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时报》二元对立框架下的涉藏报道分析
2016-05-14冯平韩洋
冯平 韩洋
摘要:2015年是中印建交65周年,西藏又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重要省份,文章以《印度时报》2015年1月至今的涉藏报道为样本,分析《印度时报》涉藏报道的内容、体裁、报道倾向等,并对样本进行逐个分析,概括出该报涉藏报道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形成二元对立报道框架的原因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提升西藏对印传播能力的两点建议。
关键字:《印度时报》;西藏;负面;对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西藏位于祖国边陲,既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之一,又是极具国际影响的地区之一,因此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有必要对南亚国家的社会状况、南亚国家对西藏问题的观点、中国形象认知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新闻媒介又是反映国家社会情况的一面镜子,因此我们以南亚大国——印度作为样本,分析印度的主流英文报刊媒体所塑造的西藏形象,分析印度新闻媒介所营造的印度对中国问题所建构的整体印象。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印度大报——《印度时报》的涉藏报道,首先从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找到《印度时报》2015年1月至今的文本,然后筛选条件中输入“Tibet”和“Dalai”关键字,随后将所有链出的标题或内容中含有“Tibet”和“Dalai”的新闻文本,按照时间、标题、内容、字数、体裁、报道倾向、报道议题等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本文以39篇所统计《印度时报》的涉藏报道为基础对印度主流英文报刊涉藏传播框架进行概括总结,并针对性的提出提高西藏对印传播能力的两点建议。
二、《印度时报》概况
《印度时报》,英文名称The Times of India,主要反映印度政府观点的英文对开日报 ,该报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1838 年创刊于孟买,读者主要为知识分子 、商人、官员,据1990年统计,日发行量约58.9万份。由于读者群主要时知识分子和官员,又鉴于其庞大的发行量,《印度时报》在印度国内有较高的影响力,甚至多多少少影响到印度政府的对华、对藏政策,因此本文选取《印度时报》作为研究印度主流英文报刊媒介涉藏报道的样本。
三、《印度时报》涉藏报道内容分析
本文统计了国家数字图书馆所收集的《印度时报》2015年1月至今的含有“Tibet”、“Dalai”的文本,并对其报道议题、报道字数、报道倾向进行简要分析,试通过这些为读者抽出该报涉藏传播的大体轮廓,为进一步研究印度主流媒体的涉藏报道、涉华报道、中国形象建构等打下基础。
(一)报道议题。
本文按照《印度时报》的涉藏报道内容将报道议题划分为:政治、宗教、文化三个方面,具体来说:
1.政治。
所谓涉藏报道的政治议题指的是以西藏自治区、流亡藏区的时事政治新闻为内容的报道,或以报道世界各国与达赖喇嘛会面,中方谴责、抗议他国与达赖喇嘛会面、合作的新闻。例如2015年3月12,《印度时报》刊登的“藏人举行起义日反中国抗议”、“中国抗议美国就奥巴马和达赖见面”、“西藏地方政府反对美国政府敦促中国与达赖喇嘛会谈的声明”等报道,这些报道描述了中国政府、达赖流亡集团、美国政府、印度政府之间复杂的政治利益所控制下的政治事态,是阐述时政局面、表达政府意见的硬新闻。
2.宗教。
所谓涉藏报道的宗教议题指的是以达赖喇嘛、僧尼宗教活动、宗教节日、宗教观点阐述为内容的报道,这类报道在宗教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子。例如:“达赖的助手在伊塔那噶寺的发言”一文提到达赖助手以英文形式讲述佛教哲学、精神和逻辑等内容;又如“佛教盛节在Arunachal's揭开序幕”报道了宗教节日举行的情况。应该说这是印度媒体涉藏报道所独有的
3.文化。
所谓涉藏报道的文化议题指的是在以西藏、达赖喇嘛或藏民族为主体的报道中,涉及旅游、音乐、环境、教育、文学等各文化交往领域为内容的报道。这些报道以看似中立的选题传播着偏见的政治意识形态,以貌似客观的描述尖锐的表达着敌视的政治立场。例如:在“生活在过去,希望在未来”的报道中写道:随着中国政府对西藏的镇压,很多藏族人民逃离到印度,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主要是在以教育、旅游、随笔、文学等各种内容的报道中添加妖魔化中国的佐料。
(二)报道体裁。
通过统计国家数字图书馆中2015年1月至今的39篇《印度时报》涉藏报道发现,有7篇报道的字数超过500字,占到所选择样本的17.95%;另外32篇报道的字数在100-500之间,占到所选样本的82.05%,这说明在《印度时报》的涉藏报道中以100-500字篇幅的文章多。就具体的报道体裁而言,消息共有33,占所统计的样本中84.62%;通讯共有6篇,占到所统计样本的15.38%,这说明《印度时报》涉藏报道的体裁以消息为主,总之在《印度日报》的涉藏报道更倾向于以简短的消息阐明所发生的事件,并在其中蕴以鲜明的态度和政治立场。
消息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基本新闻体裁,主要指在报道中着眼于事情的概貌而略述事件的经过和细节,以简洁的文字描述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这种体裁在《印度时报》的涉藏报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从32篇字数在100-500之间的短消息中随机抽取标题中有达赖喇嘛的一篇文章,抽到“Dalai Lama returns from Australia tour”一文,这篇文章的大体内容报道达赖喇嘛结束澳洲之旅反印,在导语部分涉及达赖喇嘛的两个语群是“Tibetan spiritual leader Dalai Lama”和“Dalai Lama was given rousing reception by hundreds of Tibetans, Indians and foreign devotees. ”。“藏族的精神领袖”是达赖喇嘛的定语,“得到藏族人民、印度人、和国外信徒的热情招待”是达赖喇嘛的宾语,如果说宾语部分的报道描述相对客观的话,那么定语部分对达赖喇嘛身份的定位就很明显的带有支持、赞扬的含义,这与其分裂分子的身份本质相违悖。
(三)报道倾向。
通过对39篇文章进行阅读并统计,发现《印度时报》2015年1月至今的涉藏报道报道中对西藏获中国持中立态度的报道7篇,占到样本总量的17.95%;另外32篇文章报道倾向呈负面,占到所选样本的82.05%,这说明在《印度时报》的涉藏报道中主要以负面的报道倾向呈现给读者。
新闻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新闻中含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形态,这是无论哪个国家的媒体、哪种新闻制度下的媒体都不能独立之外,同时又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范围广、传播者专业素质较高、传播工具先进,其传播影响力较大。那么传播者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观就随着传播的大范围进行一同传到受众处,影响受众认知,并对受众起到教化的作用。前中国驻印度前外交官周刚在《印度人眼中的中国》一文中提到,很多印度民众不了解中国,只能从媒体的报道中探知中国的形象,所以印度媒体的报道倾向对于印度民众能否客观的认知中国起到重要作用。
四、二元对立框架
框架的建构指的是媒体在社会各种压力、政治制度中形成的一种报道新闻的深层的意识规范。《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一书中提到框架结构分析时首先确定数量适中的文本,然后确定样本中反复出现的修饰词、比喻句、标语、事例等,分析新闻写作的文本语言、分析这些所指代的隐形含义,并最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总结出该媒体报道的框架。①本文通过对样本文本的修饰词进行分析,总结出《印度时报》涉藏报道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框架结构形式。
具体说二元对立的框架结构形式指的是《印度时报》在涉藏内容的报道上将中国视为敌对方,将达赖喇嘛塑造成宗教领袖、和平获得者、精神领袖等身份,而对于其分裂中国的图谋、行径不予报道;该报对我国西藏自治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果不予报道反而在文化类议题中使用了“ takeover of Tibet”、“crack down Tibet”、“Tibet freedom movement”等词汇,这些词汇就我国中央政府在西藏的主权问题上表达出质疑、消极的态度,这些描述将1951的西藏和平解放隐喻为中央政府的入侵,并未顾及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事实,将1959年达赖叛逃,中央政府平乱事件隐喻为血腥的镇压活动。这些描述明显的采用的敌对的框架报道新闻事实,这种框架下所有的新闻都被解读成了负面。
五、《印度时报》二元对立框架形成的原因
通过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得出《印度时报》的涉藏报道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框架,那么这种框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
可以说意识形态的对立是二元对立框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中印两国都有着灿烂的东方文化,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玄奘取经、吞米·桑布扎南下印度学习文字等都反映出中印两国在古代时期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近代历史上尤其是英国殖民印度后给中印两国留下了边界问题,这是横在双方之间的心里创伤。中印自建交以来经历了携手共进、武装冲突、关系缓和、高层互访、核试验危机、邦交正常化六个阶段,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西方大国常将印度与中国相比较,而印度也常将自身与我国相比较。由于印度的政治制度脱胎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教育制度、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都与西方较为靠近。加之其中固有的边境问题、贸易问题、经济差距、西藏问题等《印度时报》对我国、西藏形象的构建有失偏颇,构成了二元对立的报道框架。
(二)现实利益的驱动。
现实利益的需求是《印度时报》涉藏报道总体呈现负面的另外一个原因,11月28日于“藏秦·喜马拉雅论坛”举办采访前驻印外交官周刚大使,据悉新闻报道的倾向和内容不仅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还呈现出与官方活动相配合的特点,例如与中国有分歧、有冲突时负面报道可能较多,总体来说现实利益的驱动也是二元对立框架形成的原因之一。《印度时报》作为反映官方意见的大报,其报道的倾向和内容不可避免的受到官方现实利益的影响。
(三)受众心理的满足。
之所以说《印度时报》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报道框架与受众心理需求相关,是因为报刊的发行量是报刊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内容一定会受到受众需求的制约,尤其是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印度时报,受众的喜好是报刊报道的内容选择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方面来说《印度时报》呈现出的这种二元对立的报道框架能够满足其受众的自尊心和攀比心。例如“印度人的生活水平遥遥领先中国”一文就是满足受众自尊心的典型。
六、提升西藏对印传播能力
(一)加强沟通交流。
我国西藏和印度相邻,如果能发挥好西藏在”一带一路”和“南亚陆路大通道”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推动中印边界的经济贸易往来,增强民众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机会;抓住印度游客访藏的机会,向其展示一个真实的、充满活力的西藏,那么这些“镇压”、“统治”的负面描述就会不攻自破。
(二)提升跨文化传播的技巧。
提升西藏对印度的传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提升我国西藏与印度对话的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印度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西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宗教信仰氛围浓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根基相似、友好往来历史悠久等等,这些相似之处都是西藏在对印传播是可以采用的,印度民众较为容易接受的共通点较多的传播方向。西藏自治区在对外传播的体系建设上不仅要注意对西方主流国家的传播,更应注意与相邻大国—印度的跨文化沟通、对话。
七、小结
《印度时报》涉藏报道框架虽属于新闻活动,但却与印度民众对藏认知紧密相关,因此,媒体的新闻实践活动显然已经超越了新闻活动的狭义的范畴,而是提升到了中印跨文化交往的高度。正因为这样,西藏有必要了解印度主流报刊媒体的涉藏报道现状,并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对外传播能力。
注释:
①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周刚.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J]. 对外传播,2009,01:52-53.
[2]唐璐. 印度主流英文媒体报道与公众舆论对华认知[J]. 南亚研究,2010,01:1-14.
[3]孙晓. 印度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
[4]周宏刚. 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5]尹锡南. 2011年来印度英文媒体对华报道的基本动向[J]. 南亚研究季刊,2012,03:69-73+5.
[6]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2015年印度主流媒体涉藏报道研究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G-20151411。
作者简介:冯平(1989-),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韩洋(199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