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戴望舒《雨巷》之结构
2016-05-14章敏
在众多评论《雨巷》的文章里,所谈内容主要是意象、情感、象征、重叠和反复等,少有作品论及《雨巷》的文章结构。究其原因,《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一般不在思路结构上进行切入。但执着的读者细心琢磨、深入玩味,一定会发现,《雨巷》的行文思路其实有章可循,其结构是清晰严密的。
众所周知,任何文章的结构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诗歌也不例外。要清楚理解《雨巷》的主题,就必然要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雨巷》约作于1927年夏天。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和革命者遭到了屠杀,诗人因加入共青团也遭到通缉。诗人从五四运动飞腾起来的理想,几乎淹没于残酷的现实,其内心苦闷仿徨,但仍心存希冀与理想,只不过这种希冀与理想是渺茫和缥缈的。《雨巷》便是诗人在革命低潮时期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以作者为代表的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擅用象征手法进行意象的摄取。诗人笔下那位匆匆相逢又相散的姑娘,显然有象征意义,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诗人心中高洁、美丽的理想,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可望不可即,难于把握,给人短暂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眷恋和无限的怅惆、缠绵。
丁香姑娘也可以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佳人,她妩媚、冷漠而高傲。诗人在此时此刻,希望逢着这样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以慰藉自己的孤独和彷徨。
那么,戴望舒是怎样根据这一主题来安排《雨巷》的结构呢?
《雨巷》共七节,诗眼是“愁怨”,全诗紧扣“愁怨”展开。
第一节,写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节,写姑娘的出现。体现诗眼的词是忧愁、哀怨、彷徨。
第三节,写姑娘默默行着向我走来。体现诗眼的词是冷漠、凄清、惆怅。
第四节,写姑娘走近。体现诗眼的词是静默、太息、凄婉迷茫。
第五节,写姑娘走远。体现诗眼的是静默,并用“颓圮的篱墙”烘托诗眼“愁怨”。
第六节,写姑娘的消散。体现诗眼的词是太息、惆怅,并用“雨的哀曲”烘托诗眼。
第七节,写姑娘消散后,我希望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又一次从我身边飘过。
第一、第七节首尾照应,强化我的希望。重叠反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第二、三、四节,写诗人正面与那位梦幻般的姑娘相逢。第五、六节,则是诗人回转头来,目送那从身边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到消失。这五节诗分为两个层次,按“远—→近—→远”的空间顺序行文。
据此,《雨巷》的空间结构思路是非常明晰的,即:我的希望——逢着一个姑娘(1)—→姑娘彷徨出现(2)—→姑娘向我行走来(3)—→姑娘走近(4)—→姑娘走远(5)—→姑娘消失(6)—→强化我的希望——飘过一个姑娘(7)。
把握这一思路和结构,十分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情思,也便于朗读背诵。
章敏,教师,现居江西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