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企业海外并购动机与实现路径研究
2016-05-14路丽
路丽
摘要:以万向集团收购A123和菲斯科为例,分析了中国制造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和实现路径选择。结论表明,并购操纵实现了我国制造企业对资源、技术、品牌和市场的需求,收购成功所带来的影响有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关键词:制造企业;万向集团;海外并购动机;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19
2012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开始步入高速扩张阶段,以获取资源、海外套利为主的投资并购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民营企业逐渐成为主力,从产业价值链构建角度整合全球资源,有资金优势的中国企业迎来了最好的并购时机,开启了新一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局面。万向集团于2012年12月和2014年2月分别收购美国电池生产商A123 System公司和新能源跑车公司菲斯科,就是这一轮海外并购中值得关注的收购案。
1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原因分析
(1)对资源的需求。出于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消耗慢慢转向国外的购买或者直接开发上,同时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下降,面临着经营和债务压力的国外企业,也希望得到资金投入,这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
(2)对技术和品牌的需求。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海外收购,以科技作为战略出发点。资料显示2008年至2012年,中国在美国收购的交易之中,72%含有科技成分,其中有超过40%是以少数股东并购的形式进行的。
(3)对市场的需求。并购可以避免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我国的企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实力通过并购快速抢占市场的能力。2008年9月,湖南中联重科就以2.71亿美元收购意大利CIFA的100%股权,一跃成为混凝土机械行业的龙头,表明并购符合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2万向集团对A123 System公司和菲斯科(Fis-ker)的并购操作
2.1万向集团收购A123 System公司
A123 System公司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主营业务是电动汽车高性能电池和电网能源储存系统。美国政府曾向其拨款2.49亿美元支持研发锂离子电池项目,但由于经济环境不景气及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疲软,无法如期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公司于2012年10月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万向集团作为国内一家民营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对A123合作的兴趣最早追溯到2010年。2012年3月,万向集团抓住A123因为电池自燃事件陷入财务困境这一机遇,与之签订投资协议,获得80%的股权。但这之后,A123突然宣布终止与万向的合作,并提交了破产申请。此后,美国Johnson Controls汽车零件生产商以1.25亿美元对A123的资产提出假马竞拍,万向随之与其展开竞争,并于12月8日以仅仅2.566亿美元的价格赢得竞拍,这远远低于其在救助交易中4.655亿美元的报价。2013年1月29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正式批准同意万向集团收购A123 System,交割随即进行。
2.2万向集团收购菲斯科
菲斯克(Fisker)是成立于2005年位于美国加州的新能源跑车公司,曾获得美国能源部5.29亿美元贷款,因其财务控制不力、产品质量以及设计失误等问题陷入破产边缘。2013年11月,李泽楷旗下太平洋世纪公司击败万向集团及美国GTA环保汽车公司,拿下该拍卖标。但包括菲斯科此前供应商在内的其他债权人,因无法在公司破产后获得满意的受偿而向法庭发起诉讼,力挺万向集团作为可供选择的潜在竞购者。2013年12月31日,万向集团联手美国跑车制造商VL加入竞购,提交了申购文件和2472.5万美元的初步收购报价。2014年2月15日,中国万向集团以1.492亿美元收购价击败了李泽楷的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2月18日,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官批准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将剩余资产以1.49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万向集团。
3万向集团收购A123 System公司和菲斯科的案例分析
3.1收购前的准备
万向集团在收购A123和菲斯科之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敏锐把握机遇。两起收购操作都是面临财务困境且已经进入破产程序的美国公司,这使得万向集团可以“特价”收购处于经营困难的公司或其业务。万向集团在A123破产之前曾提出4.5亿美元的救助交易,但由于涉及美国国家安全问题未能完成。该公司破产后,美国Johnson Controls公司以1.25亿美元对A123的资产提出假马竞拍,随后万向集团与之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万向支付了比原先提议更低的价格完成收购。
其次,交易过程中做好尽职调查。在A123一案中,尽管美国鼓励外来投资,但某些交易可能引起公共政策方面的疑虑从而需要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IFUS)的批准。万向集团之所以能获得CIFUS的批准,在于利用各类专业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法律和财务稽核,对竞争对手可能给出的条件进行预估,制定对自身最经济有效的财务收购方案,将可能出现的法律诉讼成本降至最低,并及时安排购买了标的公司的部分敏感资产,从而确保交易按时完成。
最后,尊重市场法则,专注财务回报。现在中国海外并购的总额越来越高,并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与国企在海外并购失败案例相比较而言,中资民企更尊重市场法则,专注于财务回报,海外并购成功率自然就比国企高许多。
3.2收购成功的意义和收益分析
首先,有助于万向集团新制造局面的打开。万向集团作为老牌零部件企业,对电动车整车生产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当年万向电动汽车项目组筹建成立,确定了“电池一电机一电控一电动汽车”的发展路径;通过投资和并购,筹备十多年的万向集团终于在2013年11月获得电动汽车整车制造资质。而万向收购A123,不仅获得包括其所有技术、产品和客户合同及其在美国密歇根州、马萨诸塞州和密苏里州的工厂设施,同时也包括A123在中国的阴极电池制造业务以及与上汽合资的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的股权等。可以说收购A123电池企业,更加清晰了万向集团走新能源汽车制造的路径。对于收购菲斯科,万向既看到了国内发展汽车制造全新的突破点、还逐步形成了涵盖零部件、关键组件以及整体制造的各方面系统研发与制造能力。
其次,收购成功所带来的影响有利于行业整体发展。对于以零部件制造为主的万向集团来说,两次收购成功的案例是在国内制造转型阶段的又一新现象。万象集团收购国际新技术企业,不仅使自身制造上了一个大台阶,而且也对于规范国内系统化制造,摆脱对外放的依赖与弱势,都形成了有益的发展模式。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则在于通过对国际企业的整合逐步形成系统化制造能力的同时,更容易将新能源汽车价格趋向合理化,这是从企业层面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关键。
3.3潜在风险
从全球企业并购的“七七法则”来看,70%的并购并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70%的并购失败是因为后期的整合问题。万向的这两次并购成功与否,还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做出基本的判断。潜在的风险不仅在于公司管理机制的理顺,更重要的在于技术的融合和本土化。A123的技术确实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但所有现成的技术都满足不了电动汽车的需求,同时中国市场与欧洲市场的需求还存在差异,因此A123团队持续研发的能力比他们现在拥有的技术更重要,万向集团还必须持续研发。同样,成功收购菲斯科的前景也不容乐观,缺少核心技术一直是菲斯科被外界最为诟病的短板,外界认为其只注重设计和营销,急于求成,核心生产统统外包导致在自我创新方面竞争力不足并给产品日后出现故障埋下了隐患,而菲斯科总欠债估计高达10亿美元,也是万向集团接手后不得不面对的最大问题。
总之,万向集团通过成功收购A123和菲斯科,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以及电控方面均已有一定水平的技术积累,虽然投入巨大,但离真正开展整车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现在最欠缺的,是一个可以推向个人市场的品牌,以及一条国际标准的汽车生产线,因此并购的真正意义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