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途径探析
2016-05-14熊文洋周娟
熊文洋 周娟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党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简要阐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分析了运用家风传承途径、社会活动途径和大众传媒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便用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的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家风传承;社会活动;大众传媒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由12词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全国人民的核心利益。个体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体现了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的显著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融合的产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一、家风传承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一个家庭在代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等等,其核心内容指一个家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给家中成员及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良好家风的传承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家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普通家庭长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另一种是大家族的家规、家训。家风传承,指的是以家风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才会“外化于行”。家风传承的价值观,形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从而在社会实践中会把认同的价值观付诸行动。
1、家风传承中制定家训家规、言传身教
家训、家规,具有硬性的约束力;而普通家庭长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具有软性的影响力。家训是对家族成员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规是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也叫家法。家训、家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语有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家庭想要兴旺发达,做人做事就要懂得规矩。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家人违背家规就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要受到处罚。可见,一个家族的家训、家规对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通过家训、家规,家庭文化、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而在践行家训、家规的过程中,个人的品德得以养成,家风得以形成和传承。如岳母在岳飞的背部纹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将爱国的思想铭刻于岳飞的心中,使之终成一代抗金名将。对于大多数现代人而言,家规、家训似乎显得很遥远, 然而长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却在用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这就是属于我们普通人的家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家风传承通过家训、家规和言传身教促使人们普遍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家风传承中培育良好的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是社会个体尊严、价值、品格等的总和,也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道德人格是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道德人格养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是道德实践,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处于初始与基础的重要地位,如果能够在—个人的‘幼稚之时就对其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那么,在他们成人之后,就能对应当履行的道德规范,自觉地予以遵守,不会有所谓‘扞格不胜之患”。优良的家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养了具有一定道德人格的践行主体。有优良的家风,才会有好的民风,而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营造了好的氛围。一个家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每个家庭都通过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国家才会富强;在一个家庭里,热爱家庭、责任意识强、真诚守信、明辨是非,才能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公正的素养;在一个家庭里,家庭成员地位平等、相亲相爱、遵守家规、和谐相处,才会崇尚平等、友善、法治、和谐;而在一个和谐的家庭里,个人才会实现自由发展,这也是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诉求。
3、家风传承中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榜样产生的是人格的感召力”,家风传承中所树立的榜样,大多是来自于本家族的杰出代表,具备可信、可敬、可亲、可学的特点。可信性是指榜样是真实可靠的;可敬性是指榜样是崇高的、先进的,其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亲性是指榜样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均源于现实,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可学性是指榜样值得和易于模仿、学习。而“可学性是榜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可信性、可敬性、可亲性在实践上的归宿”。家长在家训中阐释的道德价值取向与道德行为准则往往来自施教者的经历与体验,所以长辈在践行家规家训的过程中树立的榜样作用符合榜样教育的可信、可敬、可亲、可学的特点,能够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人格化,使人们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形成过程必然遵循被动、自觉、自愿三阶段。因此,全社会需要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致力于涵养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教育活动、精神文明创建及志愿服务活动、传统文化创新活动等。
1、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教育活动
道德自律并非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要求,人的道德自觉是社会善治的基础所在。这种传统也塑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并造就了几千年的灿爛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让修身养性成为人们生活的追求,从而让道德实践活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要求。与此同时,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及社会公德的教育,从而形成礼让宽容、崇德向善、修身律己的道德风尚。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当前,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已是刻不容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记录,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失信可耻、守信光荣的良好氛围。
2、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及志愿服务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内容,尤其是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深入下去,例如:建设学习型社会、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等,从而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也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和根本目的。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志愿服务是新时期学雷锋的切实路径。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把志愿服务活动推广到城乡街道、社区家庭,并促使救急助难、帮残扶障、服务社会等实践活动常态化,这有助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友善、仁爱、和谐的良好风尚。
3、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活动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工作,解读文化遗产精髓,并赋予其现代意蕴,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同时,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普及活动,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例如,可以利用重要传统节假日进行熏陶。民族节日特色鲜明,蕴藏着丰厚的文化教育资源,而中国人历来重视过节,特别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已经成为中华儿女阖家团圆的重要日子,同时也成为社会不断产生正面价值的有效载体。发挥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教育作用,加强时代价值的意蕴,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运用大众传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广泛分散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受众,以公开传播的方式传递信息的各种传播技术或传播工具。“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御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大众传媒的影响范围极广,能在较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判断,从而促进社会思潮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门户网站、新闻跟帖、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电视、广播、电影、摄像等电子类媒介,报纸、书籍、杂志等印刷类媒介。这些媒介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各种不同的作用。
1、运用网络媒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网络媒介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交往模式,加速了价值观念的传播效率。我们要善于發挥网络媒介在主流价值观传播中的优势,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生动活泼的宣传,始终坚持正面引导,并加强监督管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随着论坛、贴吧、QQ 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媒介的丰富化,人们不仅仅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可以在浏览杂志、观看新闻等之后在网络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必须跟互联网相结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尽量运用网络媒介,占领网络制高点。
2、运用电子类媒介
电子类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时空上的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电子类媒介还在其它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摄录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实现了影像和声音信息的大量复制与传播,且实现了这些信息的长期保存。电视的真实感强、覆盖面广且传播速度快,具备传播社会文化的强大功能;广播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且感染力强;电影主题鲜明,能更好地传递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帮助观众形成一定的现代文化认同。电子类媒介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及质量实现了新的飞跃。可见,电子类媒介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途径之一。
3、运用印刷类媒介
首先,印刷类媒介具有便携性和易存性。书籍、报纸等媒介能随身携带并能将信息较好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印刷类媒介更能达到使受众获得反复接触的积累效果。其次,读者拥有主动权,在接触印刷类媒介时,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时间和地点。再次,印刷类媒介更能适应不同层次民众的需要。专业化、专门化的书籍、报纸、杂志等印刷类媒介,常常以其富有针对性的内容而拥有特定的读者群体并对他们在某些方面施加特殊影响,这就适应了专业化、专门化受众的特殊需要。印刷类媒介在知识界与教育界更是拥有广泛的受众。由此可知,印刷类媒介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讯作者:朱方长
【参考文献】
[1] 吴桂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3): 55.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 2014-02-26.
[3] 周谨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哲学内涵研究[J]. 伦理学研究, 2014(6): 1-6.
[4] 阎旭蕾, 杨 萍. 家庭教育新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1.
[5] 陆树程, 郁蓓蓓. 家风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 14-20.
[6] 罗国杰. 伦理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438.
[7] 罗国杰. 《中国家训史》序言[J]. 高校理论战线, 2004(1): 63-64.
[8] 高国希. 我国道德实践体系的基本模式[N]. 光明日报, 2014-06-18.
[9] 陈赵阳. 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榜样教育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11(7): 73-76.
[10] 龚 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及践行路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9(2): 131-136.
[11] 郭建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172-173.
[12]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93.
[13]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12-23.
【作者简介】
熊文洋(1991—),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周娟(1992—),女,湖南汨罗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