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14顾小清
顾小清
摘 要:不应给任何教学工具、技巧和教学模式随意地贴上“旧”的标签,新课程改革应该在继承传统教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技巧有助于新课程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只要它的运用不违背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和精神,我们都可以拿来使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表格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该如何进行?是否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技巧、方法完全抛弃,另起炉灶,重建一套与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全然不同的新体系?这是许多高中历史教学同仁曾经或仍然困惑的问题。我认为,要让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彻底划清界限,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过去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确实有着很大区别,但最根本的不同还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差异。因此,只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技巧有助于新课程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只要它的运用不违背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和精神,我们都可以拿来使用,而不必轻率地把某个教法、技巧或教学模式贴上旧课程的标签,轻易地予以抛弃。
“表格”似乎是与新课程教学搭不上边儿的“老面孔”,它曾被深深地打上了“老课程,旧套路”的烙印,被许多追赶潮流的教师如“敝屣”一般地弃置。因而,尽管仍有一些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使用表格,但总觉得有点老套、俗气,不够新潮,因而底气不足,用起它来总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新课程教学更应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一味地追求时尚和新潮,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这样的做法只能使新课程改革步入歧途。而画地为牢、自设藩篱,在我看来恰恰是与新课程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突破藩篱天地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应该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的扬弃。只有在继承高中历史教学传统模式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我们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把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推向深入。下面,我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角度,以表格的运用为例,谈谈历史传统教学技巧和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知识与能力
新课程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被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运用表格,表格在达成这一方面的目标时,就有用武之地了。
1.生成历史知识
以人教版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内容为例,我在对《南京条约》内容教学时,设计了下面的表格(见表1):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我并没有把表格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照抄,也没有让学生把表格的所有空白全部填满。但在学生自左至右三列内容层层递进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后,他们不但牢牢记住了条约内容,更在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进一步了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并加深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深刻影响的理解。
2.形成历史线索
历史线索是历史主干知识的重要内容。由于课时限制及年龄特点,和历史概念的形成相比较,基础年级学生历史线索形成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表格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也有用武之地。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为例,我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教学时,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2):
同样,我没有把完整的表格交给学生,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生成。这样,尽管看起来多花费了时间,但却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表格如此运用,是否洗脱了一点教师包办知识整理、学生只管死记硬背的旧课程色彩,沾染了一点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呢?
3.培养学科能力
表格真的能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吗?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实验教材,总的来说编写得比较简约,但在描述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方面,还是不吝笔墨,突显了其重要地位。这对学生理解相关主干知识确实有很大助益,但却给学生跳出具体史实羁绊,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内容制造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表格的适当运用往往有奇效:既能简化教材内容、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在进行必修三第17课“毛泽东思想”教学时,我就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3),并依托这一表格来组织学习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其实,表格的运用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能在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建构历史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要将其落到实处而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必须认真设计导学单,以便在教学中依单而行,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可见,合理设计导学单对小组学习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精心考虑导学单的呈现方式,在很多的情况下,表格是较好的选择之一。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可将留白的表格导学单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任务,由小组长和教师进行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和比较复杂的活动,小组成员可先进行自主探究和研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以达成知识建构的目标。比如,对选修一第九单元中“戊戌变法的背景”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选择了以表格形式来呈现导学单(见表4)的方式,组织学生探究变法发生的必然性。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活动,由小组成员协商后,自主选择变法的必要性或可能性,并对此进行着重探究,但同时也要对其他成员所承担的任务进行适当探究,为参与小组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和讨论做必要准备。表格型导学单便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小组内分工不分家,做到小组合作形式和新课程教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使学生的知识探究和能力提升都落到了实处。
2.自己动手设计,体会创造乐趣
让基础年级的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表格、整理和建构知识,尽管刚开始的一两次可能有一定难度,但也绝非没有进行的可能。高中生的心智水平决定了他们有这个潜力和现实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从一些内容少(1~2个知识点)、跨度小(教材同一课的知识范围内)、难度低的教学内容入手,慢慢放手让他们自主尝试。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中比较好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以激发他们的设计兴趣;对于不成熟的“作品”,也要指出其不足,并对其闪光点给予鼓励。比如,我曾在必修一第四单元中“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见表5),以阐释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进行模仿,自主设计并完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简表。有范例在先,内容不多、难度不高,即便高一的学生也都愿意一试身手,事实上这种教学效果确实很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表格开口说话,做到寓论于史
史学观点是历史学的灵魂和归宿,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但没有史实做依托的任何史学观点都是苍白无力的。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自己建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生成有说服力的史学结论。这样形成的正确历史观才是真实而坚实的。在课堂教学中,表格型史料的展示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在进行必修一中“抗日战争”一课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得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重要结论?我在导学单设计时选用了下面的两个表格型的材料来作为佐证(见表6,表7),让学生研读:
表格是数据的载体,而数据是浓缩的史实。这两个表格所包含的史实,如果要表达成文,则需要多少文字?通过教师的必要指导,学生在有效提取上述表格所包含的信息后,自然不难生成正确结论。
2.挖掘身边史料,体会时代巨变
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高中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身边人、身边事,看得见、摸得着,往往能给学生以最真切的感受,使他们心悦诚服。学生借助表格方式去采集和挖掘身边的史料,既能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又能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的感悟和成长。比如,在进行必修二第四单元中“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8),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家长为对象来开展调查,并自主完成表格: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个个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认真,并能根据教师要求,结合表格信息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以小见大、说明时代的变迁和祖国的巨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法,只有因循守旧的观念。表格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要我们冲决人为设置的种种藩篱,将新课程理念注入其中,就像表格这种“旧”技巧、“旧”教法,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利器。反之,就算应用最新鲜的玩意儿,但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把教材当圣经,视学生如无物,那也就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必然会落伍于新课改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律冬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刘波.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6).
[3]廖明彩.论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学课程资源,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