题。梳理相关文献可知,进行合作社融资现状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学者较多,但更多研究是从不同角度寻找一条能够有效解决合作社融资问题的路径。吴玉宇(2011)认为,合作社自身信用及政府与金融机构制度供给不足,是导致合作社缺乏金融支持的主要原因,据此得出,要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协同努力。曹苏(2012)从法律视角对合作社的融资困境、成因及对策进行探讨,认为应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借鉴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经验完善合作社法,提升合作社融资能力;立法应允许以家庭承包的农地抵押,扩大合作社抵押担保的财产范围。徐鹏等(2015)认为,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或闲置的存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融资是解决其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

2绩效问题。已有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基于“行为—结果”的绩效评价。徐旭初(2009)建构了基于行为性绩效和产出性绩效的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认为可从组织建设、运营活动、社员收益、组织发展和社会影响五方面进行测量与评价。二是基于“三重盈余”理论的绩效评价。赵佳荣(2009)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绩效评价体系;冯丽莎(2013)提出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外,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还应包括生态效益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些学者对影响合作社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徐旭初和吴彬(2010)从治理机制角度分析了影响合作社绩效的因素,认为完善治理机制有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黄永利和高建中(2013)认为管理者能力与合作社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管理者能力越强,合作社综合绩效越高。刘文丽等(2015)认为,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制度执行力及评价实施者素质是影响合作社绩效评价的主要因素。

3规范化发展。许多学者研究了规范化发展问题。张颖和任大鹏(2010)对于真伪合作社问题,认为合作社发展具有阶段性,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允许不同类型合作社共存,而不应以理想合作社理念来评断合作社真伪。这一观点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发展后规范的政策一致。还有一些学者就如何规范给出了建议。郑有贵(2012)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是必经之路,建议以产权联结促规范运作,即让成员持有股份,形成规范运作的内在动力机制。万江红等(2014)通过分析合作社“规范困境”,提出产业发展空间、农户行为特征、组织对市场的替代能力是合作社突破“规范困境”的关键所在。

二、基于农户角度的研究

(一)农户合作意愿

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影响因素研究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巨源远(2010)通过对白水县苹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着重研究了影响农民加入合作社意愿的内在因素,包括农民在特定农作物上的生产水平、户主自身能力及对信息的了解程度。曹慧娟等(2015)以安徽省农户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参与意愿进行了研究,认为户主性别、文化程度、农产品生产投入、销售比例、销售难度及政府政策支持对农户参加意愿影响显著。对已入社农户而言,合作社提供生产、销售和增收帮助对其参加意愿影响显著。综上,农户个体特征、对合作社需求程度及合作社服务水平是影响农户合作意愿的三大因素。

(二)合作社成员满意度

影响成员满意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肖友利和刘凤(2012)对成都部分合作社社员进行调查后认为,影响社员满意度的五个因子中政府因子影响最大,其次依次是服务因子、收入因子、管理因子和个体因子。杨雪和王礼力(2014)通过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社员进行调查研究后认为,社员年龄、加入合作社时间、参加合作社后的收入、理事长文化程度、合作社注册资本金及是否有政策支持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合作社成员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对合作社成员满意度的研究,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以便尽早解决,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三)合作社成员退社

近年来,关于退社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成员退社的研究以便使合作社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完善,研究内容集中在退社原因方面。如孙亚范(2010)对江苏省农户调查后发现,合作社给农户带来的、能够感知的经济利益与实惠是影响社员退出意愿的最主要因素。王鹏和霍学喜(2012)认为农民退社主要有主动退社、盲从退社、隐形退社和被迫退社四种方式,并从社员、合作社以及外部环境三个层面对影响农民退社的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

(四)合作社成员素质

相关研究的关注点大多在于合作社“带头人”。郭红东等(2008)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社员对社长信任角度分析得出,社长素质(能力、人品与社员的关系等)越高,社员对其越信任。张美珍和刘小童(2013)则从外显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内在素质(创新、合作、草根精神)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包含18个要素的合作社“能人”能力素质模型。对如何提高成员素质这一问题,研究者针对我国合作社教育极为缺乏的现状,提出要构建覆盖面广的科学的合作社教育体系。

三、关于政府与合作社关系的研究

就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的定位问题,基本被认可的观点是:政府扶持一定要恰如其分,既要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合作社发展,又要保持合作社的独立性。

首先,对于怎样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一些学者提出了大的方向。苑鹏(2008)认为,政府在推进合作社发展中的基本职能定位是发挥有限而必不可少的作用,核心是“指导”、“扶持”和“服务”;张晓山(2013)认为,必须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政府应鼓励、引导和支持合作社发展,但不能干预,只应起“催化剂”作用,尤其要防止在发展合作社问题上定指标、下任务,拔苗助长;徐旭初(2014)认为,政府扶持的最终目标是使合作社走上自主自强、持续发展的道路,未来合作社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如何建构合作社自治与政府规制之间合理平衡的问题。

其次,一些学者提出了具体措施。荀雪霞(2009)认为,政府和合作社的关系应是合作伙伴关系,政府不能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干预和控制合作社的发展,而应通过法律、经济和政策等手段进行间接管理、指导和监督;苏玉娥(2010)通过总结国外政府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政府应从法律保障、民主管理、政策扶持、培训教育和组织改革等方面逐步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胡卓红(2011)认为,政府应从法律保护、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人员培训、发展农村金融合作和推进农业行业协会建设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予以全方位支持。

第三,关于政府对合作社合理规制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文献也有所涉及。陈炜和任梅(2013)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政府目标多样化、“重效率,轻公平”导向、“先发展,再规范”趋势和利益博弈格局失衡等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直接影响着规制;二是与政府规制相随相伴的信息不完全、寻租现象和规制体系发展规律等政府规制本身具有的特性也直接影响着规制。赵黎明(2014)在研究二者关系时认为,目前合作社发起主体、理事长受教育水平、是否接受过政府支持、利润分配、成立时间、决策一人一票的性质等方面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政府的依赖。

[参考文献]

[1]黄胜忠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及产权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3(3):47-53.

[2]桂河,尼合买提·霍嘉 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的界定与分析——以新疆和静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3-25.

[3]黄祖辉,高钰玲,邓启明 寻求合作社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的均衡[J]农村经营管理,2014(8):28.

[4]仵希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相关者探析与共同治理结构构建[J]农村经济,2013(10):126-129.

[5]吴玉宇信用与制度缺失: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主要障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3-28

[6]徐鹏,黄胜忠,周雪敏农民专业合作社存货质押融资运作模式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9-75

[7]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43-55

[8]黄永利,高建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能力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99-201

[9]张颖,任大鹏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从合作社的真伪之辩谈起[J]农业经济问题,2010(4):41-45,110-111

[10]曹慧娟,朱礼龙,郝世绵,张德化欠发达地区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66-69,73.

[11]肖友利,刘凤社员对专业合作社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成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9):29-32.

[12]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5-42

[13]王鹏,霍学喜合作社中农民退社的方式及诱因分析——基于渤海湾优势区苹果合作社354位退社果农的追踪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2(5):54-64,96

[14]郭红东,杨海舟,张若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社长信任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社员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8):52-60

[15]徐旭初建构合理的政府与农民合作社的关系[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10):37

[16]陈炜,任梅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规制的影响因素——基于博弈论和政府规制理论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2):7-10

(责任编辑:乔虹 陈鸿鹏)

猜你喜欢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政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 案例剖析
隆阳区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