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使然,使命所在

2016-05-14山娜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甜瓜新品种设施

山娜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瓜类作物研究室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优势特色的学科团队,曾先后育成了国内第一个三倍体无籽西瓜新秋三号;第一批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的优质早熟西瓜品种苏蜜1号;优质早熟高抗枯萎病西瓜品种抗病苏蜜、抗病苏红宝及厚皮甜瓜东移品种维多利亚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33.3万 hm2。从初来乍到的业内新人到资深专家,羊杏平在这里刻下了三十余载时光的痕迹。

记者:身为国家西甜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您缘何坚守于这条道路并越走越远?

羊杏平:1983年,我从江苏农学院毕业后便被分配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瓜类研究室工作,初出茅庐的我对于人生中第一份工作有着别样的认真与执拗,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至今仍记得报到当天,我国西瓜抗病育种开拓者、著名西瓜甜瓜育种家徐润芳先生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西瓜在英文中叫做Watermelon,water即水的意思,但还有更深刻的含义,这甜蜜的水不仅仅来自于土壤,更来自于育瓜人的汗水和泪水。”作为瓜类室的一员,我始终牢记,要比长辈和老师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才能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记者:在科研育种上,您可谓硕果累累,可否与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您在西甜瓜科研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羊杏平:1983年至今,本人一直从事西瓜、甜瓜育种及栽培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西瓜抗枯萎病育种工作,并发起组建了全国西瓜抗病育种协作组。育成的高抗枯萎病、耐重茬西瓜新品种抗病苏蜜、抗病苏红宝等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累计推广面积66.7万多hm2。同时也率先开展了厚皮甜瓜东移栽培和抗病育种研究,育成的厚皮甜瓜新品种维多利亚、白雪公主等,均已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在国内开展了薄皮甜瓜(香瓜)杂优利用研究,育成的新品种黄金蜜翠于1999年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十一五”以来育成优质、高抗枯萎病、耐重茬苏蜜5号、早抗京欣及优质小果型苏蜜8号等西瓜新品种都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成功推广;育成优质高档抗病网纹甜瓜新品种珍珠、红珍珠,优质厚皮甜瓜新品种苏甜1号、苏甜2号以及优质哈密瓜新品种苏甜3号、苏甜4号等,均已在生产上实现规模化种植。近年来,陆续创新了西甜瓜砧木种质材料,系统研究了嫁接苗抗病机理、低温生理与形态解剖结构响应、蔓枯病抗性遗传和侵染过程,为江苏省西甜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记者:您从事西甜瓜研究已有30多年,据您的了解,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羊杏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西甜瓜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12年底,中国西甜瓜生产规模已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江苏省的西甜瓜产业同样顺势上扬、成绩斐然。据统计,2012年江苏省蔬菜种植面积达32.9万hm2,占当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的24.9%,其中西甜瓜栽培规模就达17.1万hm2。随着我国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设施栽培逐年普及,尤其是西甜瓜基本实现了设施化生产,亟需设施专用品种。

自“八五”以来,我国将设施瓜类作物育种纳入国家攻关项目,先后育成了一批适用于设施栽培的品种。但多数品种在持续坐果能力、果实外观、商品品质、耐贮运性等方面仍与国外优良品种有较大差距,远不能满足现代化设施栽培的需求。况且国内外病原菌不尽相同,国外设施瓜类专用品种对设施条件和配套栽培技术要求较高,在国内粗放的设施栽培条件下,往往会水土不服,抗病性和抗逆性表现不佳。近年来,枯萎病、蔓枯病、白粉病、霜霉病、病毒病等病害在设施西甜瓜生产中的为害尤为严重,化学防治不仅成本高且不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因此迫切需要适应我国农业生态条件、尤其是能有效抗御上述病害的优良品种,优质、多抗、高产已成为国内外设施西甜瓜遗传育种的主要目标。

此外,现代社会营养与保健意识日益增强,人们更希望从日常蔬果中获取对身体健康有益的物质。西甜瓜除了拥有一般意义上的营养价值外,还兼有一些保健功能。因此,如何提高产品的独特风味,增添特有保健物质为品种选育者所关注,也必将成为今后新品种选育的创新热点。选择基因型是育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传统育种方法主要通过表现型对基因型进行间接选择,选择周期长、效率低,存在很大的不可预测性,更加依赖于育种者的经验和机遇。现代育种方法将分子标记技术、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与聚合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快速实现目标基因从一个品种到另一个品种的转移和育种材料的纯合,从而加快选择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显示出传统育种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记者:目前,在我国西甜瓜的生产实际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又该如何解决?

羊杏平:目前西甜瓜生产实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西甜瓜及嫁接砧木品种供给严重过剩,但优质、高品质品种供给不足;二是集约化育苗水平不高,跟不上规模化产业发展要求,尤其缺乏种子促萌引发及壮苗促控技术;三是产销成本居高不下,配套轻简栽培技术缺乏;四是资源与环境束缚日益突出,病虫害及连作障碍严重,肥水一体化技术落后,致使西甜瓜品质及产量不稳;五是良种繁育技术不健全,良种繁育基地不稳定,育繁推脱节,特别是示范推广技术和模式的滞后制约了产业发展;六是采后处理技术特别是鲜切技术滞后,西甜瓜零售业态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上述有关西甜瓜产品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问题,应在借鉴发达国家西甜瓜零售先进业态和标准的基础上,以构建新型高效商业模式为目标,围绕生产优质安全标准良品(论个销售,大小整齐划一)和鲜切产品(冷藏盒装即食),完善西甜瓜产业科技链,探索建立“电商+店商”营销模式,以优良品种和安全生产技术为核心,统筹衔接工厂化育苗、轻简化栽培、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监控、品牌创建等环节,构建从生产到产品供应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以及生产者、供应商、消费者无缝链接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商业模式。

记者:结合当前西甜瓜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您所带领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

羊杏平:现代育种已将传统育种方法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弥补了传统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等缺点。在此背景下,利用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行育种新技术研究是育种研究的必然方向之一,也是提高育种效率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种业体制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新技术创新研究将是公益性研究的主要任务。

当前江苏省及长江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西甜瓜生产的主要模式为设施早熟栽培,从长远看,这种模式也是西甜瓜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西甜瓜育种的主要目标即为选育设施专用品种,突出要求品种具有较强的低温弱光适应性及多抗、优质、高产、高商品性。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日益老龄化和短缺,而目前的西甜瓜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因此研究推广轻简化栽培及良种繁育技术事关西甜瓜产业稳定大局,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本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及江苏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西甜瓜产业需求,今后主要研究方向将围绕3个方面:一是西甜瓜及其嫁接砧木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新技术研究;二是西甜瓜及其嫁接砧木新品种选育;三是与良种配套的良法和良繁轻简生产技术研究。

如此,既可提高本地区西甜瓜市场竞争力,推进西甜瓜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能全面提升本地区西甜瓜遗传育种研究的创新水平,从而保持本地区西甜瓜遗传育种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记者:您在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积累了哪些心得体会?

羊杏平:农业科技工作要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新品种育成后,首先要建立良法基地,完善新品种良种繁育技术,在主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不断熟化与新品种配套的优质高效安全简约化栽培技术并辐射推广,才能促进新品种大面积生产应用,从而促进优质西甜瓜品种的更新换代与产业的提升,增强地区西甜瓜产业竞争力,推动西甜瓜主产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对于西甜瓜新品种推广来讲,还要与有实力的种子(苗)企业合作,同时围绕品种开展产前与售后服务及技术培训。新品种推广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主要是示范种植效果不理想,良种的特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遴选示范种植户是关键,要在当地寻找有威望、能讲、敢讲的栽培能手作为示范户,以确保示范一次成功和快速传播。

记者:您能否预测一下未来西甜瓜科研工作的走向和产业发展的趋势?

羊杏平:信息科学、生物技术、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将给西甜瓜科研工作带来颠覆性革新,西甜瓜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将促进西甜瓜产业跨越式发展。总体而言,西甜瓜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店(电)商化销售、专业化消费。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类面临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危机依然十分严峻,在化解危机的选项中,西甜瓜产业的作用不可替代;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大都市生态与生活功能拓展中西甜瓜产业的作用不可替代;在与自然灾害、病害的斗争中,需要西甜瓜同行的通力协作才能有所作为。由此可以预测西甜瓜科研工作的走向将包括:①与人类生命与健康相关的研究:西甜瓜与人类健康、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国家果品生产、社会福利与生活改善,水资源短缺、盐碱化对西瓜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②与人类生活相关的研究:消费与感官拉动西甜瓜的品质改良,机械化、精准栽培和机器人,果实品质的无损评价,植保技术创新,采后科学,经济与管理,设施栽培新技术,新品种选育与有效供给,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③与人类生境相关的研究:西甜瓜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与都市农业互动,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效率和足迹度量,生物安全、害虫检疫和市场准入等。

猜你喜欢

甜瓜新品种设施
看禾选种
我喜欢吃甜瓜
甜瓜有多重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九)
新品种信息
设施农业文摘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七)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