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成因研究

2016-05-14王松涛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

王松涛

【摘要】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心理社会问题在大中学生中日益严重。在国外,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研究者关注和研究,我国研究者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人格成因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的界定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独立的症状最初是于1986年提出来的,纽约市精神病学家Goldberg博士于1995年首次提出“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这一概念,用以描述那些整天只盯住电脑屏幕上网,而不顾家庭责任的网民。后来,Davis针对学者们此概念的置疑,提出了“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念,区分出“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和“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念,这一现象经Young的研究被证实存在。Armstrong认为,网络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归纳出这几种类型: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收集成瘾、电脑游戏成瘾。

国内外的学者对其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通过对近年文献的查询,发现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多使用IAD(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这一概念。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鉴于网络成瘾与人格各自的特点,国内目前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以相关研究为主。主要方法是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被试网络成瘾状况,对被试进行分组(根据是否成瘾或成瘾程度或成瘾类型进行分组),然后测量各组被试的人格特征。根据结果,利用分析软件(以SPSS为主)进行分析,以相关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为主。在网络成瘾量表方面,Young的8项网络成瘾诊断问卷、Davis《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和台湾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为主要实测工具;在人格量表方面,则主要以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主要工具,辅以交往焦虑量表、UCLA孤独量表(第3版)和YG性格测验等问卷。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成因的研究结果主要以二者的相关关系为主,经归纳有以下四个方面:

1、网络成瘾与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相关

尹承德等人发现上网严重程度与抑郁、精神衰弱出现正相关;在雷鸣等人研究中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中恃强性、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的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学生。网络成瘾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6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在姚建国的研究和杨铁成等人的研究中亦有类似的结果。而丁勇对大学生抑郁型性格类型与网络成瘾关系进行了专项研究,他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抑郁型性格特征的结果将被试分为轻症组、中等组和重症组,发现有轻、中度抑郁性格特征者无论在出现网络成瘾的比例、成瘾的持续时间还是成瘾的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而且抑郁症状越严重,成瘾症状发生率和成瘾维持时间也越高。以上研究说明网络成瘾者表现出一些与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

2、网络成瘾与社交恐惧症相关的人格特征相关

有研究显示乐群性的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用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对网络成瘾进行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自我开放性及世故性上得分较低。刘新学等发现网络成瘾者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因子和健康适应对网络成瘾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3、网络成瘾与神经质特质的人格特征相关

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人格问卷对网络成瘾进行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自主性、警觉性、情绪化三个指标上分数较高,具有神经质特质类型的网络成瘾者更倾向于兴奋、忧虑和紧张。网络成瘾者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中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的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学生。网络成瘾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人际敏感、焦虑、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尹承德等人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验(MMPI),对网络成瘾者进行人格测试,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网络成瘾组存在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质倾向、行为冲动、酒药滥用等情况突出。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表明人格特质对网络成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均可表明网络成瘾者具有一些神经質特质的人格特征。

4、网络成瘾与强迫性人格及反社会人格相关

杨铁成等人发现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中,网络成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雷鸣等人的研究相一致。据华南理工大学的李薇菡教授通过问卷对大学生的网上交往的道德研究表明:经常上网者在网上会讲淫语、秽语或骂人的占到了21%,经常使用一些不文明语言的占33%,攻占、侮或诽谤的占13%,有传播虚假消息的占20%,泄露他人隐私的竟然占到了35%,有过网络犯罪行为的(如网络欺诈、发布虚假消息、散布病毒、偷窃信息和数据等破坏活动)占2.4%,这反映在网络成瘾者中有反社会人格。

四、不足及展望

首先,国内目前研究主要以相关研究为主,是由于人格特质导致了网络成瘾,还是由于网络成瘾导致人格问题还不清楚,因果研究非常少,需进一步的研究。第二,对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以横向研究为主,纵向研究非常少,而后者应是研究者努力的方向。第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所用测量工具不统一,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诊断工具,为了便于比较研究,应尽量选用标准化的诊断工具,并采用一致的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也同时应该编制针对中国大学生的测量工具,从而使结果更符合国情。

【参考文献】

[1] 尹承德, 邱建国, 宁 洁, 等. 300例网络成瘾行为人格特征调查与研究[J]. 重庆医学, 2006,35(17).

[2] 雷 鸣, 陈晓光, 刘卫燕, 等. 803名广东医学院在校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及人格特征分析[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6,24(1):84-86.

[3] 姚建国, 张 宁.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28(1).

[4] 丁 勇. 大学生抑郁型性格类型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8,28(2).

[5] 刘新学, 陈录生. 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及生活事件的SEM分析[J]. 心理研究, 2009,2(4):82-87.

[6] 李望舒. 西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27-228.

[7]杨铁成,杜玉凤.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23(1):103-104.

猜你喜欢

网络成瘾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痴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与对策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