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016-05-14杨绍丽吴仁锋马晓龙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叶斑病胡麻茭白

杨绍丽 吴仁锋 马晓龙

摘 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供试8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有较大差异,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42 9、0.053 9、0.088 6 mg/L。

茭白胡麻叶斑病[1]是茭白上一种重要的叶部病害,由半知菌亚门菰离平脐蠕孢(Bipolaris zizaniae)侵染所致。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病斑椭圆形,边缘深褐色,中部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外围具有黄晕,潮湿时斑面出现暗灰色至黑色霉病征,发病严重时,叶片病斑密布,有的连合为大斑块,最终导致叶片干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输送,导致茭白肉质嫩茎瘦小,一般减产15%~30%。茭白胡麻叶斑病在我国茭白种植区发生普遍,严重影响茭白的产量和品质,给茭白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尚无优良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化学防治仍是控制该病害流行的主要途径。目前,防治茭白胡麻叶斑病常用的药剂有异稻瘟净、多菌灵、扑海因(异菌脲)、腈菌唑等[2,3],由于使用年限过长,病菌对有些药剂已经产生抗性,因此筛选新型杀菌剂势在必行。笔者选用几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旨在筛选出能够有效防治茭白胡麻叶斑病的药剂,为指导大田施药及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①供试菌种 茭白胡麻叶斑病菌菌株由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科学研究所于2011年从武汉水生蔬菜所国家水生资源圃采集标样,经分离鉴定培养获得[4]。

②供试培养基 PDA培养基组成: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纯水1 000 mL[5]。

③供试药剂 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山东潍坊双星农药有限公司产品;40%稻瘟灵乳油,江西巴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陕西蒲城县美邦农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25%咪鲜胺乳油,青岛翰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青岛金尔农化研制开发有限公司产品;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青岛泰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70%丙森锌·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产品;70%甲硫·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江西省赣州鑫谷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产品。

1.2 药剂抑菌作用的测定

①药剂浓度的设置 根据预备试验的结果,每种供试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表1),以无菌水作对照(CK)。

②含药平板制备 将各药剂分别配制成所需有效浓度的10倍,用移液器准确吸取1 mL药液加入90 mm的培养皿中,同时加入9 mL预冷后约50℃的PDA培养基中轻轻摇匀,制成含药平板,各处理3次重复,以加等量无菌水的培养基平板为空白对照。

③测定方法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

定[6]。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打孔器在培养5 d的茭白胡麻叶斑病菌菌落边缘取直径6 mm的菌丝块,分别放在不同药剂培养基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在25℃ 的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4 d 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皿菌落的横、纵直径,计算杀菌剂对菌丝体生长的相对抑制率,并用DPS数据分析软件求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EC50值,比较几种供试药剂的毒力大小。抑制率(%)=[(空白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空白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3可知,供试8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42 9、0.053 9、0.088 6 mg/L。70%甲硫·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乳油、70%丙森锌·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乳油对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为20.849 3、51.167 2、53.322 6、53.358 0、60.249 5 mg/L。

3 讨论与结论

茭白胡麻叶斑病在茭白各种植区均有发生,其流行为害高峰期在5~7月。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是种植抗病品种及采用药剂防治,但目前尚未见有特别抗胡麻叶斑病的高产品种报道,因此,适时采用有效药剂成为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抑制作用较强的杀菌剂中,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属于三唑类杀菌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为取代苯类杀菌剂,说明这两类杀菌剂对该病菌防治效果较好,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大田防治试验,以便明确这几种药剂的实际防治效果,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杀菌剂单独连续施用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尽可能地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吕佩珂,苏慧兰,高振江,等.中国现代蔬菜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

[2] 徐允元,华雄超.茭白胡麻叶斑病及其防治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1991(1):23-24.

[3] 丁新天.腈菌唑防治茭白病害的试验研究[J].农药,2001(6):36-37.

[4] 杨绍丽,吴仁锋,刘义满,等.茭白胡麻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长江蔬菜,2012(16):95-98.

[5] 方中达.植病研究法.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6] 黄彰欣.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56-59.

猜你喜欢

叶斑病胡麻茭白
常食胡麻可益寿
难以忘怀的江南味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张鸿鹄《决战胡麻岭》
胡麻情结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云南万寿菊叶斑病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抑菌药剂研究
钟情美人腿
芒萁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