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16-05-14朱琳灏王艳华

党史文苑 2016年6期
关键词:邓小平人才改革

朱琳灏 王艳华

[摘要]邓小平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其中的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了解和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内涵,对于把握当前教育改革方向、创新教育改革模式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改革和发展启示

邓小平将教育作为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否能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从我国当前的国情来看,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人才的培养成果是分不开的。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对了解中国当代教育发展脉络,把握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总结数十年从事思想政治和科技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经验,充分探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方方面面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概而括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将科学和教育作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基础性工作,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p48。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领导。这个“领导”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是领导教育的人。邓小平始终认为教育工作与经济工作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提醒领导者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教育的建设。他曾尖锐地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2]p121。对干部自身加强教育,把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领导能力和领导业绩作为考核干部是否有资格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评价标准。二是领导教育的思想。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p104这就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当然,我们学习、运用马列主义不能流于表面,要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的精髓,正确理解马列主义,熟练运用马列主义的科学思想武装自己,才能坚定沿着正确路线开展教育工作。

2.健全学校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学校是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邓小平对教育的广泛性,对学校教育质量、体制都有专门论述。教育不仅面向学校中的学生,党的领导干部、部队官兵也要进行教育,并且要把教育和实践提高到战略地位。1977年8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问题”,“要把原有的学校,除个别的外,基本上恢复起来。把更多的干部放到学校去训练”[1]p61。提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信念、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高水平领导集体。邓小平十分关心学校教育的具体问题。他指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引导者,要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必须提高教师待遇,尊重教师,要给予教师适当的休假时间,让教师能够消除疲劳、思考问题、总结经验。教师和学生都要劳逸结合。要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师生互动作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手段。教育与科学研究分别由专门机关负责,教育与科研统一规划,把力量和资源统一合理地组织起来。要建设运行优良的教育体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才能在教育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3.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观的基本内涵。他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重视亲自承担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队伍。“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队伍在全国范围内整体遭受了极大破坏,教师集体不被尊重反而受到迫害的状况导致中国教育工作在很长时期内陷于停滞,极大影响了教育本应向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能力,教师们往往不敢教学、不想教学。为此,邓小平就提出“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1]p51,并具体提出了通过对教师工作进行精神和物质鼓励、提高教师待遇的方法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推动我国教育从瘫痪状态逐步走向正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邓小平将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他还提出了许多培养、选拔人才的具体措施。他指出:“有几个年轻的科学家国内国际都出了名了”,可以提为教授,提为研究员。“在学术上,只要有创造,有贡献,就应该评给相应的学术职称,不能论资排辈。”“好的研究员的工资可以比所长高。”“好的教授的工资可以比校长高。”1]p224用具体的制度和措施保证教育队伍、科技队伍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邓小平发表的许多讲话都体现了他“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1]p95的思想观点。为了在改革开放时期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邓小平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来指导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教育和输送要适合中国国情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有目的地培养社会建设方方面面所需的专业人才,并且要尽力克服人才浪费,改善教学、科研环境,要有好的氛围帮助人才发挥他们的专长。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人才观,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快速发展所需的人才基础。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1.“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指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在新时期前进的方向,对此后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个面向”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理解、认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点。“三个面向”不是一项具体措施,它是邓小平立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视角提出的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位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核心位置,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推动我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要考虑传统,更要面向现代化;教育不仅要立足中国,更要放眼世界;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与此同时,教育要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3]。“三个面向”一直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中,在我国重要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具体措施中都有体现。

2.培养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p40人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为核心的因素。我们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关键仍在人才。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世纪,知识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邓小平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把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联系起来。这一思想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改革教育体制,必须建立合理的教育结构,使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邓小平多次强调:“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为了更好地发挥不同教育机构的专门职能,邓小平提出了要分别建设教育的统管机构,对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区分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不同属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3]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统管的前提下,许可地方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适应地区发展情况的各级院校,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把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检查等方面的责任和权力交给地方,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扩大地方院校在招生、培养、科研方面的自主权。邓小平曾提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重点院校除了教育部要有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和各个业务部门也要有一点”[1]p54。放权于地方的教育体制改革极大地便利了地方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促进地方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邓小平人才改革
人才云
改革之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红色读物
瞧,那些改革推手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