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蛋鸡禽脑脊髓炎的诊断
2016-05-14郝志香李乐鲁毅刘海林
郝志香 李乐 鲁毅 刘海林
某蛋鸡养殖场,一部分雏鸡出现神经症状,一部分成年蛋鸡出现产蛋率下降,经济损失较大,后经实验室确诊为禽脑脊髓炎病。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该场共养殖有12000只蛋鸡,一部分是200日龄左右蛋鸡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仅为产蛋下降,蛋壳颜色、硬度、厚度等均无异常,鸡群采食量、蛋壳质量、粪便、精神等无异常,产蛋率每天下降3-6%,下降过程中蛋重稍微变小,另一部分是12日龄左右雏鸡,起先表现精神不好,眼睛稍为迟钝,接着头颈震颤,运动失调,前后摇晃,最后动作失控,不能运动,但仍有食欲,药物治疗无效。该场蛋鸡均未免疫过禽脑脊髓炎疫苗。
二、实验室诊断
剖检症状无可见肉眼变化,采集10份血清用平板法做禽脑脊髓炎琼脂扩散试验,有6份血清样本在抗原与血清孔间出现清晰可见的沉淀线,同时,阳性及阴性血清对照成立,所以判定为禽脑脊髓炎抗体阳性;同时无菌条件下采取肝脏涂片美兰及革兰氏染色镜检未观察到细菌;无菌采取肝脏接种肉汤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 h未见细菌生长;肝脏和脑组织研磨经无菌处理接种鸡胚后取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未见血凝性;经过调查了解到该鸡群未免疫过禽脑脊髓炎疫苗,因此确诊该鸡群为禽脑脊髓炎感染。
三、禽脑脊髓炎概述
禽脑脊髓炎,又称流行性震颠,是由小RNA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鸡的一种传染病。鸡、火鸡等对本病毒易感,主要侵害1~3周龄雏鸡,并引起发病,以头颈震颤、站立不稳、两肢轻瘫及不完全麻痹为主要症状。母鸡亦可感染发病,但无明显的神经症状,而以产蛋率下降为主。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并可经卵垂直传播。雏鸡发病时,疫情通常局限于本场或范围较小的区域。产蛋期母鸡感染时,疫情传播区域广。本病可垂直或水平传播。
四、治疗
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地说,应将发病鸡群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如有特殊需要,也可将病鸡隔离,给予舒适的环境,提供充足的饮水和饲料,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B1,避免尚能走动的鸡践踏病鸡等,可减少发病与死亡。成年蛋鸡一般经过1~2周产蛋下降后会自行恢复,无需特殊治疗。
五、防制
成年蛋鸡感染禽脑脊髓炎仅表现一过性产蛋量下降,但不出现神经症状。禽脑脊髓炎多发于冬春季节,且发病具有周期性。成年禽感染,除产蛋量规律性下降外本身不表现其它临床症状和大体剖检变化,但是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但是出壳出壳雏鸡可在1~20日龄之间发病和死亡,造成本病的流行,引起较大的损失。本病尚无药物治疗,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几个方面:
1.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护体系。一是隔离饲养,杜绝人员、器具交叉和贩鸡贩蛋人员进场;二是从无病种场进鸡,最好做到全进全出,自繁自养,在中间空档期要做好彻底消毒工作,新引进的鸡只全部先隔离饲养,并做好检疫工作;三是饲料中添加多维素,提高机体抵抗力;四是定期消毒,可用0.2%的过氧乙酸、5%双链季铵盐络合碘消毒液1:2000倍稀释、百毒杀交替带鸡喷雾消毒;五是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随着日龄增加,注意饲养密度,保持鸡舍的干燥和卫生;六是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有害气体对鸡群的影响;另外冬季还应注意做好保温工作,以免温度过低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2.做好免疫工作,增强特异性抵抗力。目前有两类疫苗可供选择。活毒疫苗:一种用1143毒株制成的活苗,可通过饮水法接种,鸡接种疫苗后1~2周排出的粪便中能分离出脊髓炎病毒,这种疫苗可通过自然扩散感染,且具有一定的毒力,故小于8周龄、处于产蛋期的鸡群不能接种这种疫苗,以免引起发病,建议于10周以上,但不能迟于开产前4周接种疫苗,接种后4周内所产的蛋不能用于孵化,以防雏鸡由于垂直传播而发病。一种活毒疫苗常与鸡痘弱毒疫苗制成二联苗,一般于10周龄以上至开产前4周之间进行翼膜制种。灭活疫苗:用野毒或鸡胚适应毒接种SPF鸡胚,取其病料灭活制成油乳剂疫苗。这种疫苗安全性好,接种后不排毒、不带毒,特别适用于无脑脊髓炎病史的鸡群。可于种鸡开产前18~20周接种。在养鸡生产中,为确保该病的免疫预防成功,避免该病的发生,以提高养鸡经济效益,建议产蛋鸡于开产前4~5周用1~2倍量禽脑脊髓炎疫苗滴口或饮水进行免疫时配合使用甘草颗粒和VC,应用时注意避免和疫苗混合使用。
作者简介:郝志香(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