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缓和原因新探

2016-05-14许鹏程

关键词:中央政治局尼克松中美关系

许鹏程

摘 要: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临苏联地缘压力增大、美国地缘压力减小的现实,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缓和中美关系,在具体的进程中,中国国内政治以及各组织在其中也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使得中美关系最终由对峙走向缓和。

关键词:中美关系;缓和;地缘;国内政治;组织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30-03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对于这一战略决策的探讨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多从冷战的格局方面解释,但在这一基础上适当延伸,从中国的地缘形势,国内政治,组织等各方面对于60年代末至尼克松访华这一时期中国对美缓和进行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中梳理出在特定背景下中国对外大战略决策的脉络。

一、地缘形势

考察中国的战略抉择,地缘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中苏结盟,中国的西部、北部地缘压力相对较小,但美国对中国一直采取敌视态度。然而6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中苏同盟的分裂,中国的外交战略由“一边倒”转向“两个拳头出击”,中国的地缘压力剧增,面临着多面受敌的局面。

当时,几乎整个中国的北部边疆、大部的西部边疆都在苏联的炮火危胁下。当时中苏接触地区主要分为三段:东、中、西。东段是中国的东北地区与苏联的交界地区,这一地区双方历来有争议。60年代末,双方在七里沁岛地区发生流血事件,之后又在珍宝岛地区发生震惊世界的大规模武装冲突。由于这一地区紧邻中国最为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旦失守将对中国的工业造成巨大破坏。双方中段的接触主要是在中蒙边界,苏蒙于1966年签订矛头指向中国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互助条约”,在中蒙边境大量屯兵,对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三面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在西段,中国边界地形复杂,防守力量相对薄弱,而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兵力比较强大,例如1969年8月在新疆发生中苏争端后,基辛格打开地图发现事件“发生的地点离苏联铁路的终点只有几英里,而离中国的任何一个铁路终点却有几百英里”。①其次西部边界距离中国的核基地较近,苏联曾经扬言要打击中国的核设施。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中国威胁最为直接的就是越战,由于美国的介入,整个印支半岛局势不稳,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还对中国形成了海上包围圈,从日本、韩国到台湾、菲律宾,中国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打击,尤其是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

无可否认,在当时的地缘压力上,苏联比美国更有威胁。中苏中蒙边界长达12000公里,由于中苏传统的盟国关系,苏联对中国的边界情况更为了解。1969年苏联在中亚部署了轰炸机,对中国的威胁更接近于中国的工业心脏地带。苏联还在中苏边界挑起了直接的武装冲突。对中国而言,苏联的威胁可谓是“兵临城下”。而反观美国,其在远离中国数千英里之外部署海、空军,遏制中国,对中国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由于美军在越战中陷入困境,国内反战情绪激烈,约翰逊政府于1968年10月31日宣布无条件停止空军、海军和炮兵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轰炸,关于越战的巴黎和谈也正式启动,尤其是尼克松发表“关岛讲话”,准备采取战略收缩。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威胁正在下降。

因而从整体上看,中美的缓和正因为多面受敌的中国意在打破外交局面,且美国对中国地缘的压力的减小使这一战略目标变得有可能。

二、国内政治

(一)国内政治背景

当然最需要关注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背景。在一些学者看来,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的世界。②然而在“文革”发生两年多以后,国内“旧”的秩序的确已经被打翻,然而毛泽东所期盼的新世界也并没有能建立。而在外部世界,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日益孤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他的继续革命正在失去动力”。③国内开始调整“文革”,1968年8月工宣队、军宣队派驻进学校,群众运动嘎然而止,这表明毛泽东试图在国内稳定形势,而对外也强调不重提北京是“世界革命中心”之类的话语,将“文革”对外交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使得毛泽东对美政策调整有了可能,构成了非常关键的国内政治背景。

(二)对民众的宣传

在当时的中国,对美的缓和不仅仅是一项外交政策,更是关乎民族情感的重大问题。新中国建国以来,美国在新中国民众的印象中一直是“美帝国主义”“中国的头号敌人”,因此需要让群众逐步接受中美缓和,毛泽东很注重这一点。

首先通过对苏联的“社会帝国主义”的批判,突出苏联是中国的首要威胁,而且更重要的是苏联已经变成了“帝国主义”,因而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从现实威胁上,中国的领导人都能让民众接受与美国缓和,因为“美帝国主义”的威胁与苏联相比已经处于次要地位。④

其次,毛泽东通过一系列举动,让民众逐步接受中美走向缓和的事实。1969年1月在毛泽东的意见下,尼克松的就职演说和两篇评论员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尼克松在这篇演说中向中国发出的信息,便通过《人民日报》的转载,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⑤此外,毛泽东在1970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斯诺的照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配以“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的标题,以向全国人民表达中美缓和的消息。此后毛泽东在1970年12月18日与斯诺谈话的纪要被传达到基层。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亲自决策的“乒乓外交”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中国的普通民众对美国有了一定的认识。

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人在中美缓和的进程中对国内民众的说服和宣传,应该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稳定国内政治地位的前提下打开了中美关系的缓和的大门。

(三)高层政治

在当时的中国国内,毛泽东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具有绝对权威,而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在国内的地位仅次于毛泽东,但在对外政策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言行。而作为外交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的周恩来对中国的外交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望,也是中美缓和的主要推动者。目前的文献中关于林彪对中美缓和的态度方面的资料并不很多,有记载的只有毛泽东在会见尼克松时曾说过的“我们国内有一派也反对我们跟你们往来,结果坐一架飞机跑到外国去了”。⑥由此可见林彪集团对于中美缓和采取的至少是一种不积极的态度。

林彪对中美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则是“九·一三事件”,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对中美缓和起到了促进作用。一直被当成毛泽东接班人的林彪背叛毛泽东,这“不仅埋葬了毛泽东永远正确的神话,还使得毛泽东的正在消退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进一步受损”。⑦为了“弥补”国内形象,毛泽东急需外交上的突破,需要推动中美关系大步向前,以显示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而另一方面,“‘九一三事件后,在清算林彪集团的同时,一大批老干部得到解放,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江青集团不得不暂时有所收敛,使周恩来对外事工作的领导权进一步加强”,⑧而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保了尼克松访华的成功。

可见,中国国内政治的变化发展对于中美缓和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组织因素

考察中美缓和的中国国内决策机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当时中国国内的一系列组织对中国的对美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政治局、外交部和元帅小组。

(一)中央政治局

对于中央政治局,虽然有学者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政治局以及政治局常委会经常讨论外交的相关事宜”。⑨但我们也能发现中央政治局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一些决定,不过却需得到毛泽东的最后批准。

1969年4月,中共九大上,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取代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情况被终结。在中美缓和的进程中,中央政治局曾多次召开会议商讨中美关系问题。当时毛泽东已经很少参加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一般是由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在此期间制定出了一系列对中美缓和有重大影响的决策意见。如1969年12月中央政治局同意外交部关于释放误入中国领海的两名美国人的建议。1970年2月,讨论修改了参加中美第136次大使级会谈的中方代表的发言稿,使得中方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更加明显。1971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拟定了中美预备性会谈的八点方针及对策。在这些事件中都是政治局会议通过解决途径,然后经由周恩来上报给毛泽东、林彪,而一般毛泽东对其的评价都为“照办”“这样好”之类的话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71年5月,在乒乓外交后,中央政治局关于中美会谈的报告,强调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而不是在远东,以及中美会谈的形势是美国“内外交困”和美苏争霸的结果,基本论点是务实和有战略眼光的。通过中央政治局会议,决策层对重大的事件加深了认识,达成组织的基本一致,使得毛泽东对美缓和的战略设想能在上层被更好的接受,从而推动了中美关系缓和的进程。

(二)外交部

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决策中,外交部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门。虽然在1967年外交部“夺权”之后,外交机构一度失控,但中国领导人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外交系统中极“左”的倾向被纠正,周恩来重新控制外交机构,并直接对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负责,这些对缓和中美关系都大有裨益。

在中美缓和的进程中,外交部主要的职能是报送外交和军事动态的分析意见和建议,而周恩来也经常听取外交部的汇报,对其提出的相关方案和建议做出批示。应该说外交部反应的情况和意见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如1969年11月关于释放两名因误入中国海面而被捕的游客的报告,1971年提出的关于处理美国人来华的请示报告,而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过程中外交部就中美联合公报草案的起草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隶属于外交部的驻外大使在中美缓和进程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比如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中的雷洋代办,中美巴黎渠道中的黄镇大使等,他们一方面为国内决策提供了及时的信息,另一方面也灵活行事,为中美缓和立下了功劳。

(三)元帅小组

在中美缓和的进程中,有一个重要机构不能不提,这就是元帅小组。早在1968年陈毅就向中共中央递交了一份关于国际形势的分析报告,指出不应该“仅因为美帝侵越便认为其战略东移”,不应认为“美苏之间没有矛盾”,这与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和。1969年2月,毛泽东提出由陈毅挂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参加,研究一下国际问题,周恩来作了具体安排。7月11日,由四元帅签署,将题为《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的书面报告上送总理。在报告中他们认为美帝和苏修“互相敌对更为剧烈了”,而且“美帝不敢轻易进攻中国”。而在9月17日报送周总理的《对目前局势的看法》一文中,又提出“美帝要求恢复大使级会谈,我也可以选择有利时机给予答复。这种战术上的行动,可能收到战略上的效果。”随后陈毅还向中央提交了个人撰写的《关于对打开中美关系的设想》的报告,说道:“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尼克松出于对付苏修的战略考虑,急于拉中国。我们要从战略上利用美、苏矛盾,有必要打开中美关系,这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我有一些‘不合常规的想法”,在其中陈毅强调了中美双方应该举行更高级别的会谈。

在当时的情况下,元帅们提出的这些关于国际形势的分析观点新颖,洞见有力。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帅,其对于战略研究有相当大的权威,因而能够得到毛泽东的信任。元帅们“改善中美关系的建议显然是对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想法的回应,而且为周恩来积极回应美国发出的改善两国关系的信号奠定了基础”。⑩可见,元帅小组在推动了中美缓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对美缓和战略的决策是由地缘形势、国内政治、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苏联地缘压力的增大、美国地缘压力减小的现实使得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缓和中美关系,在具体的进程中,中国国内政治和而各组织在其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美缓和的战略决策和进程。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中美关系虽历经波折,但最终由对峙走向缓和。

注 释:

①郑宇硕,石志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稿(第2卷)[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4.29.

②③④⑦Chen Jia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M].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1:243-244,270.

⑤宫力.跨越鸿沟——1969~1979年中美关系的演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40.

⑥熊向晖.试析1972年毛泽东同尼克松的谈话[J].党的文献,1996,(3):89.

⑧李捷.从解冻到建交:中国政治变动与中美关系[J].党的文献,2002,(5):70.

⑨⑩Barnouin,Barbara and Yu Changgen.Chinese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M].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98.53, 64.

(责任编辑 赛汉)

猜你喜欢

中央政治局尼克松中美关系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38次集体学习“关键词”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1976:尼克松为何给江青“差评”
逐字逐句解读201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