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2016-05-14雷阳张寒飞
雷阳 张寒飞
摘 要:近几年来,虽然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些进步都是在索取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取得的。目前,很多的自然环境问题频繁出现,人类的生活逐渐受到了威胁,景观设计及环境保护学者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在对自然环境进行修复时运用了各种科学技术,从而使自然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现在,我国把生态修复技术广泛的应用在了现代园林艺术当中,并使二者相互融合,最终实现改善环境的目的。本文对生态修复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和生态修复技术原理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希望对改善环境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现代园林;应用
一、生态修复技术的概念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1.生态修复技术的概念。所谓的生态修复技术就是通过运用多种科学技术,再借助于环境自主修复,对遭到人为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使之还原遭破坏之前的状态,并使之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建立科学规范以及修复遭破坏的自然环境是生态修复的主要目标,分为以下三方面:第一,要以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受损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转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第二,确定生态系统的平衡,使自然物种保持多样性的特征,改善环境污染,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第三,合理的规划自然环境的结构,使环境中的所有生物都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调配,杜绝环境衰退问题的出现。为了使生态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使生态系统维持均衡,自然环境管理和修复人员需要坚持科学原则,遵循可持续续发展理念,从而有效的改善受损的自然环境,并且在改善与修复的同时,使自然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建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重建生态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理论、适宜性生态原理、限制污染因子原理、完善生态结构理论、群落更替理论、物种多样性原理等,在设计规划与修复自然环境时,这些内容为重建生态系统确定了重建目标。其中,限制污染因子原理,主要是指在修复受损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找出污染环境最主要的原因,之后围绕着这些主要污染原因开展对自然环境的规划设计工程。其他方面的原理也各有各的特征和用途,在重建生态系统工程中必须坚持这些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对重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1.生态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方面的应用。我国某一地区的园林绿化范围内,由于当地居民生活条件低下,造成了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尤其是电子垃圾给当地的园林绿化带了很大的危害,重金属污染物不仅会严重污染到当地的水质和土壤,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一旦受到污染便不可逆转的现状,往往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害到当地居民和动物的健康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现代园林植物的固化和稳定。一般情况下土壤中都含有一定的有毒金属,通过沉淀和植物吸收可以将土壤中的有毒金属固定,只有固定了土壤中的有毒金属,才可以防止这些有毒金属进入到食物链和地下水中,同时也防止了有毒金属的转移,还能够使有毒金属不侵蚀被污染的土壤。此外,现代园林中的植物还能够运用根际微生物来改变有毒金属的化学形态,比如:具有高毒性的六价铬,通过根际微生物的作用而转化成了溶解性很低的三价铬,三价铬的毒性非常小甚至可以说没有毒性。
(2)园林植物的吸收。园林植物吸收具体是指超积累植物(专项植物)的根系将土壤中的有毒金属吸收到自己的体内,然后把吸收的有毒金属运输并贮存到植物的茎叶中,最后把含有有毒金属的茎叶截取掉,从而达到清除土壤中有毒奖金属的目的,这种清除有毒金属的方法也就是平时我们经常说的植物萃取。
(3)园林植物的挥发性。植物在吸收有毒金属后,除了截取含有有毒金属的茎叶外,还有一种办法能够将植物吸收的有毒金属清除掉,那就是利用植物的一些特性使有毒金属元素转变为具有挥发性的形态,从而使有毒金属元素从植物的茎叶中挥发出来。比如:细菌体内都含有抗汞基因,运用生物学技术把细菌体内的抗汞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内,植物中的抗汞基因能够在含有有毒金属的茎叶中存活并大量繁衍,然后借助植物体内酶的作用把离子态汞和甲基汞转化成具有挥发性的单质汞,最后把植物体内有毒的汞元素挥发出来。
2.生态修复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方面的应用。唐山市南湖地区的生态沟渠是为了配合该地区的生态城,并给南湖进行生态水源的补充而开发的,但是由于在水源的补充过程中,具有污染的水源进入了南湖,导致该地区的水质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对水质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整个水体的生物链中断,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污染。在结合实际水质环境的基础上,对该地区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的处理,从多个方面让生态环境达到以前的水平。
(1)氮元素的修复原理。在大气pH值大于8的条件下,氮就能够在空气中挥发,挥发到空气中的氮元素被微生物和植物同化吸收,进而使之转变成为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一部分一有机氮。植物体内的有机氮通过氨化作用可以变成氨氮,在阳光、氧气、酶等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氨氮通过硝化和亚硝化的作用能够转变成为硝酸态和亚硝酸态的氮,在有机碳和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把这两种状态的氮还原成氮气,再把氨气释放到空气中,最终达到脱氮的效果。
(2)磷元素的修复原理。磷元素以三种形式在湿地条件下存在,分别是:可溶性磷酸盐、不溶性磷酸盐以及有机磷。有机磷主要是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存在;不溶性磷酸盐是磷元素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以可溶性磷酸盐存在的磷能够被植物和微生物利用,也是磷元素唯一能够被利用的存在形式。无机磷是磷元素在水中的存在形式,无机磷在水中被植物吸收和同化,进而转变成为植物体内的有机成分,比如:RNA、DNA、ATP等。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的吸收和同化以及化学原理、物理原理共同作用去除园林水体中的磷元素。
(3)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的方法。水生植物的生态修复:及时确定目标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确定完之后可以赢接种植香蒲、茭草、芦苇等水生植物,大部分水生植物都为宿根性植物并且种类繁多、易成活。种植水生植物时必须使其三分之一以上都露出水面。
对于叫做浮叶植物,由于其自身有较强的水质适应能力,浮叶植物的大部分叶子都在水面上漂浮着,能够以最大面积接受阳光照射。而对于沉水植物来说,它的生长方式正好和浮叶植物相反,它的整个身体都是在水中生长的,所以,沉水植物对光照条件和水的深度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沉水植物是在水中生长的,所以,水体质量直接影响着沉水植物的存亡。可以先在水面上种植浮叶植物,浮叶植物对水体有净化的作用,经过净化作用的水体其透明度有很大的提高,然后再种植沉水植物,这样有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还能够提高沉水植物的成活率。
三、结语
文中所提到的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实际运用,我们可以看得出生态修复技术不是简单地对园林艺术进行绿化,它需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采取符合这个地区总体环境的相关措施来进行修复,这样才能够创造出生态园林、绿色园林、和谐园林,促进我国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l]朱卫峰,王丽娟,张绿水.上海世博园区黄浦江段防洪墙改造与滨岸带生态修复技术解读[J].中国园林,2011(3).
[2]项延军,江海东,周立宗.硬质堤岸生态修复技术——以温州城市河道为例[J].中国园林,2011(6).
作者简介:雷阳(1988-04-),男,现任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