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乙己》教学“支点”探析

2016-05-14丁元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支点孔乙己文本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其实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又何尝不需要一个“支点”呢?语文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在繁琐的文本中“登堂入室”,让学生想看“热闹”,又能看出“门道”,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掏空心思、潜心会文巧妙地找到一个最佳的“支点”,一“点”激起解读文本的“千层浪。疑惑几载,教学的“千呼万唤”,终于在《孔乙己》中“始出来”,让我有幸获得了几个掀开了教学“面纱”的“支点”。

《孔乙己》作为鲁迅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展现出语文教学的“靓丽”。现将浅谈陈述如下:

一、观滴水可知沧海——支点:题目

题目犹窗户,能够揭示意义、体现中心,展现情感。文章的标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往往起到提纲挈领,辐射全篇的作用,抓住了它,设计开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乙己》这个题目貌似只是人的名字,但实则内含“乾坤”,在文本中“暗波浮动”。我们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文可以围绕孔乙己这个名字作为探究的切入支点,可以从“他的名字叫孔乙己吗?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等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白,在孔乙己这个名字中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支点:设疑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老夫子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精心的阅读往往会有发现,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疑难点入手,促使好奇心的萌生,进而产生兴趣,让其自觉主动地与文本亲密接触。

《孔乙己》内容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换一种思路,找准一个“支点”。不妨扣住孔乙己的“手”来设疑,可以让学生思路自然清晰,内容易于理解。首先上课伊始设计画一只手的轮廓,引起学生视觉的疑惑猜手,再设疑点拨:人人都有手,手能谋生,能创造财富,请同学们看看小说中孔乙己的手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样设疑并辅之以图示化板书,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经过讨论归纳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五个片断都与“手”有关,“手”演绎出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排”时的可鄙,“偷”时的可耻,“教”时的可叹,“罩”时的可笑,“摸”时的可怜,“走”时的可悲。孔乙己完全可以凭借一双手自食其力,可他却从开始“排”的得意炫耀,直到结局“摸”时的倾其所有,从用手抄书到偷东西,甚至沦落到用手走路的这一悲惨结局。以“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把有关手的描述语句划出来,然后归纳分析孔乙己的手所作所为。不难发现孔乙己的“手”:替人抄过书、偷窃过东西、与喝酒有关系、还代脚“走”过路,这些事又都是孔乙己生命的轨迹,因而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这样通过“手”把一个死要面子、善良迂腐、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刻画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孔乙己用“手”做这些事的原因,从而揭示出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如果再进一步设计分析一下其他人物如“我”、“掌柜”、“丁举人”、“酒客”等,还可看出酒客的麻木、掌柜的冷酷、丁举人的残酷等组成一个“无形”的“大手”,把孔乙己罩在里面,从而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最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做这样的切入,既能基本理清全文的情节脉络,又能为分析主题打下良好的铺垫,从而达到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知道学会了分析小说的方法,可以化繁为简,以疑促学,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妙教学境况。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支点: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支点”,可沿着一条重点词语或是关键句设计教案,其中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什么是关键词语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和穿梭于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由它作“点”,内容主题渗透其中,它起到“一石头激起千层浪”的重要作用。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有两个特色关键词“笑”和“半”,也可以在教学设计上引起“轩然大波”,让学生内心产生“汹涌澎湃”,现以“笑”为例,作为剖析文本的“支点”: 可设置如下问题:①《孔乙己》一出场,就有“笑”字伴随着他,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②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③《孔乙己》在讥笑悲惨中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④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学生就要抓住不同人的“笑”进行鉴赏分析,把写“笑”的内容及各种感触结合起来,在多种问题中寻求到一个正确答案——以笑写悲更悲,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孔乙己在笑声中死亡。一“笑”激起千层“悲”。

特色的词语可以激起人们探究的欲望,当然文中特殊的句子更能使学生别有一种“风味”在心头。《孔乙己》中就有三个句子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激发共鸣,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分别是: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本文的中心句)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文中关键句)③“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本文的矛盾句。”其中的“大约”与“的确”两个词从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以第①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为例,设置如下问题: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那些人快活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

人们经常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然教师无论选择词或是句作为是解读文本的“石头”,相信只要找准文本阅读的“切入口”,就能达到“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真正地做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高效。

四、开门见山赏图画——支点:插图

《课标》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课文的插图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它是课文内容的外在,往往被有些老师忽略。实际上语文的课文教学也可以由此生发,获得最佳的教学“支点”。在九下22页和23页就有两幅插图,可以让学生在图片视觉的冲击下说从图中发现什么?短衣帮(坐)与长衣帮(孔乙己的站)比较揣测他们心理的不同?落魄的孔乙己是靠抄书生活吗?等等。通过插图锻炼了学生的想象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大脑和心理更放松情况下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之上能很快地进入到文本氛围中去探索一二。

五、迥然不同寻靓点——支点:比较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比较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确定事物异同。因此,乌申斯基也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语文是思维的文学表现形式,只有在比较鉴赏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文本之间的矛盾,分辨出各自的特点,体会出文章的个性,促进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因此,比较阅读无疑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当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让比较阅读在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教师观察比对,在文本内部、不同文本中找到破解教与学的最佳“支点”。我们仍从《孔乙己》中探究,就文本内部“比较”:用多媒体出示并让生阅读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与最后一次出场时的“用手走路,在人们笑声中离去”的相关语段,进而比对穿着、脸色、站姿、语言、神态、喝酒、付钱方式等方面的关键字词的比较后,不难发现孔乙己已经完全丧失了一个读书人所特有的标志,从内容到形式几乎变成了一个“短衣帮”。但地位和境遇比短衣帮更糟:丧失了“站着喝酒”的资格(他被打折了腿),短衣帮的酒碗是放在柜台上的,孔乙己的酒碗则放在门槛上;先前穿长衫时不能够“踱进店内”“慢慢坐喝”。现在变成一个“短衣帮”了,即终于能够“坐喝”。但这是怎样的一种“坐喝”呀?丝毫也没有长衫人物的体面和优雅,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悲惨和凄凉境况。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分析造成孔乙己前后如此变化之大的自身与社会原因。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分析鉴别的能力得以提升,真正是做到师“授之以渔”的目的。

当然如果能从两个不同文本中寻找教学“支点”,可能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的更为宽广。这就需要教师博览慎思找文本的迥然“似同”。 以《孔乙己》为例,设计上课开始后,学生速读课文,教师提出探究问题:若孔乙己生活在今天,他能在当今社会生存下去吗?

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在当时社会有着怎样的命运?然后与现实生活作比较,通过学生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得出孔乙己无法生存的结论。《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切入,就会发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亮点。但在性格亮点湮灭过程,让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非人的时代,不仅扭曲了知识分子的性格,也销蚀了他们做人的价值,而且将他们的尊严、精神乃至肉体都吞噬的干干净净……当然在教学策略中只有掌握了切入比较的深度,探准了比较的精度,保证了比较的全度,学生的情感和记忆才会被真正激活,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杂取《孔乙己》教学种种,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远不止这些,还可以是课文人物、背景、创设情境等等。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师应像军事家那样,运筹帷幄,对文本做全局性研究和了解,在文本和学生之间驾设桥梁,创造性地找到最佳教学的“支点”。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促进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相信这些“支点”定会撬起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让“支点”教学有的放矢、纲举目张,势如破竹!

丁元,教师,现居安徽淮北。

猜你喜欢

支点孔乙己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