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女性哥特视角的《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

2016-05-14徐世超

关键词:简·爱呼啸山庄对比分析

徐世超

摘 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性作品中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与喜爱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由两位女作家,以一种与众不同的角度进行创作,带给了读者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女性哥特理念的出现,从女性哥特视角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解读这两部优秀的作品,从中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本文以基于女性哥特视角的《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为主题,展开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女性哥特视角;《简·爱》;《呼啸山庄》;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88-03

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丽·勃朗特两姐妹是英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二者的代表作《简·爱》与《呼啸山庄》在创作主题、艺术手法、人物创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长久以来受到了学者的研究与比较。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两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读者的影响力也在不停地变化。女性哥特的出现给两部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在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具有怎样的异同之处成为一项能够更深入领悟作品魅力的研究内容。

一、女性哥特小说研究

(一)何为“女性哥特”

“女性哥特”最早由英国女性主义文学评论家艾伦·莫尔斯在《文学女性:伟大的作家》一书中提出,是对“18世纪以来女性作家创作的哥特小说”的定义。“女性哥特”与其他哥特式小说最为不同的一点是其突出表现了女性自己的恐惧,是站在女性的角度进行诉说。18至20世纪的英美女性作家经过一个漫长的挖掘过程,将女性的种种经历以女性的视角展现出来,形成女性哥特传统。“女性哥特”是从作品的现实主义角度进行分析,将传统上的哥特中的超自然因素进行了弱化,将哥特的核心放在对“恐惧”这一特殊心理的阅读体验至上。“女性哥特”所表现出来的恐惧的源泉与当时的女性所生活的父权制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是女性对自身的性别、身份等方面的焦虑,经过长期的压抑造成扭曲。对超自然因素的弱化,就将引起女性自身的焦虑与恐惧的因素归结到现实生活,归结到对女性的人生充满禁锢的父权制社会以及等级森严的婚姻制度。

这些表现出“女性哥特”理论的小说被称为女性哥特小说,成为表达女性意识的一个重要平台。女性哥特小说借用具有封闭性的意向来表达女性在陌生领域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恐惧,以及女性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女性哥特小说的独特之处

女性哥特小说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离不开其与普通哥特式作品的不同之处。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哥特小说中最常出现的人物类型是以撒旦为原型的“暴君”或者“恶棍式英雄”,是作品中展现的社会的主宰。而女性哥特小说将原有的撒旦式人物形象进行缩小,并将其中部分形象转化为女性,尤其是年轻美貌却又善良懦弱的女性,从而更为突出的展现女性在男性所谓的爱与保护之下所受到的禁锢与压迫。女性哥特小说将传统的男性形象进行了更加现实性的处理,将暴君式人物延展成为具有闪光点的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与之相对的柔弱女性形象则更加具有个性特点,而不是单纯的被压迫的对象,成为有血有肉的立体的女性形象。

女性哥特小说在环境描写与气氛渲染上也具有与传统哥特小说的不同之处。传统哥特小说主要分为惊悚哥特与恐怖哥特两大类,充满暴力与血腥。而女性哥特小说则更加含蓄,融入了真实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展现出一种浪漫主义情怀,从而更加细腻的展示书中人物的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特别是女性哥特小说中对环境的描写更具有代入感,是以烘托氛围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出现的,能够为书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

女性哥特小说还具有与传统哥特小说不同的审美趣味,将画面上的强烈的冲击转化为心理上的恐惧,使作品在一种看上去十分平静和谐的环境中涌现出不同的矛盾,从而让读者能够达到与作者的共鸣,也更好地从心理状态的变化上感受书中的女性形象的转变与成长。

二、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

(一)哥特式的情节表达

《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位出身贫穷、相貌平凡但又坚强独立、敢爱敢恨的女性,具有着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而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是一位顽固、喜怒无常却又坚毅并充满叛逆精神的男性。在《简·爱》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对黑暗社会的不断反抗成为整部作品的线索,而简·爱受到的压迫则是通过哥特式的手法展现了出来。

简·爱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出身卑微而父母又早亡,寄养在舅父家中,舅父去世之后受到了舅母以及孤儿院院长长达十年的歧视与虐待。夏洛蒂·勃朗特运用哥特式的手法对简·爱的童年的悲惨生活进行描写,将其所受到的压迫以及曲折的人生经历更加形象化的表现出来,用一种略显夸张的形式揭露出社会的黑暗,使读者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达到与主人公情感的共鸣。在简·爱遇到罗切斯特之后,她的人生开始有了一定的起色,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的歧视与压迫,从而不断与充满叛逆的罗切斯特达到心灵的共鸣。

夏洛蒂·勃朗特并没有对黑暗的现实社会进行直接的描述与抨击,却通过哥特式的表现手法将压抑的气氛、主人公的挣扎进行烘托,从而使读者根据书中人物的遭遇和行为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联想,将整部作品以一种间接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行哥特式的情节表达。

《呼啸山庄》与《简·爱》含蓄的情节表达不同,是直接的运用哥特式的手段进行故事情节的设定与人物的创造。这部作品展现的是希斯克利夫的爱与恨、复仇与人性的复苏的故事,是发生在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的畸形的社会生活。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阴森恐怖而气氛,即便在描写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美好爱情时,也掺杂着辛德雷的阻挠与侮辱和二人对这一不公平待遇的不断反抗。可以说即便是描写最为纯真的青年时代的爱情,却也处于其他势力的压迫之下,整部作品并不存在一个真正轻松美好的情节,大部分都是在一种较为压迫与黑暗的环境下不断向前推进。整部作品的主要部分集中在希斯克利夫的残忍复仇上,用哥特式的手法将其残忍的复仇手段、黑暗压抑的山庄、充满曲折的爱情以一种恐怖、神秘、惊悚等形式展现出来。

《呼啸山庄》中的情节表达淋漓尽致的运用了哥特式的手法,完全不同于《简·爱》的委婉与蕴藉。书中对古堡的描写充满了阴森与恐怖,完全直白的将整个古堡中深藏的丑陋揭露出来,让读者更为直接的感受到惊悚与黑暗,也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出了铺垫,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书中对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历程极尽描摹的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直接解读出男主人公扭曲的心理状态,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能够更容易接受,也更加沉浸其中。

(二)哥特式的环境背景

同情节表达相同,《简·爱》中的环境背景更加柔和,富有细腻的美感,在运用哥特手法上,也更加委婉含蓄。文中说:“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的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风雨吹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这两句话看起来并不恐怖,仅仅含有一些凄凉的韵味,但读过作品的人都知道,这是对简·爱悲惨的童年生活的写照。远处是她看不清的未来,而近处,则是她饱受摧残的童年生活。夏洛蒂·勃朗特在运用哥特手法时,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需要细细品味的心理暗示,她很少会将一些黑暗丑陋的现实直接揭露出来。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所进行的环境背景描写,是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给人以凄凉、惊悚、恐怖等感觉,是在用心品读之下才能体会到的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哥特式的手法对环境背景中的不和谐进行描述,从中却能感受到主人公的一些优良品质。文中这样写道:“冬雪曾经飘入空空的拱门,冬雨打在没有玻璃的窗户上。在一堆堆湿透了的垃圾中,春意催发了草木,乱石堆中和断梁之间,处处长出了野草。”这就环境描写可以说很难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但在品读之后却可以从中发现,在寒冬之中,从乱石堆与断梁之间生长出来的野草,正是简·爱在黑暗的现实社会中不断挣扎并获得属于自己的爱情,找到人生的追求的写照,是哥特式手法的一种独特的运用。

《呼啸山庄》中对环境背景的描写,是直接大肆运用了哥特式手法,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一种十分具有视觉冲击的效果展示出来。在《呼啸山庄》的开篇,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窄小的窗子深深地嵌在墙里,墙角有大块的凸出的石头防护着。在跨进门槛之前,我停步观赏房屋前面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雕刻,特别是正门附近,那上面除了许多残破的怪兽和不知羞的小男孩外,我还发现“一五○○”年代和“哈里顿·恩萧”的名字。”这段描写虽然并没有给人一种恐惧阴森的感觉,但却是通过哥特式的手法将山庄的神秘与压抑展现了出来,从作品的最开始,就给读者创设了一个较为压抑、阴冷的环境。这部作品中许多环境描写都是充满着恐怖、阴森之感的,这样能够更加直白的将读者带入到作品之中,让读者随着主人公一起感受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曲折的人生经历,感受希斯克里夫的悲剧式爱情以及充满仇恨的人生。天气是恶劣的,山庄是阴冷的,人性是扭曲的,整个故事在一种恐怖神秘的背景中展开,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充分而又直接的利用了哥特式的手法。

(三)哥特式的人物塑造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人物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也让读者能够发现这些人身上的闪光点。《简·爱》中的罗切斯特是一个“恶棍英雄”的形象,但这个“恶棍英雄”优于传统意义上的不同。罗切斯特意志坚定甚至有些偏执,脾气暴躁且喜怒无常,但他却具有其强烈的叛逆精神,一直在反抗着封建式的包办婚姻,反抗着自己的父兄。同时,罗切斯特又是一个对现实生活特别是爱情充满追求与希望的人。他可以在失明之后要求在每个房间点上蜡烛,也可以将患有疯病的妻子禁锢在阁楼之上。夏洛蒂·勃朗特描绘出来的是一个黑暗现实的受害者也是迫害者的形象,是典型的女性哥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而《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则与传统的哥特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同。她不再是善良美丽而又柔弱的女性,反而是相貌平平,出身卑微,却又自强自立勇于反抗社会的具有独特的个性,并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这一点也正是女性哥特式作品中的独特的女性形象。同时,简·爱也是整部作品的线索,围绕这个独特的女性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作者所向往的女性形象。

《呼啸山庄》则主要是一部男人的作品。希斯克里夫也是一位“恶棍英雄”,他如同一个魔鬼一般,毁掉了自己曾经向往的爱情,也会掉了自己的爱人,甚至将复仇的火焰燃烧到无辜的下一代身上。希斯克里夫的所作所为更加符合“恶棍英雄”这一名词,他的复仇计划使自己成为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的主人,将之前所有侮辱过自己、背叛过自己的人投入地狱,用残酷的手段对这些人进行惩罚。在《呼啸山庄》中,归来的希斯克里夫成为了两个庄园的统治者,不仅报复了曾经迫害过自己的人,还对无辜者进行了迫害。但希斯克里夫的这些做法、他人性的扭曲都是由于长久的压迫以及爱人的背叛而产生的,黑暗的现实将一个本来纯真善良的弃儿逼上了绝路,也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尽职尽责的复仇者。希斯克里夫与罗切斯特相同,都是受到了社会的迫害,也对社会进行了报复。不同的是希斯克里夫更为残酷,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囚禁他人,而是采取各种残忍手段进行报复,成为了被现实社会扭曲而又报复现实社会的哥特式人物形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简·爱》与《呼啸山庄》对哥特式手法进行了运用,并成为女性哥特式文学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对哥特式手法进行了娴熟的运用,但又在情节表达、环境背景、人物塑造方面存在不同,一个更加含蓄委婉,在平静浪漫中掺杂着阴冷与黑暗;一个更加直白坦率,在阴森中加入恐怖。两种风格不同的女性哥特式作品,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

参考文献:

〔1〕田甜.《简·爱》与《呼啸山庄》中女性意识的比较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30-131+146.

〔2〕于淼.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35-36.

〔3〕杨舒涵.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20):122.

〔4〕陈允.《呼啸山庄》与哥特小说传统[D].苏州大学,2013.

〔5〕陈媛媛.《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D].海南师范大学,2012.

〔6〕焦窈瑶.论《呼啸山庄》中理性与激情的博弈[D].南京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赛汉)

猜你喜欢

简·爱呼啸山庄对比分析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呼啸山庄》闪回叙事文体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