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理论创新研究
2016-05-14王红艳
摘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发受到高校的重视,基于目前国内高校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体系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现状,本文着重阐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论创新思路和遵循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创新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教育部办公厅[2007]7 号文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估做了明确要求。该文件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态度层面: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等。[1]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不能达到文件要求;最大的问题不能满足“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理论性太强,注重形式,信息量小,与社会行业、专业能力需求脱轨;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相对弱,理论知识不能完全转化成实用的,有效的就业武器。所学的教学内容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很难内化成真正的专业本领。高校大学生存在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规划,就业能力的积累和历练,需要从本质上逐步改善并重建。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的的职业指导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坚持以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学生需求为依据,通过全程化丰富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技能及经验,有特色地组织开展专业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们提供步入社会必备的知识基础和技能保障。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全方位了解职业,了解行业,提前科学地规划好人生,职业定位,提前做好求职准备,增强就业创业意识,成功做好角色转换。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性理论和对策
(一)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三全”格局。
高校的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要纳入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实行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应该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教学改革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构建以“三全”为理念的课程建设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
(二)科学化和信息化相统一。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较新的技术制作生动多媒体课件,音频并举,声图并茂。
2.开展模拟招聘,公务员面试,让学生积累实战的经验,丰富临场表现能力。
3.邀请行业和专业权威专家、成功企业家,优秀校友做专题讲座、报告会。
4.案例教学:引用“接地气的”案例教学来诠释就业指导课相关理论知识,避免枯燥灌输。[2]
(三)基础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统一。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讲授过程必须将理论的知识内化给学生,转化成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一定要避免“纯理论化”的灌输,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课程目标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求职择业的能力。
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参观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就业环境下领悟求职的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提供学生实践平台,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工作岗位的各个环节,探索职业密码,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认识自身不足,有的放矢的自我完善。
(四)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本课程要从学生本身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把握学科体系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东西,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有顺序地组织、安排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系统性的同时,又要使之更实用,不断推陈出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呈现要站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上为学生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新平台,满足学生对就业能力提升的需求,根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改革提升,与时俱进。[3]
(五)全程性与阶段发展性原则。
强调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构建,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分阶段实施不同内容和需求的课程。大学四年的全程均需接受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课程。每个阶段的课程要分析本专业的社会市场需求,分析岗位和职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后,按需开设就业指导课。
(六)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高校人才培养事关国家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稳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建设任务任重道远。课程建设要始终把握一个基本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服务的原则。满足学生现实需要并提高其全面发展能力;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并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满足社会市场用人需求的同时更要着眼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路程漫漫,曙光在前,高校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学生就业创业的有利背景,秉持先进的,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搭建企业与行业平台,借鉴其经验,谋求政府部门支持与合作,助力高校职业发展,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与时俱进,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 2007 7号) 2007 .
[2]王政忠.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讨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3]王庆波.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研究 J .中国成人教育,2012(23).
作者简介:王红艳(1978-),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讲师,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