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联盟管理影响联盟绩效机理的实证研究

2016-05-14朱少英徐渝

软科学 2016年6期

朱少英 徐渝

摘要:基于文献研究与实际调研,建立了包含联盟管理、联盟能力、关系质量和联盟绩效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并用179个有效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产学研联盟管理、联盟能力、关系质量与联盟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联盟能力和关系质量不仅直接影响联盟绩效,而且在联盟管理影响联盟绩效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但联盟管理与关系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产学研联盟;联盟绩效;联盟管理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03

中图分类号:F2764;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11-05

Abstract:Based on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surve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considering the alliance management,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 relational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of 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 Strategic Alliance in the model together. Using 179 effective sample data to test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iance management,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relational quality are critical factors to alliance performance, which the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relational quality not only show direct influence on alliance performance, but also are mediators between alliance management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iance management and relational quality i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 strategic alliance; alliance performance; alliance management

引言

产学研联盟因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1]。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失败率高达70%,且联盟绩效较差,因此,产学研联盟绩效提升成为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面临的迫切问题[2]。

现有研究涉及到影响产学研联盟绩效的主要因素有资源依赖、关系信任、合作机制、社会资本和组织学习等[3],这些因素对于提升产学研联盟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但产学研联盟管理对于联盟绩效提升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黄俊等研究战略联盟管理时指出,迄今为止对于联盟管理与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还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未来应将研究重点转向联盟管理[4]。实地调研发现,成功的产学研联盟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在产学研联盟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做了有益尝试,即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履行管理职能。所以,探索联盟管理与联盟绩效关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周杰等在梳理国外30篇研究联盟能力的文献基础上指出,联盟管理是联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现有研究没有详细讨论联盟管理影响联盟绩效的机理[5]。此外,产学研联盟管理关注的是单向维度,对于双向维度特征关注度不够[6]。所以,马卫华等明确将联盟管理作为影响产学研联盟绩效的重要变量加以研究[7]。彭伟等则考虑到联盟伙伴关系的双向特征,引入了关系质量变量研究联盟绩效[8]。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同时考虑联盟管理和联盟伙伴间关系的双向特征,构建一个包含产学研联盟管理、联盟能力、关系质量与联盟绩效在内的新的结构方程模型,用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产学研联盟数据验证它们之间的作用路径,探索产学研联盟管理影响联盟绩效的作用机理。

1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Kale等学者较早提出设立专门的联盟管理机构来履行专门的联盟职能[9]。Heimeriks等认为,通过联盟管理来协调和控制联盟活动过程中可能的冲突,才能实现联盟战略目标[10]。借鉴这些战略联盟专门化管理思想,本文认为,设立专门的产学研联盟管理机构,充分考虑联盟伙伴关系双向特征,对产学研联盟实施共同管理,有利于联盟目标实现。

另外,产学研联盟合作过程中,合作伙伴间的联络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联盟能力对联盟绩效起着重要作用,且伙伴间建立的信任、承诺等良好关系质量是资源共享、减少摩擦和机会主义、提高产学研联盟绩效的润滑剂[11]。这些关键要素的形成是建立在有效的产学研联盟管理基础之上的[4]。因此,产学研联盟管理不仅是联盟能力提升和伙伴关系质量改善的重要促进因素,且通过联盟能力和关系质量对产学研联盟绩效施加影响。按照这样的逻辑,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图1理论模型

虽然产学研联盟绩效很难用客观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但是,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2],因此,Feller等建议用主观评价来衡量联盟绩效[13]。本文借鉴黄俊等人的研究,将产学研联盟绩效理解为产学研联盟的目标达成度、合作满意度和联盟稳定性[4]。下面就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

11联盟管理与联盟绩效

Ritter等认为,产学研联盟绩效提升取决于对联盟伙伴行为的有效管理[14]。产学研联盟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冲突在所难免,此时需要联盟伙伴间沟通与协调,进而使得合作双方在意见或行为上取得一致,并产生合作满意的预期,以确保联盟的成功。此外,联盟管理为联盟合作提供制度安排的同时,为指导联盟运作、促进交流互动、强化联盟关系提供了持续和正式的互动平台[6],为提高产学研联盟信息处理提供便利,对实现联盟目标、增强联盟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15]。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产学研联盟管理对联盟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联盟管理与联盟能力

联盟管理必须转化为联盟能力才有利于联盟成功[16]。Heimeriks等研究联盟能力形成时发现,联盟管理实践能够帮助联盟伙伴正确认识联盟管理过程,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协调解决联盟冲突的能力[10]。同时,联盟管理通过管理工具与控制过程,可以提高联盟间的协调和控制能力,最终使得联盟目标实现[16]。Kale等发现,联盟管理尤其是联盟管理技术明晰化、共享和内化在提升联盟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15]。Sluyts等和郑景丽等认为,管理工具和特定的控制方式不仅能为使管理知识书面化,而且能为知识交流提供有效途径,从而增加联盟获得知识和技能,这对指导联盟活动起了积极作用,因而有利于提升联盟能力[17,18]。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产学研联盟管理对联盟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联盟管理与关系质量

Kale 等认为,联盟管理可让联盟伙伴直接接触,及时把握联盟伙伴需求信息,以便提供必要的支持[9]。因此,通过联盟管理所扮演的沟通者和协调者角色,专门处理联盟伙伴间的合作事务,协调伙伴间资源与技术,以维持产学研联盟合作关系的持续性。联盟管理使得联盟伙伴间关系更加紧密,对其合作关系具有正面影响[15]。陈莉平等认为,基于互惠关系的联盟管理能够增强联盟伙伴彼此间的信任[19]。Kim认为,有效的联盟管理工具是联盟伙伴间建立信任和承诺的重要条件[20]。武志伟等指出,在合作关系管理中,承诺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管理的公平性,联盟管理越规范,管理越能体现出公平性,联盟伙伴间越愿意做出承诺[21]。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产学研联盟管理对联盟关系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4联盟能力与关系质量

Goerzen等认为,面对产学研联盟合作过程中角色任务不清、工作流程不系统等问题,需要专门机构来协调,协调能力越强,产生冲突能可能性越小[22]。面对产学研联盟伙伴间信息不对称,沟通能力越强越容易增进知识信息传递而减少误会,从而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郑景丽等研究发现,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能迅速有效地建立起与联盟伙伴的互信[18]。傅慧等研究发现,维系关系能力使得联盟伙伴间产生更加紧密的个人关系,从而不断增强伙伴间的信任和互惠承诺,增强联盟的稳定性[23]。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产学研联盟能力对联盟关系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5联盟能力与联盟绩效

彭伟等发现,较强的联盟能力能够有效管理联盟活动,有助于实现联盟目标[8]。傅慧等认为,联盟协调能力有助于联盟伙伴间冲突的解决和各自所需资源的获得。而联盟沟通能力越强,越容易使得知识和信息有效传递,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使得联盟伙伴间减少误会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23]。Schreiner等研究发现,发展和维系良好的联盟关系能力能够促进联盟伙伴间信任和互惠承诺的形成,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联盟的稳定性[24]。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产学研联盟能力对联盟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6关系质量与联盟绩效

Standifird等总结了许多实证研究后认为,关系质量可以降低各类型交易成本,从而影响合作绩效[25]。Cullen 等指出,信任和承诺是关系质量的重要组成因素,彼此之间高度信任会导致为对方的利益而做出更多的努力,使得联盟合作满意度提高,且联盟合作关系更加稳定[26]。刘刚等研究发现,产学研合作关系缔结时各方之间相关承诺越多,就会越在乎派生成本,合作关系就越稳定,承诺越多意味着各方技术、信息资源共享越充分,由此带来的效率也越高[11]。Morgan等研究表明,承诺具有降低合作伙伴的离去倾向,促进伙伴间关系合约的形成,有利于伙伴关系的稳定性提高,从而促进合作效率和绩效提升[27]。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产学研联盟关系质量对联盟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研究设计

21变量测量

本文涉及到联盟管理、联盟能力、关系质量和联盟绩效4个变量。其中,联盟管理主要考虑的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采用特定管理工具,共同管理产学研联盟相关事务,故测量题项参考了Kale等和Heimeriks等的问卷[15,16],共5个题项。联盟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维系关系能力。联盟绩效包括目标达成度、合作满意度和联盟稳定性。测量题项均参考了Schreiner等的问卷[24],共计8个题项。关系质量主要考虑信任和承诺两个方面,分别参考Africa 等和Morgan等的问卷[27,28],共6个题项。各题项测量均采用Likert 5点量表。

22样本选择

前期调研发现,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产学研联盟运行效果较好,所以,本文调查对象选取了长三角、京津地区、成都地区和西安高新产业区等4个地区。主要走访了该地区专门设有产学研联盟管理机构的22家著名院所及与其合作效果较好的87家企业,将这109家单位专门负责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人员或直接参与者作为具体调查对象。共发出300份问卷,回收265份,剔除不符合要求的86份后,有效问卷为179份,有效回收率为597%。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1有效样本基本情况(N=179)

样本特征特征分布样本数占比/%样本特征特征分布样本数占比/%合作

年限企业

规模5年以下4525.146~10年8748.6011~15年3418.9915年以上137.26100人以下2314.65101~200人6038.22201~500人6239.49500人以上127.64所属

行业电子信息3318.44材料2916.20医药1910.61机械116.15能源1810.06电气2614.53化工2111.73高校、院所2212.293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用LISREL853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

31样本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主要考察观察变量的内部一致性(即Cronbachs α系数)和组合信度。效度分析考察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根据Fornell建议,Cronbachs α系数和组成信度应大于07。会聚效度考察各变量的测量题项因子负荷的显著性和平均变异萃取量(AVE),AVE值应大于05。区分效度依据AVE值大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衡量[29]。由表2可知,4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和组成信度均大于建议值07,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各变量的因子负荷在0679~0902之间,且均在p<001上显著,AVE值均大于建议值05,说明所有变量的测量题项具有良好的会聚效度。由表3可知,AVE值均大于相应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这表明所有变量的测量题项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表2变量测量、信度与收敛效度分析

潜变量观察变量因子负荷a系数组成信度AVE值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联盟事务

32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根据Fornell的建议,本文选择7项指标作为整体模型的拟合度指标[29]。从表4可知,除了AGFI为0893,略小于建议值09外,其余6个指标均满足参照值标准。由于AGFI非常接近参照值,本文认为可以接受。拟合结果显示,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与实际观察资料的整体拟合度是可接受的,理论模型基本上能反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4结论

为了提升产学研联盟绩效水平,对产学研联盟实施共同管理是必要的。为此,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将“联盟管理”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加以考虑,构建了包括联盟管理、联盟能力、关系质量和联盟绩效4个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新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就产学研联盟绩效整体而言,联盟管理、联盟能力和联盟关系质量都是影响联盟绩效的重要变量。联盟管理对联盟绩效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通过联盟能力、联盟关系质量2个变量的间接影响,即产学研联盟绩效除专门化管理外,也可通过联盟管理实践提升联盟能力,进而维系良好的联盟关系质量,最终实现联盟绩效的提升。在这一作用机理中,联盟能力和关系质量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联盟能力不仅是联盟绩效提升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也是联盟关系质量的重要前置变量。关系质量则直接影响联盟绩效,说明联盟关系维系是联盟成功的必要条件。此外,联盟能力源于联盟管理实践,联盟能力是在管理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

另外,产学研联盟管理对关系质量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本文研究有一定局限性。从理论上而言,产学研联盟管理对于联盟关系质量是重要的,但考虑联盟管理时偏重于正式的管理规制和管理工具,而对关系管理重视不够,这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义芳,翟立新.产学研研发联盟:国际经验及我国对策[J].科研管理,2008,29(3):42-47.

[2]章熙春,蒋兴华.合作动机对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绩效影响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6):45-51.

[3]薛卫,雷家骕,易难.关系资本、组织学习与研发联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4):89-99.

[4]黄俊,李传昭,张旭梅,等.战略联盟管理与联盟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的观点[J].科研管理,2007(6):98-107.

[5]周杰,张卫国.国外联盟能力研究述评与展望[J].国外经济与管理,2012(9):42-31.

[6]徐翔,海本禄.创新收益专有化管理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3(4):556-574.

[7]马卫华,蒋兴华.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绩效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68-72.

[8]彭伟,符正平.联盟能力对联盟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以联盟网络构型为中介变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4):10-19.

[9]Kale Prashant, Vishwanath Dyer, et al. Alliance Capability, Stock Market Response, and Long-term Alliance Success:The Role of the Alliance Func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 (8):747-767.

[10]K H Heimeriks, G Duysters. Alliance Capability as a Mediator between Experience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lliance Capability Development Proces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 44(1): 25-49.

[11]刘刚,王岚.公平感知、关系质量与研发合作关系价值研究[J].科研管理,2014(8):25-33.

[12]Osland, Gregory E, Cavusgil S, et al. Performance Issues in U S-China Joint Venture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2): 106-130.

[13]Feller I, Ailes C P, Roessner J D.Impacts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Industry: Evidence from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J]. Research Policy, 2002,31(3): 457-474.

[14]Ritter T, Gemunden H G. The Impact of a Companys Business Strategy on Its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Network Competence and Innovation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 57(5): 548-556.

[15]P Kale, H Singh. Managing Strategic Alliances: What do We Know Now,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09, 23(3):45- 62.

[16]K Heimeriks, E Klijn, J Reuer. Building Capabilities for Alliance Portfolio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9, 42(1):96-114.

[17]Sluyts K,Matthyssens P, Martens R,et al.Building Capabilities to Manage Strategic Alliance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1,40(6):875-886.

[18]郑景丽,龙勇.不同动机下联盟能力、治理机制与联盟绩效关系的比较[J].经济管理,2012(1):153-163.

[19]陈莉平,石嘉婧.联盟企业间关系治理行为对合作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3(4):54-60.

[20]Keysuk Kim.On Determinants of Joint-action in Industrial Distributor-supplier Relationships: Beyond Economic Efficienc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