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宗棠西部开发思想探究

2016-05-14吕昕娱

关键词:西部左宗棠开发

吕昕娱

摘 要:左宗棠是晚清时期的重臣。在开发西北的过程,他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对西北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宗棠治理西北的思想严谨、务实。在教育上志存高远,经世致用;在民生上,以民为本;在环保上眼光长远,不拘泥于短暂的利益;这些思想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学习。

关键词:左宗棠;西部;开发;思想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43-03

左宗棠是我国清代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在光绪五年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后在西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调整和创新的工作,为我国西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认识到当时西北的战争是暂时的、短时间的,战争结束后安抚比征剿重要,必须采取一些列的利民措施才能长治久安。于是他所做的工作不在于单一的某一方面,而是针对整个西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农业、工业等方面。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教育思想、民本思想和环保思想。

左宗棠作为清代湖湘文化的代表和晚晴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在经略西北时期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西北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开义学,普及教育,推广汉族文化

左宗棠认为西部地区的落后首先是思想教育和思想观念的落后。西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沧桑。唐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西北成为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综合水平落后的地区,人们的思想和心理还被牢固的锁在传统的意识中。左宗棠指出:“陇西人民质直近古,三代以还,自西徂东王者际熄,孔孟辙际并不到秦,老子入胡且为佛,秦汉后更无论也。自有天地以来,此方不沾圣人教泽。”[1]也就是说当时的先进文化没有得到传播,文化的启蒙没有开始,人才匮乏。针对当地“兴教劝学为急”的情况,左宗棠开始了以达到“经正民兴,人才从此出。”[2]为目的的广开义学和普及教育之路,在任期间共创设各级各类义学320余所,修复重办书院30多所,刊发了《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字韵母》、《杂字》、续发了《孝经》、《小学》、《诗经》、《论》、《孟》等汉族文化的经典书目,推广了汉族文化。在当时甘肃的最高学府兰山书院规定了学院要“正式招学生40名,每名每月生活费3两,附生50名,每名每月补助生活费1.5两,每年需银2000多两。这些钱在左宗棠的年薪中捐助,或在公款中酌拨”[3]。可见左宗棠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左宗棠的这一行为也为教育的普及汉文化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健全人才的选拔机制,在甘肃实行分闱,拓展士路

西北的甘肃在康熙二年(1663年)自陕西划出成为独立的省份。但是在这之后的200余年里仍旧与陕西合并举行乡试。路途之遥远给广大贫困的考生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负担,为了方便甘肃考生考试和人才选拔左宗棠于光绪元年(1875年)奏请甘肃分闱,在同年建立了“至公堂”结束了以往甘肃考生路途遥远带来的不便。另外在光绪二年(1876)增加了乡试举人的名额使甘肃可产生举子40名并且加录满足士子3名。与此同时在甘肃分设学堂,主持教育事业和科举考试。在1875年甘肃第一次甘肃分闱后的乡试中参加学子达到了3000多人,多出以往人数倍。本届乡试的解元安维珺在中举后又考中了进士,后担任过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成为了一名有用的人才。这项措施健全了西北的人才选拔机制,加强了地方教育的指导、管理和人才选拔。与此同时鼓舞了甘肃士子学习的热情,改变了当地人民以往的思想观念。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考试设置了专取回族士子科。在甘肃回族人数虽多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科举中试的难度非常的大。左宗棠在甘肃会试中采用回汉合试和以“良”字编号两科的办法专取回族士子1名,使回族士子看到了前途和希望,加强了民族的团结。在文化推广方面,左宗棠在西北不仅推广义学等中国传统思想还主张培养近代科学人才,不仅选送留学生出国留学还在西北自己培养近代科技人才。他强调:“圣贤之学,不在科名,士之志于学者,不因科名而始劝”[4]和“延致洋师”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兰州时将这种思想带进了西北的教育理念中,明确提出“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5](艺局:为学习西方技术开设的新式学堂)。在艺局的教育上任用外国人为老师,使得西北也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阵地,培养了一批拥有近代思想和技术的人才。这种人才选拔机制和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左宗棠在西北注重民生,其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禁烟

晚晴社会鸦片泛滥成为社会一大弊病。普通民众为生存和利益不顾其危害广泛种植,使各地种植罂粟呈现弥漫之势。西北地区由于民族成分复杂、经济落后等原因罂粟更是满地开花,毒流四溢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鸦片的生产地。罂粟的种植一方面造成人力减退,人口锐减,社会动乱和耕地的浪费。另一方面罂粟种植越广农产品种植面积就越小造成了农产品产量日减,价格飙升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加之当时西征军筹粮难以及在光绪三年(1877年)西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蝗虫灾害造成了大饥荒,西北的形势更加严峻。为了使西北的人民走出困境,左宗棠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行政上,左宗棠在1876年亲自制定并颁布了《查禁罂粟邪教条章》,以此作为查禁罂粟的法规。主要内容是以绅士负责查禁罂粟,并且对绅士查禁罂粟做了具体的任务布置,再对绅士进行奖惩。绅士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也熟悉地方形式,对地方政务更是了如指掌,加上清朝官员更迭频繁基层事务料理对于绅士又有一定的依赖性,这样禁烟就有了基础,加上对绅士任务具体的布置即利用了绅士的作用又不至于影响行政,对绅士的奖惩有利于刺激他们的积极性。绅士在禁烟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禁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左宗棠明白单一的行政的措施是不能取得良好的禁烟成效的,民众自己不再种植罂粟才是主要的。于是在1869年颁布了《禁种罂粟四字谕》告诫人们吸食鸦片会:“可衣无棉,可食无肉,盎可无梁……家败人亡,财似命促,乱后年荒。”[6]也让人们知道鸦片是列强精神侵略的重要工具,对人们重申禁止种植罂粟,对地方官员整治鸦片的成效进行奖惩。在整个西北发布了戒烟的药方,帮助吸食鸦片的人民戒烟。同时禁止鸦片外来。左宗棠自己也是经常下田间地头,对罂粟的种植进行实地的调查,严厉查绝鸦片。经过左宗棠的严厉整顿西北罂粟的种植逐渐减少。在他离开西北时罂粟种植几绝。在1879年左宗棠在《复陈边务折》中说甘肃罂粟种植“实已根株绝”。罂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棉花等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了,粮棉产量的增长缓解了西北人民生活的困难。为西北人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环境。安抚了百姓,稳定了秩序。

(二)发展农业

禁烟慢慢的取得成效后,种植桑棉和粮食的面积扩大了,但是我国西北地区处于亚洲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少受季风影响降雨少,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挡难以深入,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大部分为荒漠,是内流河区,内流短小,水的来源主要是高山融雪和湖泊,但是湖水又大都是咸水湖,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限制了西北农业发展。西北缺水问题严重。水源是西北农业的发展命脉。

于是左宗棠在西北开始了兴修水利。据统计左宗棠在西北共修建各种水渠1800多公里,凿水井1800多眼,修水坝7道,他认为:“王道之始,必致力于农田;而岁功之成,尤资夫水利。”[7]在西安时他就指出了:“水利所以养民,先务之急,此为最切。”[8]开始对泾水进行治理。并且主张在源头进行治理。指出:“平凉西北数十里,为泾水发源地,水势渐壮。若开渠灌田,可得腴壤数百万顷。”[9]在治理时引进外国先进的开河机器和雇佣外国技师。在这之后他更加重视西北的水利建设。他说:“治西北者,宜先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不易之理。惟濬修沟洫,宜分次第,先干而后支,先总而后散,然后调理秩如,事不劳而利益见。”[10]在1877年陕甘正逢大旱之年,左宗棠采取民间凿井,“以工代赈”的方法调动人民积极性。西北人民度过了大旱之年。自此之后西北的水利建设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水利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发展农业的政策上,首先是采取无偿发放农业生产资料。左宗棠把口粮、种子、农具、耕牛发给农民,为保障种子不被当做口粮,种子只在播种季节发放。口粮的发放按照青壮劳动力每人每天8两,老人小孩5两的标准发放。对于没有耕牛的,采用驴、骡、骆驼代替,仍没有牲口的就采用三人拉犁的方式恢复生产。其次对开垦者实行政策倾斜。西北地广人稀,熟地较少,左宗棠鼓励开垦规定凡是开垦荒地者,从开垦之日起,第一年税赋全免,第二年税赋半免。特别是对于移居西北开垦的人民在科举考试时给予照顾加分。再次就是减轻农民负担。左宗棠到达西北以前西北各种赋税沉重,加上乱摊牌乱收费,农民更是雪上加霜。左宗棠到大西北后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严厉制止乱摊派乱收费现象,从税赋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通过兴修水利和对农民进行政策支持,西北的农业逐渐走上正轨。棉麻粮食成为主要作物。人民的生活从流离失所到安居乐业。生活物资得到了补充,生活质量有了提高。西北的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三)发展工业

左宗棠作为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在福州创办了船政局,在西北则创办了甘肃机械制造局和兰州机器织呢局等企业发展民族工业。针对西北西北棉、毛产量大和劳动力充足的特点左宗棠最先在西北开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其最初的目的是为军用工业提供资金的支持。但是随着西北的恢复和发展,左宗棠没有将民用工业仅仅作为军事工业的供资金支持,而是将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一样独立的发展起来。

在军事工业上,左宗棠责赖长于1877年在兰州创办了甘肃机械制造局,生产了一些铜帽铜引以及开花子,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后膛七响抢和法国的合膛开花子、二百斤的重炮等。在生产上雇佣南方工匠并且让一些士兵认真学习。通过这两种方法西北的军事工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看到军用工业的成就后左宗棠评价:“此间见设制造局……能仿造后堂子螺丝炮及后膛七响抢……其制胜确有把握,非美观不适用,孔艳无实者比也。”[11]军用工业得到了发展。

在民用工业上创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在1877年赖长设计出了我国第一台织呢机,为民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左宗棠将甘肃制造局改名为甘肃机器织呢局。织呢局为扩大生产规模从德国进口了20台毛纺机,雇佣外国技工并且传授经验。左宗棠对此局很重视说:“须数年后始睹其利,拟先内地后关外,与棉利同规久远。”[12]到1880年兰州机器织呢局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产量达到万匹毛织品,后产品由左宗棠带到北京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甚至英国曾派人来考察还将考察的报告刊登在了上海的《字林西报》上。左宗棠说:“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不仅如上海黄婆以卉服传之中土为足称也。”[13]

进军新疆后左宗棠在阿克苏库车等地设立了制造局和火药局,在乌鲁木齐等地设置了农具厂炼铁厂等企业。在吐鲁番、哈密、阿克苏、安西、敦煌、等地设置了引进先进蚕织技术和人才的蚕纸总局。使得我国西北开始拥有了近代企业,民族工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工厂吸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且教以技术,丰富了西北的人口结构,促使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人民生活的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国西北气候干旱少雨,风沙严重,土地盐碱化程度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左宗棠采取了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改善美化人居环境等措施。

(一)植树造林

首先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众所周知,交通运输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左宗棠到西北后修建了自陕西潼关经西宁、大通到湟源的道路,嘉峪关到乌鲁木齐等几条主干路。还有许多支线纵横相连。在道路两旁植树,路旁植树的多少由道路的宽窄决定。路宽则种四五行路窄则种两三行。左宗棠根据西北的气候条件认为应该多种植杨树、柳树和榆树,这三种树具有耐寒、耐旱、生长快、适应性强、耐恶劣土壤的特点,种植这几种树后数目的成活率提高了。在种植树木的人员上也不拘泥于人民群众,还大力鼓励军队种树。通过对路旁的植树的举措使得西北道路两旁景色宜人,成了一条蜿蜒的绿色长廊。后来左宗棠看见这些已长成的树木很是欣慰和高兴在给朝廷的奏章中写道:“道旁所种榆树,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除碱地砂碛外,拱把之树,接续不断。”其次,重视城镇的绿化。左宗棠于光绪二年(1876年)在甘肃休整安西周城,号召居民在护城河两旁栽树,在修筑秦州城时又下令广种堤岸防护林。使之出现了“夏之日,红的是堤内的荷花,绿的是堤岸的柳树,衬着堤上的白沙,何等风光旖旎”[14]的景象。又重修了阶州城使之出现了“环城沿堤栽树数十万株”[15]。在左宗棠的影响下西北人民开始广种树木,以种树为义务,使得植树造林绿化城镇蔚然成风。再次,引种桑树发展经济林,率先推广种植桑树。左宗棠认为西北具有发现桑树的基础条件,西北有橡树、青杠树、柞树和椿树,这几种树都可以喂食山蚕,于是左宗棠对这几种树开始了广泛的引种,介于西北人民不熟悉种桑养蚕技术左宗棠引进人才。自湖州引进桑蚕事物者六十余人,教授桑蚕技术并设置了局教民蚕事。改良品种。左宗棠自己以身作则学习种桑养蚕,带领西北人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小西湖侧种桑千余株”的景象。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新疆年产丝由过去三十万斤增长到七十万斤,英俄商人贩茧出境者每年达到一百五十万斤左右”[16]。还有,重视林木的保护。他更定的《楚军营制》规定不得在路边、屋边、坟边、祠堂边、庙边砍柴、马夫看守马匹不可啃食树木。如果发生上述事件,依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惩罚,并且惩罚十分严酷甚至可以行止法和加倍处罚。规定严密、处罚严厉的制度保障了树木的生长。为了树木更好的生长,在种树的区域还大力发展水利,水利的发展对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土壤和改造自然环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左宗棠保护林木的决心。

(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左宗棠经营西北期间为安抚流民和解决军粮问题推行了开荒屯田的政策。但他并没有盲目的开垦荒地,对于有些人建议开垦罗布淖尔的荒地的建议,左宗棠给予了坚决反对,左宗棠认为罗布淖尔一带适合发展畜牧业而非垦荒发展农业,拒绝了这种只求眼前利益的做法,而是采取了开垦以前用于种植后来荒废的土地。对于西北盐碱地,则采用以往人民群众的办法将沙子铺在盐碱地表以消减碱性保持土层湿润,增高地底温度,这种做法改良了土壤发展了农业。在耕作方法上采用“区田”和“代田”两种方法。“区田”即种一区,空一区防止干旱,“代田”即把田分为几行今年种这行,明年种那行。从而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这种土地轮种的制度有利于土地保持肥力,保持土壤养分为下一次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善美化人居环境

在市政设施上左宗棠修建饮和池,自黄河引水,冬春将水抽入水池,夏秋提水入池方便人民用水,还开凿了挹清池引玉泉山水经城而过这两个池子的修建,改善了人民用水的质量也为消防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同时,对兰州总督署的后花园进行治理且定期开放,类似于现代的公园给人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城市建设上修建城市园林。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修建的亭台楼阁环湖筑堤,在湖周围种树使湖堤呈现生机盎然的江南风光。通过上述措施西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为西北人民的生产生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左宗棠通过对西北的综合治理,使得西北的面貌焕然一新。左宗棠治理西北的思想,关注民生、发展教育、发展农业、环境保护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交叉的整体,他们之间的关系互为里表,又根据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这对于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更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

——————————

参考文献:

〔1〕付宏渊,李伟,刘兴旺.左宗棠经略西北时期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4,(2).

〔2〕左宗棠全集;札记(第6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9.4985.

〔3〕彭大成.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与深远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4〕〔5〕〔8〕〔9〕〔15〕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长沙:岳麓书社,1987.49,631,97,698,984.

〔6〕〔10〕〔11〕〔12〕〔13〕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第4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9.1399,7702,7543,7722,1688.

〔7〕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家书(第3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9.2067.

〔14〕马啸.左宗棠对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议[J].青海师专学报,2003,(6).

〔16〕杜经国.左宗棠与新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476.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西部左宗棠开发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
左宗棠挥师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