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石器时代城址的防御措施
2016-05-14唐艳玉
唐艳玉
【摘要】新石器时代城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內蒙古地区,防御系统可以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新石器时代城址的防御措施表现出了一定的原始性,是中国城址防御系统发展的滥觞时期。
【关键词】新石器;城址;防御
新石器时代城址的主要功能就是防御敌人的侵袭以及防御洪水,因而远古先民在修建城址时就非常注重城址防御措施的修建。纵观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内蒙古地区,不同地区的城址在建筑特点上各有其风格,但是在防御措施上它们却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
新石器时代城址的防御系统大体可以分为天然防御系统和人工防御系统两个部分。
一、天然防御系统
天然防御系统就是利用城址周围的高山、湖泽、断崖等自然障碍物进行防御。早在城址出现之前,人们在选择居住址时就已经知道对于自然条件加以利用,他们一般将聚落选在地势高平、河流纵横之处,这种选址观点在城址的选址中被承袭了下来。纵观新石器时代的城址,无论是分布于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几乎无一例外的都选址在高于周围地势的台地、岗地上,如新密古城寨城址高于周围地面2~5米、淮阳平粮台城址高于周围3~5米。山东地区的一些城址如城子崖、邹平丁公、临淄田旺等建在较高的台地上,城墙还多依台地边缘的峭壁而建,内蒙古地区的城址一些城址更建于悬崖绝壁之处,其防御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新石器时代城址选址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紧邻自然水源,这固然有方便城内居民用水的因素,除此之外自然的江河也是城址的一道天然防线。一些城址中将周围河流的水源直接引入壕沟成为护城河,如登封王城岗城址。长江流域的一些城址更直接利用天然河道,将其余与人工河道相结合作为护城河来使用,如湖南澧县城头山城址和湖北天门龙嘴湾城址。
二、人工防御系统
新石器时代城址的人工防御系统大概可以有城壕(护城河)、城墙及其附属建筑、城门及其附属建筑、道路等。
新石器时代城址是在环壕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将挖环壕所出的土堆于环壕旁边,后又开始对其进行简单的加工,慢慢形成了后来的城墙。城墙是一个聚落是否能称其为城址的标志之一,而城墙以及其外侧的壕沟也成为了城址的第一道人工防御系统。一般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城址都有较为高大的城墙和较深的城壕(护城河)。
1、城墙
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城墙一般直接利用挖掘壕沟所出的土进行修建。夯土城墙的建筑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平地直接起建城墙墙体,或者将地面略作平整再建墙体。如辉县孟庄龙山城址、淮阳平粮台城址、澧县城头山城址等。另外一种为先在地面开挖基础槽,在槽中层层夯土至与地面平齐,再向上修筑墙体。这种筑墙方法在新石器时代是比较常见的,在郑州西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古城寨城址、山东城子崖城址、天门龙嘴湾城址等都使用此法修建城墙。
新石器时代的筑墙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以堆筑法和夯筑法为主,也有城址使用了版筑法。一般来说,北方地区的城址使用夯筑法和版筑法较多,而南方地区的城址则多使用堆筑法,不见版筑法。此时的版筑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郑州西山城址的方块版筑法和淮阳平粮台的小版筑堆筑法。有时一座城址中的城墙可能会把几种筑墙方法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平顶山蒲城店城址的城墙采用了夯筑与堆筑相结合的建筑技术,连云港藤花落城址外城墙也是采用了堆筑和版筑相结合的建筑方法。此时的夯具以石块和集束木棍为主,也有用单只木棍作为夯具的(山东城子崖城址以石块和单棍作为夯具)。
为了城墙的稳固,一般都修建成上窄下宽的梯,外坡陡直而内坡较缓,而城墙的宽度,少的仅有2~4米(安阳后岗),宽的在城墙底部可达40~50米(荆州阴湘城,澧县鸡叫城),城垣宽一般在10~20米。有些城址的城墙两侧还有护墙坡,如平顶山蒲城店城址的城墙就由主体墙和两侧护坡组成。
2、城壕(护城河)
新石器时代的城址一般在城墙之外都有一较宽深的护城壕,有的将城址周围河流的水引入城壕形成护城河以增强防御效果(北方城址多见,如王城岗,古城寨),有的直接将天然河道作为护城河的一部分。有的城址有内外两道城壕,如辉县孟庄龙山城址采取内外取土修建城墙,于是形成了内外两道城壕。城壕(护城河)一般都为斜壁平底(圜底)的斗形,深度多在2~5米之间,宽度多在20米以上,有的可宽达50米。
3、城墙附属防御设施
在商代以后城址尤其是都城的城墙上就开始出现了敌楼、马面等城墙附属防御措施,而在新石器时代这些却不见或者少见,究其原因,除了新石器时代是城址的萌芽期,城址建筑相对简单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年代久远的夯土墙体能保存到今天的寥寥无几,一些还残存有部分墙体,大部分则仅剩地下的基槽部分,因此我们不能获得关于城墙附属防御措施的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大规模的开展,从一些资料中已经能看出一些城墙附属防御措施的影子。如经发掘发现郑州西山城址的墙隅在建筑时都被有意识的加宽2版,使得城角加宽加厚,以加强城隅的防御能力。在西山城址的西城门北侧的城墙上还发现了基槽和柱洞,发掘者推测是望楼一类的建筑。湖北荆门马家垸城址的城垣上有若干处高台,发掘者推测为防御性建筑的台基。
马面在中国城址中广泛使用是在宋代之后,而关于马面的出现年代,目前还有争议。纵观新石器时代城址的资料,仅有登封王城岗的发掘者称王城岗西城的西北城角、西南城角,东城的西南城角均内角凹弧,外角外凸2米,似为马面。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城角外凸的现象和西山城址刻意在城隅加宽2版,使得城隅更厚的用意是一样的,即加强城角的防御能力,这也和当时不甚发达的筑墙技术有关。新石器时代有很多城址的城角都呈现出圆弧形,但它们并不起马面的作用,也不是马面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马面尚未在城垣上使用。
4、城门及附属防御设施
城门也是新石器时代城址的一个重要防御设施。此时多数城址都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在城垣之上开城门,一般位于城墙的中部,有的城址在各城墙上还对称的开城门,如淮阳平粮台、新密古城寨城址的南北城垣中部各开一。南方城址还开有水门,如澧县城头山城址。此时的城门一般还比较宽,一般在10~20米之间,表现出了相对的原始性。
一些城址还有城门的附属防御设施,如淮阳平粮台城址南门的两侧各发现一座房基,房门相对,发掘者推测为门卫房。西山城址的北门两侧有附筑的城台,在北门外侧正中还有一道长7米,宽1.5米的护门墙,石首走马岭城址城门的两侧也发现了圆形的附属建筑台基。五莲丹土龙山中期城址的西城门附近发现一房基,发掘者推测与城门设施有关。
5、道路
此时一些城址中已经有直通城门的道路,畅通的道路为城址防御提供了方便。当然此时的道路还比较窄,也仅在个别城址中出现,也还没有形成定式。如西山古城北门就有一条南北向的L1,宽仅1.75米。澧县城头山的东门有一条宽5米的卵石铺成的路。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石器时代城址的防御措施主要有天然和人工两种。在这个城址的萌芽阶段,城址的防御措施表现出了一定的原始性。具体表现是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城墙建筑技术还比较落后、城墙以及城门的附属防御设施还没有形成定制,形态也比较简单原始。但是此时远古先民已经充分意识到城址防御措施的重要性并且开始主动进行防御,后世的一些防御设施如哨所、望楼等在此时已经开始萌芽。新石器时期的很多防御措施在夏商时期得到沿用,为后代城址防御开创了先河,可以说是中国城址防御系统发展的滥觞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