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寻觅”出来的中国文化史
2016-05-14许友超
许友超
《寻觅中华》
作 者:余秋雨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对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或许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比较少有人提到《寻觅中华》这本书,事实上,《寻觅中华》可以看作余秋雨创作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
2008年,余秋雨授权“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以“文化苦旅”命名的丛书,作者在这套书的自序中说: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为准。这套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关中国的路程;第二部分,有关世界的路程;第三部分,有关自己的路程。《寻觅中华》则是“关于中国路程”这一部分的重要作品。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系统地表达自己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国文化史。
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作者对中华文化历史的质询与解答:
什么是华夏文明?
什么是炎黄子孙?
神话传说中所沉淀的遗传密码是什么?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这些神话足以和世界上其他古文明中最优秀的神话相媲美,躲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人格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这种人格是什么?
我们还可以听到余秋雨先生并不大声但非常响亮地讲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迁本人虽然早已逝去,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说,丰富的文化内涵、富有趣味的学术视角、大胆的推论成为这本书重要的魅力构成。不过,这本书作为文化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的行文特色,就是作者本人真实生活的带入。
于是,需大量考证、大胆假设、严密推论、学术味儿十足的雅事与余秋雨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研究状态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来。也因为这种行文特点,使得这些学术研究成果面目可亲,读起来倍觉轻松。
另外,从创作艺术的角度欣赏,按照作者谈到的《史记》一书对自己散文创作的影响来回看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行文方式当真有某种相似隐含在里面。
余秋雨认为:其他民族历史多以事件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参与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司马迁的《史记》则将其扭转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事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这本《寻觅中华》也是这样,差异在于文章的核心不是一个个人物,而是一个个文化认知、文化解读。其实,说到这里,这本书的魅力还没有表达出十分之一,要想真正领略其中的湖光山色,只靠导游讲解自然是不够的,还是要展卷游历,最为畅快。
那么,这本书可以怎么读呢?
我首先将这本书划入到可以“畅饮”的一类图书之中。几乎可以断言,大部分读者一旦翻开就停不下来,会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阅读体验极好。
不过,读过之后,或许一些读者会忍不住重新去回看其中的部分章节,或是掩卷思量,或是会心而笑。一些认识更加清晰,一些理解得以深化。这复读的妙处也是不言自明的。
自然,因为有所启发,有所共鸣,甚至是有所冲突,不吐不快,于是挥笔成文,回应此书中的几篇文章,也是阅读的又一个收获,又一种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