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探讨

2016-05-14宋诗军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集成技术机插秧秸秆

宋诗军

摘 要:总结了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包括秸秆切碎、撒施基肥、还田作业、机插作业等内容,以期促进该技术的推广,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关键词:秸秆;还田;机插秧;集成技术

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增加农民种植效益,而且增加了土壤的活性。经过大洼县农机推广站近几年来对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械化插秧集成技术路线的反复试验示范,总结了一套值得推广应用的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械化插秧集成技术。解决了这一困惑人们多时的难题,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现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一探讨,仅供参考。

一、水稻秸秆利用的意义及还田现状

水稻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肥素和有机质等养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据资料记载,秸秆还田每公顷耕地相当于增加255㎏氮、255㎏磷及285㎏钾,若每年每公顷还田4500—9000㎏秸秆,可增产375㎏粮食,经济效益相当显著。此外,秸秆还田还可使农田有机肥的投入大量增加,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减少地表水分的泾流量,增加土壤蓄水量,防止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解决秸秆因焚烧、堆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水稻秸秆不恰当的处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是对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每年有近6亿吨秸秆,而被利用的不足2000万吨,约97%的秸秆被焚烧、堆积和遗弃。农户收割后往往图省事,将秸秆露天焚烧,形成滚滚浓烟,搞得乌烟瘴气,既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又影响交通安全,威胁了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舆论关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各级政府想方设法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手段坚决反对和制止水稻秸秆焚烧现象。在此大气候下,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被提上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快了农机化的发展。

二、技术路线和机具选择

1.旋耕灭茬,耕翻深度12—15㎝。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切碎(全喂入收割机收割人工匀抛)→旱旋埋草→放水泡田→水耙耱平→撒施基肥→沉淀1—2天(薄水层)→机插秧。

2.犁耕深翻,耕翻深度16—18㎝。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切碎(全喂入收割机收割人工匀抛)→撒施基肥与腐熟剂→铧式犁深耕→放水泡田→旋耕耱平→沉淀1—2天(薄水层)→机插秧。

3.机具选择。选用大功率拖拉机(1304型以上)配套旋耕机灭茬,或配套铧式犁深翻。选用高速或手扶式插秧机进行机插秧作业。

三、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1.秸秆切碎

水稻收获时,用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高10—15 cm,同时启动秸秆切碎装置,将秸秆切成5—10 cm长度,并自动分散于田面。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时,留高茬30 cm左右,将脱粒后的秸秆人工均匀撒于田面。注意收割留茬不是越低越好,应在30 cm左右。因为根茬越低,田面留草量越多,预埋性越差;根茬越高,田面留草量越少,预埋性越好。

2.撒施基肥

在水田条件下,土壤氮固定的临界含量为0.54%。实施秸秆还田后,需补充氮量为还田秸秆量×(0.54%-秸秆含氮量)。由于水稻秸秆含氮量在0.5%左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缺氮症状,但为了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提高当年的还田效果,在还田作业时要配合施基肥。在总施肥量与不还田土壤肥料用量保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以每100 kg秸秆增施纯氮1 kg为宜,并根据基肥∶蘖肥∶穗肥为4∶2∶4的比例施用基肥。基肥以选择铵态氮或尿素为好,并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均匀撒施在秸秆残体上。

3.还田作业

一是机型选择。选择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高效低耗秸秆还田机械。新型秸秆还田机械化特点是正旋埋草、秋季深翻,提高了机械效率和埋草效果。二是机具作业。顺田间长度采用无环节套耕作业法,机器从地块的一侧进入,作业到地头后,相隔3-5个工作幅返回,一个小区作业完后再作业另一个小区。一般机具前进速度略快,深度达到预定要求,达到将秸秆压入泥中,均匀搅拌的效果。避免漏耕,可适当重耕,以提高埋草效果。注意要根据拖拉机动力、还田机具配备和土壤情况确定工作档位。三是耕层深度。秸秆还田的耕层作业深度与秸秆还田量、埋草率、麦草腐烂进度和机插作业质量有关。作业深度一般在12-15厘米范围内,随旋耕深度的增加,一次性作业埋草率提高,稻草起始腐烂时间、进度推迟(淹水条件下不同耕层温度差异所致)。采用铧式犁水田深翻技术模式,采用1304及以上型号拖拉机配套3、4、5、6行铧式犁进行水田秋季深翻作业,深耕深度16—18厘米。

四、机插作业

由于稻草还田土壤环境发生变化,在进行机插作业与栽后管理时要充分考虑还田秸秆对插秧机作业质量与栽后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机插稻的生产水平。一是沉实土壤。还田作业以后,要进行土壤沉实,以防止机插时漂秧、倒秧和栽插过深,影响分蘖和产量。土壤的沉实度要高于稻草不还田的田块,一般黏性土壤整地后应沉淀2—3天,壤土沉淀1—2天,砂性土壤沉淀1天。二是控制水层。机插作业时水层控制是关键。插秧机浮板和行走轮可实现田间水面秸秆的二次埋草。水层以3 cm为宜,若水层过深,容易漂秧、漂秸秆。三是栽后管理。与秸秆不还田的机插稻管理基本一致。只是秸秆还田土壤具前期吸氮、后期增氮的特点,可促使机插稻生长发育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前期生长缓慢、中期生长加快、后期生长活力增强。为此,要采取合理的肥水运筹措施,优化还田机插稻的群体质量。应主要注意以下方面:水稻移栽活棵后,及早排水露田、通气增氮、排除毒素,促根促蘖;总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80%及时搁田、分次轻搁,以后实施硬板灌溉,防止倒伏;保持氮肥总用量与不还田稻草基本一致。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以4∶2∶4为宜,即适度调高前期施肥比例,增加基蘖肥的用量,以缓解稻草腐烂耗氮矛盾。

猜你喜欢

集成技术机插秧秸秆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试析制药企业MES与ERP的集成技术及应用
水稻钵体育苗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机插秧市场化推广缓慢成因及对策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289机插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