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体会

2016-05-14孙丹丹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诗诗词诗歌

孙丹丹

“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社会背景,或是表达离愁的哀思或是表达祖国收复失地的喜悦等各种思想感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诗词背景,领略诗词的独特美,从而更好理解诗词内容。

一、了解背景,体会思想情感

每一首诗都是作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感而发,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们了解诗词的背景,深入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尤为重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入展开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创作风格,以及当时的民生民情,社会大事件等。

比如在学习《行路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和李白的性格特征。李白半生都处于游历状态中,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性格豪迈,胸襟开阔,平时豪放不羁,乐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喜好饮酒,嗜酒如命,但是他的这些我行我素的性格在当时是难以让朝廷中的权贵派容忍的,所以他虽然是满腔才华,但是依旧很难在政治道路上施展。《行路难》中作者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道路以及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满腔才华,然而却无法在政治道路上施展,这与李白积极入世的思想是相悖的,一向高傲的李白在这时难以隐忍心中的苦闷,用“冰塞川,雪满山”来表达自己前途的渺茫和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

再如学习杜甫的诗时,了解杜甫在外漂泊,过着贫困的日子的背景。他毕生中充分接触了社会底层,他了解百姓是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生存,他同情处于疾苦状态中的社会民众,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做官为百姓造福。但是命运多舛,杜甫的官职生涯并不顺利,他担任过左拾遗的小官,不被重视,在长安中经历十年的困顿苦日,在草堂中淋雨生存,尽管情况艰苦,但他还保存着对百姓的热爱以及同情。他满腔的报国情怀,难以在官场上得到施展,最终只能在自己的诗中表现出来,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同情,他在《三吏》《三别》和《春望》中的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深刻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当时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以及朝野黑暗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家破人亡的惨景,他的诗有力的批判和揭露了社会,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深深同情。

二、反复吟咏,品读诗意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句道破天机,说明了反复吟咏对于领略诗词魅力的极大作用。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音韵和谐,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们反复吟咏,就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还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时,让学生们感知词中赋予的情感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只有通过反复吟咏,反复体会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学生们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揣摩品味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词的意境,老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范读,让学生们感受这首词音韵的和谐,节奏的明快,引起感情的共鸣,增强词的感染力,体会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初中古代诗歌的诵读方法初探张能钗

古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上应把诵读作为理解欣赏古代诗歌的主要切入口,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语文素养,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

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认为:要培养学生用合适的方式来看待特定的文本,指导学生在这种文体中去看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对中国古代诗歌来说,就是要用符合诗歌阅读的方式去阅读诗歌。那么,什么是符合诗歌的阅读方式呢?中国古代诗歌的教学价值又是什么呢?我觉得编者在教材中已经说得很明确,编者把这些单元命名为“诵读欣赏”,那教学就应该抓住“诵读”和“欣赏”。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呢?诵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丰富的作品内涵及细腻情感的活动,要用心来揣摩,用情来传达,它既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它着力突出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品味、阅读欣赏。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细化步骤,层层推进

在教学中,如果只是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此要求不具体,学生就会随意的读。怎么“有感情的读”?我们可以细化为几个步骤,首先,要读好停顿,读出节奏,这样才能体现中国古诗的音乐美。指导学生诗中的停顿可以按照音节来划分,也可以按照意义来划分。读好停顿能形成语言的空白美,形成古诗的节奏而使诵读朗朗动听。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 再比如在教授《月下独酌》时,可以让学生们反复吟咏,在吟咏的过程中想象诗人在月光下喝酒的情景,体会李白饮酒中的豪气和赏月时的舒适安逸,让学生们体会这首诗中豪和逸相结合的清狂之意;体会诗人的骄傲和对污浊现实的轻蔑;体会诗人在饮酒赏月时的孤独寂寞之情。品读诗句李白在月光下缓步慢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吟咏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心平气和的闲适之情以及孤独寂寞之情。

三、趣味教学,想象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趣味教学的方法,充分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不断想象诗歌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比如在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钱塘湖春行的动画视频,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步讲解,让动画视频的播放贯穿教学始终。同时让学生们始终把注意力保持在这首词的讲解上,想象到春暖花开之际鸟儿衔泥筑巢的情节,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再如在学习《夜雨寄北》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提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来认识这首诗表达的主旨内容,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老师灌输内容的讲课方式,使学生们开动脑筋,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在讲解初中诗词时,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讲课方式,使用趣味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们反复吟咏,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体会寄情于景的优美意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初中部(225200)一种文学体裁,要读出抑扬顿挫,把重音读好。为了表达思想感悟,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一些,这就是重音,读好重音,对于表达古诗的内涵,增强乐感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次,古诗非常讲究格律,很多都是押韵的,要把韵脚读好,韵脚要适当读得响亮些,读出古诗回环反复之美。

二、形式多样,兴趣盎然

如何使学生的诵读避免单调和枯燥而呈现出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局面,丰富、多变、适用的诵读方法是关键。可以尝试如下的一些方法:

1.自由读

在教师简介古诗之后,学生自由诵读,这样能让学生打消顾虑,没有心理负担,也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诵读的第一手材料。

2.个读

由学生自告奋勇或老师指定学生诵读。教师在热情鼓励的同时,想方设法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培养他们的自信,以点带面,良性循环,获得大面积的丰收。

3.齐读

这种诵读有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和培养集体意识的作用。

4.领读

由教师或学生领读上一句,其他学生读下一句,这种方法一唱一和,相映成趣,节奏感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5.男女分读

男女分读可以获得两种不同的美感和不同的审美倾向,如果让女生读优美欢快的内容,让男生读壮美深沉的内容,各自发挥其优势,则会使这两种美感更加鲜明具体。

6.自选读

由学生自选诗句来读,这种方法可以凸显个性化的读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此外,还有配乐读、配画读、速读、听读等各种不同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古诗,设计不同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三、创设情境,设计诵读

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情境是情与境的和谐统一,是生动有趣的场景,是师生互动共进的过程。教学的契机尽在情境之中。那么,应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呢?

1.创设有趣味的情境

诵读的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让诵读竞赛、配乐、配画、悬念、游戏、故事等,都走进课堂。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尤其是教学的机智。如在教学《望岳》时,可以先播放介绍泰山的风光片,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泰山之间,感受泰山雄伟的气势,再带着这种感觉去诵读这首诗,这样就更能体会古诗的内涵。

2.创设交流的情境

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情趣,通过联想和想象与古诗进行交流,努力贴近古诗的内涵。在交流中求得共鸣,实现感染。要求学生将诵读与思考结合起来,通过交流,将灌输变为平等互促,正真让学生成为诵读的主体。

3.创设问题的情境

教师在诵读的节奏、语气、感情上设疑,学生进行释疑,师生在这些问题上进行探究,提高诵读的水平。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问题,从而发现自己的未知和求知欲望,极大的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在释疑中诵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创设成功的情境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心情舒畅,由此兴趣就会不断形成、巩固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热情的表扬、鼓励,指出他们在诵读上的缺点,使之及时取长补短,让学生感受进步,感受成功。

诵读是中国最传统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它有自身的长处,即深情并茂地表达思想感情。所以诵读是欣赏诗歌最重要、最适合的方法,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诗歌的全方位体会

猜你喜欢

古诗诗词诗歌
“拟古诗”之我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