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植物文化的对比与翻译
2016-05-14刘元萍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植物词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英汉民族地理、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植物词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了英汉植物词的文化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和相关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植物词;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植物词汇文化对比
(一)文化内涵相似的植物词
1.百合与lily
百合在中国是一种吉祥之花、祝福之花。因其具有洁白无瑕的颜色和“百年好合”的联想意义,因而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普遍喜爱,另外,中医认为,百合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因此,百合也常被用作食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之中。
西方文化中,Lily通常象征着贞节、纯真和纯洁。例如,在“圣母领报节”的宗教图画中经常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天使Gabriel手持百合花枝,奉告圣母玛利亚耶稣即将诞生。
2.桂树与laurel
中国文化中,桂树象征着吉祥、美好、荣誉、骄傲。我国古代学子若是考中了状元便称“蟾宫折桂,独占鳌头”[1]。
西方文化中的laurel与中国文化中的桂树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过去英美国家的人喜欢用桂枝编成花环戴在勇士的头上,以象征荣誉和成功。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植物词
1.红豆与red bean
红豆在汉语中又称相思豆,通常象征着思念、爱情。这一方面与红豆自身的特点有关。由于红豆本身呈心形,且具有鲜艳如血的红色,加上它那质地坚硬的外壳,因而被人们视为坚贞不变的爱情的象征[2]。
英语中的red bean的文化内涵受《圣经》的影响颇深。《圣经》中,Esau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了长子权。因此,红豆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见利忘义、为了微小的眼前利益而违背原则、出卖他人。
2.荷花与lotus
中国文化中的荷花又名“芙蓉”,常被用来与女子的娇美相比较。另外,由于荷花生于污泥之中而仍纯洁无暇,因而有着“花中君子”的美誉。这也是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lotus象征着摆脱尘世痛苦的忘忧树。传说,人如果吃了他的果实,就会忘掉一切。因此,英语中的lotus有安逸、懒散、无忧虑的隐含意义。
(三)文化内涵空缺的植物词
1.仅在汉语中有意义的植物词
桃花是中国一种较为常见的大众之花。除了象征女子的美貌外还象征张扬、招惹是非。而在西方文化中peach并无特别的文化内涵。
竹,喻指高风亮节、谦逊坚强。栗,喻指渺小的事物。兰,喻指脱俗的高贵品格。而这些词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2.仅在英语中有意义的植物词
yew喻指不朽、哀思。很多西方国家的墓地上常种此树。Apple喻指人和事。grape喻指和平、富饶。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些词也没有太特别的含义。
二、中英植物词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一)生态环境的不同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 一种植物可能在这个国家常见, 而在另一个国家罕见。人们对于很少接触的植物, 自然不会产生什么联想意义[3]。
(二)联想上的不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客观的反映。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共同感受,所以不同文化也有不少重合处。就如柳树一词,在中西方都有赞美女子的意思,但是在西方又象征失恋、哀伤、死亡。
三、英汉植物词汇翻译的方法
(一)保留形象直译
当某种植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相同或相似时,即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译的翻译方法。例如:“Oak may bend but will not break.”可译为“橡树会弯不会断。”
(二)转换形象套译
译者在翻译植物词汇时必须注意其在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并据此调整植物词汇在译入语中的表达方式,做到该词语中喻体改变了, 而其联想意义仍未改变, 从而适应译入语读者的信息接受渠道。例如“As red as a rose.”译成“艳若桃李”。“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译成“雨后春笋”。
(三)舍弃形象意译
当植物词汇直译过来很难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而添加注释不方便,转换形象套译又行不通时,译者不妨舍弃原文中的植物形象进行意译,即只译出植物词汇的联想意义[4]。例如:“the apple of ones eyes”译成“掌上明珠”。“He is practically off his onion about her.”译成“他对她简直是神魂颠倒。”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英汉语中都有大量的以植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翻译时必须根据民情风土,了解其修辞手法和喻义内涵,并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加以灵活处理。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在翻译的时候才会做到准确、得体。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7).
[2]杨元刚,张安德.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李先诗.英语典故精选[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刘元萍(1990.09-),女,汉,山东科技大学,英语笔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