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力量,胡安·米罗大展
2016-05-14张澳
张澳
在忙碌的米兰设计主题月之后,终于有时间可以深入参观膜拜另一重量级个展:超现实主义大师胡安·米罗La forza della material“物质的力量”大展。作为同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达利(Salvador Dail)齐名的西班牙三大艺术家之一,也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胡安米罗(Joan Mir 6),其一百多件代表性作品于2016年4月来到米兰,在著名的慕德克博物馆(Mudec-Museo delle Culture)正式展出。
“当我作画的时候,先开始感觉到喜欢它,慢慢地我对它产生爱”
——胡安·米罗
本次展览由巴塞罗那胡安·米罗基金会,意大利文化部,米兰市政府,以及米罗家人联合支持举办。同时米罗的孙子也来到展览现场,他希望本次展览能让更多艺术爱好者了解祖父的艺术语言。展览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展示米罗在60-70年代创作的最经典的作品。在展览第一部分全面介绍了米罗的生平和其艺术分析,让观者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第二部分则以每一年为节点划分成二十个小展示厅,顺序浏览下来,理论结合实践,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艺术家的成长和对艺术语言表达的炉火纯青。
看本次的米罗展,不得不提的是主办方的两个奇思妙想的安排,也是展览非常重要的特色。一是在本次展览,米罗的孙子不仅带来艺术家非常多优秀的作品,更是参与到展览过程中,给观者讲述他生活中真实的那个米罗。二是在米罗展外围,展示的是西班牙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两个展览彼此相连,又相对独立。两个展览一起,就像一部西班牙的近代艺术史,有传承与致敬,更有创新与发展。
熟悉艺术史的都知道,在西洋美术史上曾有两次革命性的改变,一次是十四世纪~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艺术从赞咏宗教的附属品脱离,回归关怀人文,同时工艺从事者也努力提升自身价值,脱离艺匠地位,使得艺术独立成为一门专业且受人敬重的领域。
另一次革命性的改革则是十九世纪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出现,艺术不再只是呈现眼见为凭的世界,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事物本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连结。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各种艺术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风格派,分离派等相继问世,欧洲艺坛就如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热闹非凡。
“作为—位艺术家一位对大众负责的人,在沉默的大众里必须运用他的‘语言阐述事情。而这种‘语言必须是‘有用的,而且也能够服务人群”
——胡安·米罗
就像我永远搞不清楚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到底隐藏了多少深深浅浅的爱恨情仇,同样,我也梳理不清西洋近代美术史上,这些流派之间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虐恋情深。但我格外珍爱这段时间的西洋艺术,每位艺术家就像魔术师一样,探索着各种表现的可能性,用艺术的法宝,变化出一件又一件绚烂惊艳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或是一项思想的革新,或能够反映当时人文思潮,或能呈现社会状况,不再像古典美术只是忠实的记录着艺术家看到的世界。中国古代文人说[文以载道],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同样也是在传递着各式各样的讯息,于是近代艺术就像一篇篇动人的故事,用符号密码,增加视觉的丰富性,也展现时代的巨大变革。
而米罗与米罗所归类的超现实主义,便是近代绘画史上,我相当喜欢也是独树帜的流派之一。
“我尝试运用色彩就像以字词作诗,以音符谱曲”
——胡安·米罗
超现实主义源自达达主义,要了解超现实主义,得先了解达达主义。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掀起欧洲大陆的战火,在连年争战,社会秩序分崩离析的状况下,艺术家们生出避世消极的态度,达达主义便是这种心态下的产物。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反对传统,反对艺术,反对教条,反对战争,反正只要是世俗既有的规则,此一主义的拥护者都要反对到底,他们以随兴与偶然为元素,对时代作无声的抗议。
超现实主义源自达达主义,自然也承袭其放浪不羁,反对传统的艺术精神,同时融合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在弗先生的理论里,人们真正思想和真正面目是藏在潜意识和梦里的。潜意识之所以叫潜意识,当然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道得明,但梦这回事就容易理解多了,前一秒可能还在逃亡,下一秒又回到童年老家的河边,如果你有一支灵巧的画笔可以把梦境凑成一幅画,那么恭喜你,你便是“超现实主义大师”了。
如果仅仅认为超现实主义只是一种非现实主义,那就忘记了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是“清醒的非理性状态”。也就是说疯归疯,但知道是为什么而疯。超现实的世界,依然是为寄托现实存在。疯只是一种手段,就像当年的唐伯虎在大街装疯裸奔,是为了不被造反头子宁王拉去当同伙。
米罗虽然在艺术史里被定义为超现实主义大师,但他是否属于超现实主义这件事是既合理却又万般不合理,米罗的创作奇幻归奇幻,但总是安安分分的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为了艺术而艺术,也不为反对而反对,而是从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里建立秩序,简化重组,化为印象中的色彩,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我而言,形式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只是某件事情的符号。”
——胡安·米罗
米罗是位多产的艺术家,并且又是有幸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功成名就,所以作品保留下来的颇多。这次的米兰特展,共计展出150件左右的作品,创作时间约在60-70年代,这一时期米罗的画风已经完全成熟,创造出属于米罗自己独特的象征性符号。
看米罗的作品,是要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的。
米罗生于1893年的西班牙,父亲是钟表匠兼银匠,母亲是木匠的女儿。七岁就开始学习绘画的他,常常到加泰罗尼亚(Cataluna)美术馆欣赏来自偏远寺庙的罗马式壁画。壁画里的原始造型元素,深深影响日后米罗绘画的符号风格;而后来美术学院的教育,则让他用触觉而不是视觉,去感受物体的轮廓;也因此,米罗的画作里没有细腻的视觉线条,而是惯于使用大块面积的色彩,呈现他所感受到的世界。
他尝试着表现出非眼见的自然,而是画家的灵魂所捕捉的诗的意象。此意象并非产生于游离现实的梦境,而是从现实的深刻观察后所整理,沉淀出的结果。
3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二次大战的影响,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惯用符号来表达内心世界或象征某种意涵。米罗也不例外,他除了远避他乡之外,也躲进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此后,他的作画灵感源泉来自于音乐与自然。黑夜,音乐与星星在他作品的构想上都占有重要的使命。从这次展览中他在1941年完成的23幅《星座》系列,可见一斑。而米罗在《星座》中使用的均衡构成方法也成为尔后数年其作品的基本制作要领。
在他的画作里,常常以符号来代表内心的世界,圆点是太阳,是撞击也是一种如音乐一般的律动。采用单纯的线,色彩干净、明亮,用没有受到任何生活尘埃污染过的、天真无邪的眼睛看世界,眼睛是窥探,也是创伤,而梯子则是奔向自由也是逃离现状的表达。他的画好似信手拈来,随意、自由,捕捉本能、天真美的符号,充满着装饰的趣味。确也像不时地在对这混乱的世界发出嘲讽的笑。
米罗一生的作品,对于绘画与自然、梦幻与诗意的融合非常注重,但并非完全如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只着重在描写潜意识的反射,而是更加透彻地审视自身的内心世界,以诗意,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身兼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四重身份的胡安·米罗,从陆地到天空或许是对米罗作品最好的概括,因为米罗在他艺术生涯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执着地探讨着飞翔的主题,他创作所瞑想的鸟儿迁徙、蝴蝶群季节性的更替以及星座和银河的流动。
1930年代,在一连串的实验性的作品之后,米罗发展出一种对于结构,型态之间的均衡,色彩的充实与诗意的展现,透过华丽的色彩和纤细的线条营造出微妙的空间感,造成了他独特的幻想,嘻谑的世界。色彩在米罗的画作中是一种符号,红,蓝,黄,绿,黑是米罗惯用的色彩,这些色彩在米罗画里各自代表焦虑,创伤,天空,和谐,太阳,黑夜,还有加泰罗尼亚那一片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同时,虽然色相屈指可数,但经过米罗巧妙的在分布与面积上作了变化之后,呈现出来的不再是单调或刺眼俗气,而是充满趣味的纯真和一种类似童谣般的玲珑音乐性,洋溢着春天般轻快的节奏。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Ernst Cassirer)说过,“艺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造,是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反观米罗,他正是通过运用这个独有的艺术符号,以简单的符号和色彩,将其对事物本能的反应演变成一个充满变形的世界。他旺盛的灵感总能使其不断自新,并赋予艺术这十分不严肃的领域一种带讽刺意味的语言,使人难以忘怀。他作品的风格,内容,实际上是对一种割裂、狭隘,无序、和快速的无序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反应,力图通过艺术的创作,回到秩序,缓慢,可感,共性的优雅古老价值中去。如果现实是躁动不安的,那么米罗创造的世界则是宁静可爱的。
在米罗的作品里,我们总是会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彷如一个梦境,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唏嘘,期待,童年,理想……
(编辑/雷焕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