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双重指向
2016-05-14冯小明
冯小明
在中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课本中文言文的作用,找寻到文言文教育意义的多重指向,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审美和人格方面的教育。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双重指向进行了阐述,从而不断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分析文本,体会文言文中的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来认识一定的美丽事物,还要能够培养出学生对于意境美的体会,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美的感悟,让学生看到文学中美的内涵,而不是那些表象的东西。
1.感受文体之美,增强文言韵味
文言文是古代人表达想法的书面语言,它的主要特征是注重运用典故,注重工整的对仗形式,在表达上相对流畅,且不加标点符号。文言文有很多种文体,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问题之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表现的是诗歌的美,到之后的《楚辞》这些都有很高的审美教育意义。在文言文中,通过一定的文字组合,不断地散发出文体美,教师要将这种美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不断增强文言的韵味。
2.体会韵律之美,追寻文言韵律
韵律的美感是每一篇文言文中都能够体现出来的。在文言文中,不仅文字的结构,就连人的名字中,都能够体现出一定的韵律美。例如,在教授《出师表》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它和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进行联系,在三国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人的名字都是单字,如孙权,字仲谋;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等。这种现象是为什么呢?教师不仅要对文章的含义进行一定的讲解,还要对汉朝的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阐述。例如“王莽篡汉”,以及汉朝的建立,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历史文化,让学生从历史文化中寻找韵律的美感。
3.感悟意境之美,体会文言情感
意境是中华美学特有的范畴,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盛,其文学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之美,与我国的文学作品都是无法比拟的。如《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仅数十字就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场景。纵观全文,抛却文中直观的景色描写,其内涵在于作者含蓄地抒发了忧伤凄苦的感情,而这即是一种意境。在这一课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文,更要注重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意境之美。
二、研读文本,体会文言文中的人格教育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作品中作者的高尚人格精神通过一定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1.领会文本精神,培养学生自信心
《晏子使楚》一文向学生们展示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表达了晏子对祖国的热爱及其自强的信念。但在课堂上,教师应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精神呢?首先,可以用文中的对话来影响学生,既要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晏子不屈不挠的精神,又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这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制
巧解《使至塞上》中的王维形象靳区有
一向被视为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的王维,没想到在边塞诗上更有建树,从今存诗词数量来看仅次于高适。作为横跨山水诗和边塞诗两大风格领域的诗人王维,他的内心更倾向于“避世”,还是金戈铁马地去建功立业?在他的边塞诗中是否有矛盾的体现?《使至塞上》一诗给出了很好的诠释。
《使至塞上》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入选的一首古诗。公元737年,诗人王维名为慰问边塞将士的朝廷使臣,实则是被排挤出朝廷,任河西节度使判,内心的凄苦可想而知,那么这是真实的王维吗?执教此课,如何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深层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为此,我抛弃了传统的讲解诗歌的方法,而是先读诗,划分节奏,然后,让学生根据诗下注释翻译诗句。接着,结合诗的写作背景,抓关键词来逐句赏析,最后水到渠成的理解作者的思想。通过巧设核心问题,读、思、品三位一体,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发现、去感悟。
上课之初,我巧妙利用作者出使的矛盾心情来设疑激趣。我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假如你是王订完善的课堂教学计划。其次,要从侧面来加强学生的自信,所谓侧面,即对学生阐述当时齐国与楚国的社会背景。通过强弱的对比,让学生看清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强,怎样才能算是自信。《晏子使楚》是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往往是不会直接表现的,更多的是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从教学观点来说,这种表现方式更能够让学生心有所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自强自信的认识。
2.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在文言文课文中,很多篇章都蕴含着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使命感,这些都是伟大人格的彰显,是现代青少年应该学习和传承的文化精髓。作为语文教师应借助文言文中这些丰富的资源,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设祖国的忧患意识。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就经常被后人引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在这篇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作者崇高的英雄观和为国献身的精神;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只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优秀范本和最好的精神食粮。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沉淀与象征。文言文的语言借鉴作用对于学生进行语文基础学习意义重大,这种文体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认识汉字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与意义,对学生奠定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具有启发与导向的双重作用。
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积极情感和深刻论点,发挥文言文教育意义的多重指向,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益处与妙处,让学生在认识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同时,深切体会到审美与人格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