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图腾——走进泥泥狗的世界

2016-05-14崔艳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间玩具

崔艳

[摘要]:民间玩具作为人类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自身无可避免地携带有浓郁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河南独具代表性的泥玩具—淮阳泥泥狗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试图从中找到其设计来源以及当代玩具设计如何从中汲取民间玩具的平民化特征来应用到当代设计为目的进行的一些论述。

[关键字]:民间玩具;淮阳;泥泥狗;当代设计

1、河南民间玩具的历史起源

河南省地处中原,这里素有“农业大省”的称号,它幅员辽阔,有很多丰厚的物质资源,因此成为千百年来兵家竞相逐鹿之地。历史上曾经有两朝古都都坐落于此—开封和洛阳。也正是由于兵家争抢的原因,这里的人民饱受颠沛之苦。黄河从这里流过,她曾三番五次的肆虐泛滥,也在同时滋润着良田,既造成了无数家庭的妻离子散,也养了一方水土。于是,河南人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坚强和乐观精神,在这种天灾人祸面前造就了高亢激昂的豫剧、方城惟妙惟肖的石猴、有“面塑之乡”美称的沈丘以及造型质朴色彩火辣的木版年画,更有被誉为“活化石、真图腾”之称的浚县泥咕咕和淮阳泥泥狗等多才多艺的民间传统艺术。

我国的民间玩具俗称“耍货”,在河南更是如此称呼。民间玩具它原本是家里老人为了哄小孩所随手捏制的玩具,它出现是在娱乐方式单一和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是老人为了供孩童玩耍、娱乐和游戏的一种工具。后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飞快发展的生产力,演化成了今天具有商业性质的一种产品。这些玩具大多有一定的“说头”,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可观、可卖、可玩,具有丰厚的群众土壤和成长基础,因而得以经久不衰,广泛流传。

其中最能代表河南地域文化的泥玩具当属淮阳县的泥泥狗。

淮阳泥泥狗主要产区在淮阳县城东的十二个村庄内。从古城遗址由西往东,这一带南距古宛丘遗址八里,而西至太昊陵仅二里。这十二个村庄向太昊陵集中分别是:金庄、前后下楼、武庄、陈楼、史庄、金庄、许楼、段庄、刘庄、白王庄、五谷台。主要消费和传播区域在以淮阳县为中心的具有强烈区域性特征的广大豫东平原地区。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的南部,古称“宛丘”、“陈州”。县境内分布着太昊伏羲陵、伏羲画卦台、伏羲白龟池、神农五谷台、宛丘城遗址等多处古迹、祖传是人祖“太昊伏羲陵”建都之地,因此关于伏羲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由于原始先民对特有的图腾崇拜意识, 并加上对伏羲的缅怀,随之便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以狗为图腾、以狗为神物的部落,后来当地的人们就创造了“泥泥狗”以作纪念。泥泥狗是叠用两个“泥”字,前一个做动词,有用手捏制之意,后一个泥是指制作泥泥狗的材料, “泥泥狗” 又称“灵狗”或“陵狗”, 传说是为伏羲看家护院的使者, “泥泥狗”不但作为一种祭物用来出售在现在淮阳人祖庙会上,它更是传承淮阳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传说女娲在这儿捏土造人,还传说伏羲与女娲兄妹结婚繁衍了人类,她被尊为“高媒神”并为人类建立了最早的婚姻制度。“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方圆百余里内的农民群众纷纷前去赶会,当地人民都在陵区内举办盛大的太昊陵庙会”。

2、淮阳泥泥狗的特征

淮阳泥泥狗大致可分为三类:怪兽、泥猴、禽鸟鱼虫,它主要材料是用黏土捏制而成,具有“敦厚、简练、疏朗、气势宏大、施色大胆”的艺术风格。主要有人面猴,猫拉猴,人祖猴,抱桃猴,扛锄猴,打火猴,猴报猴等。其中最为醒目的当属泥猴的变化,除泥猴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怪兽种类,如独角兽,多角兽,四不像,八大高等。禽鸟类有猴驼燕,子母燕,斑鸠等,鱼虫类有八叉龟,小泥鳖,四脚蛇等。在所有的泥猴类玩具中,最为普通和典型的造型当属“人祖猴”了。前身的装饰是人祖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泥猴的外观特征绝大多数前身是以红色的柳叶形色块绘制在中央,而在中央往外延伸的是有规律的竖向排列的白色圆点;再往外是对称的黄色弧线,这些弧线围绕着红色柳叶形色块,而在泥泥狗的最外围是放射状的白色短线。这些图案从整体上看,很像女性的生殖器官,人们无疑是受到了原始社会生殖器崇拜观念的影响才会想到将这种图案描绘在玩具身上,而这与当地流传的神话传说“伏羲女娲造人”不无关系。联系当地的人文地域特征和人祖传说的风俗,这种符号可以说是生育文化的象征。从这里我们都不难看出这些纹饰实质上反映了女阴崇拜, 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具体的人祖信仰。

泥泥狗的色彩是用黑色染底,然后用其它颜色画绘。通体色彩是根据中华民族的五色观进行搭配的,黑色象征着生殖崇拜。另外,泥泥狗有孔可吹,音韵浑厚,声音悠远空旷。

泥泥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其创作的手法很独特。其所使用的不是毛笔,而是高梁秸杆农作物削尖以后当做的彩绘工具。这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培训所具有的特色,也是淮阳民间艺术家画泥泥狗所独有的方式。又因为这些艺人们在创作时用胶来调色, 显得精神饱满,因此画出的点线都粗犷而有力度, 有微妙的凸起 ,独具鲜明的个性。

3、泥泥狗的象征意义

由于对伏羲的这种缅怀,并加上原始先民特有的图腾崇拜意识,随之便自热而然的出现了以狗为神物、以狗为图腾的部落,后来当地的人们就创造了“泥泥狗”以作纪念。泥泥狗是叠用两个“泥”字,前一个做动词,有用手捏制之意,后一个泥是指制作泥泥狗的材料,传说“泥泥狗”是为伏羲看家护院的使者,所以又称“陵狗”或“灵狗”,在现在的淮阳人祖庙会上,“泥泥狗”不但作为一种祭物用来出售,而且它更是传承淮阳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

泥泥狗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首先是在泥巴的选择上,一般想要挖到一个比较好的泥巴需要在平地上挖一两米才能找到。将挖出来的泥取回家,先要粉碎,然后再用铁锤砸。捶泥是个非常费体力的事情,需要捶泥者有一个很好的体力,即使再冷的天,捶泥者都脱得只剩下内衣才行。泥巴捶成以后,分成三四十斤重的泥,垛起来慢慢做。而这样费力气捶出来的泥巴,足足有三四十斤的重量,但拎起来时候却不变形,足见手工艺人的技艺之精。当地的优秀传承人如房国富、许述章、任国和这些平均年龄过了花甲之年的老艺人,虽然有功夫,但做起捶泥这些力气活也已经很吃力了。

民间玩具不同于当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只是简单的流于外形,它的每件玩具诞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布老虎的出现,随着人们对老虎的了解不断加深,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虎这种在动物界中身强体壮、威风凛凛的威猛动物使它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保护神。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受疾病鬼魅的困扰和别人的欺负,能够像老虎一样身强体壮。“虎”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动物意义,彻底地融合进了人们的意识之中,它已经化作了能够带给人们吉祥的符号。于是就出现了大量以老虎为原形的虎头鞋、虎枕、虎头帽之类的物品,它们的出现既兼具玩具的功能又增加了许多其他的装饰,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在民间,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大多数老年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他们的很多信仰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意味,且常常以卑贱低微的动物来为自己的子孙命名。这绝不是对人性的亵渎,相反它恰恰衬托了人性的崇高、伟大,突出了父辈们对孩子们的宠爱,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及幸福健康生活的向往。今天,在农村我们仍然能够听见父亲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仍有叫大狗、二狗、狗蛋、狗剩、狗娃等乳名的人。在父辈人的眼里,他们认为这样人名的孩子好养、命硬。

我认为,没有传承性的作品就不能说是一种完整的民间工艺美术。淮阳泥泥狗历经千年风雨流传至今而不衰,从混沌初开的旷古时代到盛世繁华的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这种传承性之外又同时具有了很强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不仅表现为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是出自于各个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对艺术创作的经验积累与创新,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以及对生活深入观察与认知的结果,因此很多作品都有其不同的艺术特点与价值。与大多数泥泥狗的传承方式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一样,它的传承多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一件优秀作品的产生,一位工艺美术大师的诞生,乃至一件经典之作的问世,往往要经过师徒、父子几代人的艺术积累,传承与发展。 这种命名和泥泥狗所包含的寓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泥泥狗又叫“狗子”,这里面有“陵狗” 、 护驾之狗看门之意,也意味伏羲崇拜。另外,狗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为群兽百类,同时狗也是幸福、健康、平安的象征。几千年来,狗在先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人们对狗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常伴左右的忠实小伙伴。

结语

淮阳“泥泥狗” 造型奇特,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特殊品种,它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然而,淮阳泥泥狗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其他大多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一样前景不容乐观。

从淮阳泥泥狗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民间玩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逐步的改变着自身的步伐来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虽然民间艺人们的创作手法有的还会像从前那样拙劣甚至有的仍然会出现比例不协调的情况,然而他们对于民艺的传承和创新却时刻鼓舞着我们当代的设计师。我们不禁感叹,那些连最基本的美术课程都没有学过的民间艺人是如何做到把玩具捏的如此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我想这些民间玩具历经千百年依然存在的原因除了它们具有谋生功能以外,那些民间艺人们对于民间玩具特殊的感情也是支撑着他们把民间玩具发展壮大的原因吧。

像马克思说的:“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人却能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我们人类历代生生不息的能力所在。民间玩具作为人类为了自身更好地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物品,自身携带了丰厚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里带有很多平民化的特征,他们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企及的梦想和愿望通过手中的玩具来实现,去赋予给玩具更多的文化和寓意。当然,这些寓意大多含有吉祥如意,平安健康的性质。这也是民间艺人和现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所不同的地方。现代设计在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已经越来越多的倾向于商业化、利益化。因此,如何从民间玩具中汲取精华和精神,则是我们当代设计师所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民间玩具承载着人类精神崇拜的印记,蕴含着祈求平安、趋吉避邪的寓意,是民众心理愿望的现实反映。现代玩具的设计应从中吸取其平民精神,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吕品田著 《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游艺编·玩具卷》 [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 李友友著 《民间玩具》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 孙建君著 《中国民间美术》 [M] 上海 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4] 王连海著 《玩具之旅》 [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5] 黄永健著 《中国民艺采风录—泥咕咕》 [M]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6] 张道一著 《中国民间美术辞典》 [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7] 王连海著 《中国民间玩具简史》 [M]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

[8] 王连海著 《 民间玩具》 [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

[9] 潘鲁生、黄永健著 《中国民艺采风录—泥咕咕》 [M]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10] 李寸松著 《中国民间玩具》 [M] 希望出版社 ,1992

猜你喜欢

民间玩具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睡不着觉的玩具(下)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搞笑高手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