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

2016-05-14史丽军

中国教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动作文章作文

史丽军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学生只要实实在在地关注生活,真真切切地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就能书写出真实、深刻的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他们的作文才能春意盎然、意蕴常新。

一、初中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正是思维活跃的时期,可为什么有的一到写作时就愁眉苦脸,所写的作文满篇都是空话、套话呢?一个学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初看到作文题目时就发蒙,脑中一片空白,随之越想越着急,最后只能乱写一篇交差,等看到自己的作文成绩就更头疼了。唉!……”看着学生无奈的表情,我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帮助学生找回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要达此目的,首先要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所以我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认真分析了作文教学的现状。在教学上,初中作文的指导教材系统性不强,年级之间缺少连贯性,没有固定的作文教学课时,多是随机安排。这就造成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单元的课文都重点进行了讲解,而最后的写作却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写作兴趣日趋消减。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题材狭窄,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完全脱节。

二、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1.提供平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边实践,边摸索。学生们感到最头疼的就是打不开思路,没有材料可写,从而产生倦怠、消极心理。于是,我把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首位,尝试着通过课堂提供一个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式,也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必要前提。培养学生捕捉、记忆和认识生活的习惯,写作也就“发于心而形诸于外”了,这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七年级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表现童年生活的,内容各具特色,生活情趣盎然。看社戏、养芦鸡、忆同桌、写童趣,充满纯真的故事触动着孩子们的心灵。我想这最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于是,就请学生设计图文并茂的小报,主题是“我的童年趣事”。展示交流课上,学生们的热情超出了我的预计,看样子是有一肚子话要说啊!我先按住他们的踊跃情绪:“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无忧无虑的,我们一定有许多趣闻趣事,咱们今天的交流围绕一个‘趣字展开。我指着黑板上的‘趣字解释:有意思的、印象深刻的、可笑可叹的都可以,谁先来?”话音未落,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来”,他的讲解生动、幽默,配以照片更是引人入胜。学生们对他真诚、自然的交流报以热烈的掌声,轻松、愉悦的氛围立刻在教室中蔓延开来。看到学生高涨的热情,我又穿插着讲了我的童年故事,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引导,渐渐地,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自在地畅谈自己美好的童年往事。作文是当堂完成的,学生们都感到这次作文写得很轻松,没有负担、没有限制,一气呵成。

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学生真挚的情感化作精美的语言,编织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学生缺乏的是阅历,这是个人修为的原因,但创作的兴趣是可以激发的,这是教师的责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如果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够表达真情实感,这些就可以不同程度地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在提升写作能力上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初一新生参加的活动多,参与的热情高。 运动会、篮球赛、合唱节、植树节……大大小小的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写作素材。活动中,孩子们带着感情参与,活动后带着思考去总结,有积极的思维,有直观的体验。写作时,学生只需要回忆、分析、加工脑海中储存的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表象,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要素,就会很轻松地激发创作灵感,丰富写作内容。好的作品也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更主动、更积极、更准确地去把握生活中的“泉源”。鲜活的生活“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每一个人,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他们才能感受生活之美,文字才能抒发真情。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生活的机会

广泛的课外阅读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建立了自己的阅读素材库。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获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文学名著引领学生们深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感情的起伏波澜,让他们去体会天地之间的大美。阅读是间接地体验生活,更多地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的深入感受和对情感的深入体验。为此,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积累写作素材的任务,引导学生关心实事、大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思考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达到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效果。

在这方面,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课内。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典型性,引导学生共同关注名家名篇中的经典描写。例如,在《人物动作描写》这节课上,我就选择了贴近学生情感的佳作进行品读。《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描写堪称经典,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父子间朴实、深沉的爱?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问:爬月台的动作描写真实、感人,请你说说这句话运用了几个动词?使用得准确吗?第二问:作者在进行动作描写时不仅写清父亲做了什么,还写出了父亲是在什么情境、状态下怎么做的,请你对这段话中的修饰语进行分析。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理解了文段中攀、缩、倾三个动词都是平常的字眼,但却传神地写出了年迈的父亲爬月台时艰难努力的特点,塑造了一位关爱儿子的父亲的形象,可谓“平字见奇”。人物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若干连续的动作组合而成的。作者把父亲爬月台动作写具体,首先要对父亲的行为进行展开、细化动作。然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有步骤、有条理、连贯地写出来,更充分、具体地表现父亲的艰难和努力,传达父子之间的真情。学生在品味感悟中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归纳总结出推敲动词、细化动作等描写的方法,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此外,我还请同学们模仿班里同学习惯性或特征性的动作,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同学们的观察很细致,表演很到位。一两个动作就能表现某个同学特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个设计符合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特点,也能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和角度。

3.着力引导学生学会修改文章

古人云:“大匠不示人以璞,盖恐人见其斧凿痕迹也。”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是有益的学习方法。文章究竟应该怎样修改?鲁迅曾经说过自己的一些经验:“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二心集》)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原稿写道:“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起将脸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改过之后为:“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起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仰起的是“头”,不是“脸”,添上“摇着”,极生动地写出了老师读到这里时的得意情态。再如《藤野先生》一文,原稿写藤野先生上课的情形是:“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改定稿增加了12个字:“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寥寥数字勾画出了藤野先生教学时那种诚恳、稳重、和悦的语态和神韵,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可见,鲁迅先生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对塑造人物精准的把握。他曾说过:“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文成于改,作为一名中学生,作文更需要潜心、耐心地修改。

除了自改的形式外,在教学中我还采用了互评互改的方法,学生的相互评议、相互批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每次大家按同一道作文题写作,由于学生们经历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构思选材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而使文章各具特色。在互评互改活动中,学生可以看到同组几个同学内容丰富、写法各异的作文,视野开阔了,学生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学生对自己作文的好坏往往不能了然于胸,即使觉察到自己的作文有些不妥,却也看不出问题所在。所以,我先把班里的作文浏览一遍,根据本次作文要达到的目的及要求,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然后明确互评互改的具体要求,统一互改符号和评分标准,使学生心中有数。从文章的整体来看,要求学生从语言、主题、材料、详略这四个方面认真读文章,和组内同学交流、探讨。例如,在指导学生命题作文《我和我的老师》时,由于学生与老师的接触、了解不完全相同,即使写到同一位老师,作文差异还是很大,同学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大作文的互评互改外,学生们的读书笔记、周记等也采用互评互批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总之, 只有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激发其写作兴趣的平台,引导学生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验生活,才能使同学们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与此同时,只有对自己的文章经过多次自评与他评,才能呈现出一篇充实、完美的作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

猜你喜欢

动作文章作文
下一个动作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