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引领习作教学
2016-05-14邱廷河
邱廷河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离,泾渭分明的分割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本文尝试通过课文阅读教学来促进写作训练,把阅读理解训练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读促写,以阅读引领习作教学的目的。本文对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促进习作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读写分离;人物描写;顺序结构;说明方法;以读促写
中图分类号:G623.23;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千年古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是语言表达,材料运用,结构段式都是很好的作文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着作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优秀的表达方法,对作文教学来说,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读写分离的教学现状及改进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许多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老化,指而不导,放手让学生自由乱写;学生作文质量低下,或空洞乏味,言之无物,无内容可写;或标点乱点,错字连篇,病句不断。为改变这种现状,我校今年申请了县级课题《以读促写,引领习作教学》,力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
以读促写是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等,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地积累。通过培养语感,掌握写作方法,达到促进写作的目的。注重阅读积累,以读促写是习作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我时常会引导学生截取文章中优秀片段进行仿写小练笔,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二、分析人物形象,促进人物描写
人物形象分析是语文课文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课文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小学生由于语言方面积累不够,很难写出抓住特点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借鉴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积累人物描写的词汇,写出符合自己观察的人物形象就很有必要。
1.借鉴人物外貌片段描写。
精彩的外貌描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一开始,学生的习作里描写人物外貌大多数是这样的:“他国字脸,身材高高的,头发黑黑的,眼睛大大的,鼻子高高的……”,人物外貌描写千篇一律,毫无个性。
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学习这篇课文时,在反复朗读后,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人物外貌独有的特点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千人一面的无效描写。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描写,我进行了写活身边同学的小练笔训练。这就好比画画中的素描,需要用少量的线条描画出最重要的人物特征。我让学生写一段描写同学人物外貌的片段,先不能写出这个同学的名字,只能用他(她)来代替,写完之后,在全班读读,让大家猜猜你描写的是谁。如果大家能根据你的描写猜出是谁,那么就算是成功的,反之就算失败的。
开始大家还觉得不太好写,但经过几个同学示范,同学点评之后,大多数学生能根据描写对象的特点,三言两语,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
2.借鉴人物动作片段描写。
“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黑格尔《美学》),可见成功的动作描写往往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猴王出世》中孙悟空的“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是动作描写的典范。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描写孙悟空动作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句用得精彩。通过学习名著中人物动作描写方法,学生在写人物时就有了范例可以模仿。然后,我提出要求,写一个片段,要求能表现人物的个性。不少学生把脑海里印象深刻的动作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人物个性鲜明。
3.借鉴人物语言片段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透露,通过人物自己说的话或对话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穷人》这篇课文中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语言描写将渔夫和桑娜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时,在充分地朗读课文中人物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学习由说话内容看出说话人的特点。
而后,让学生写一段印象深刻的对话,要求也能通过对话把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表现出来,有的学生把平时与同学交往时的对话片段描述出来,并且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我们说,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都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从你的三言两语的描述中迅速明白你写的是谁。如,一位同学写到:她有百灵鸟般的歌喉,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快乐。简短的话语,马上就有同学猜出是班上唱歌最棒的孙巧同学。而另一个同学说:他有一双大眼睛,圆圆的,好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班上发生的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大大的脑袋经常还会蹦出许多令人惊讶的问题,同学们都喜欢和他一起思考,一起寻找学习的快乐。大家也迅速猜测出来,是班长陈国春。
这样的训练,不仅有趣,还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也养成了大家写身边人,记身边事的好习惯。我常常要求同学们“心中有人,眼前有纸,手中有笔”。随时随地的写下自己对身边同学的观察与感悟。
三、分析写景的文章,注意写作中的结构顺序
写作不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更要言之有序。也就是要做到写作有条理,而写景的文章在写作特点上,是有一定的观察顺序的,这种顺序与文章的结构顺序常常又是一致的。因此,我就希望通过分析写景的课文,帮助学生掌握写作中的顺序结构问题。
1.仿照顺序较明显的段落写片段。
有的写景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有的是按观察地点变换顺序写的,在读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景物。这方面,学生运用得较好。如在学生学习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让学生也按照地点变换顺序介绍学校的校园,学生们介绍得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2.仿照段落层次分明的段落写片段。
有些课文中的段落层次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写起来也比较容易。如《桂林山水》中的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把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介绍得很具体。读完这段话后,教师引导学生也运用排比的手法介绍一个事物或一处景点,学生写的片段也会很有特点,很有层次感。
文章的结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如总分结构,承接结构,转折结构等,但先抓住写景文章中的顺序结构,让学生因此养成言而有序的表达习惯,是让学生习作进步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四、分析说明性文章,掌握说明的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小学常用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课上,我告诉学生常见说明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对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以《新型玻璃》为例,文章中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有个学生就仿写自己的“蚕宝宝”,说“蚕宝宝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可以把桑叶加工成为蚕丝”。文章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噪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学完之后,我引导学生介绍自己较熟悉的事物,写一段话,学生将所学到的说明方法加以运用。学生就能对自己的物品介绍得有条有理,更加深了对常用说明方法的认识。
五、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习作不再像以前那么空洞了,写人写事的习作更多了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写景的习作能够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了,但这只是给他们搭好了一个框架,学生的语言积累相当欠缺,写出来的作文语句不生动,缺乏好词佳句。
“课文是个例子”告诉我们课文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好资源。只要我们重视写作,会发现课文中有很多的写作点,如学习《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知道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可将最优美的一幅画面放在文章开头。再如《新型玻璃》用故事开头“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zuì)犯。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也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不同体裁的课文就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一篇好的文章还需要优美的语言文字润色,为此,我结合“校园大阅读”活动,围绕建设“书香校园”这一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性地开展经典诵读、课外阅读、阅读考级等活动,读书活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在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阅读积累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阅读指导,以读促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勇.化习作教学于儿童生态之中[J].江苏教育.2007(04):14-16;
[2]胡秀英.烟台市小学语文“寻找支点,快乐读写”的教学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3、04、12;
[3]申巾英.小学中学段习作教学中以读促写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