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作用
2016-05-14庄莹
摘要:经济发展是国家硬实力发展的表现,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上升的关键。在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分析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通过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理论来论述政治经济学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经济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升级
改改革开放至今过去了30多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同时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科学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的生存。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至今党一直将环境与资源列入国家发展的重点。
在新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除了一贯的“四个全面”的布局,继续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全面推进外。同样也提及了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二、我国现阶段经济存在问题及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我国现阶段经济所存在的问题。
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产能过剩是当前促进转型升级中最紧迫的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主要集中于高能耗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但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也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现象,表现为“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并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过剩并存”两个特征。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限制。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淘汰掉更多的落后产业,发展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上一下,才能推动我国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
3.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服务业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可以有效改善投资需求结构。但目前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较低,依然是产业发展中的“短板”。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作为政府责任的公共服务与市场化的服务尚未完全理清,公共事业改革不到位,还存在很多体制性障碍。一些服务领域的国有垄断色彩仍比较明显,导致其他所有制经济难以真正平等进入。
4.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是创新。科技创新不够是转型升级的最大制约。我国现行体制缺乏保护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创造利润的规则机制,企业在产、学、研的结合中处于从属地位,重“模仿”,轻“研发”。科研单位与企业严重脱节,现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机制重“数量”,轻“质量”,整个社会还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难以形成科研人员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激励机制。
(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首先要肯定的是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成绩,在转型的同时保留原有的优势部分,明确我国产业结构应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其次是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通过市场和创新两个杠杆来调节。
面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不能走传统的调整投资结构的计划经济方式,而要抓好创新和市场这两个杠杆。其中,市场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选择,二是优胜劣汰。
创新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从市场来说,创新一直是推动企业生存的关键,而目前的中国经济却恰恰缺少创新力。积极参与科技研发,在各个高精尖领域参与研发,不仅只是参与,更要主动研发,做到主动和先机的把握。
最后一点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表明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我国经济的升级转型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原理中: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基本规律。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生产关系相应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适应其发展的生产关系。同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要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那么就要进行必要的政治体制改革。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只是形态的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在现代高科技下,生产力的发展更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去实现,科学技术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因素、主导因素、强化因素、推动因素和拓展因素。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子啊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开创了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理论的先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学说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思想先声。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因而环境的创造与改变不仅是社会环境,而且应当首先是人的外部自然环境的创造与改变。这是因为,只有当自然界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跟人发生关系时,人们才能在实践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善待自然,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中体悟到自己与自然界是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协调发展。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首先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7.
[2]李炳炎,向刚.新时期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1):16-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6.
作者简介:庄莹(1993-),女,汉族,甘肃省酒泉市,硕士研究生在读,兰州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