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卵白瓷和青花瓷繁荣原因的分析
2016-05-14王晓龙
摘要:元代瓷器制作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元代中亚细亚和欧洲各国都已能种桑养蚕,丝织技术也已发展起来。因此在元代,中国出口商品的特色应该是瓷器。同时因为元代的来疆扩土,大规模的战争也带来了国际间文化、商业行为上的交流。同时在对外贸易中,也唤起了西亚,欧洲国家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元代枢府瓷和青花瓷受到广大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以白为美;卵白瓷;青花瓷
中图分类号:G1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瓷器出口的背景
元代统一之后,不断的对外扩张,使人们大大的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心胸,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外探索的信心和欲望。大家想必都知道,当年马可波罗从地中海来到东方,忽必烈就曾亲自接见并招待过他。这是一个中西方大融合的历史时期,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这种交流对今后两大地区的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蒙古帝国的崛起,贸易的扩展,激发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激发了人民创造的热情。此刻整个东亚因为都在蒙古的统治之下,因此连接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丝绸之路,可以保持长久的畅通和安全,有利于中西方各国的商品贸易。
二、卵白瓷
元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开疆扩土使中国的版图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这是前所未有的。统一后,多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是产生了新的思想,继而也产生了新的艺术品需求,并且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倒逼陶艺人创新出不同于以往审美风格的陶瓷制品的要求。
在早期丝绸占据出口的主导,但由于中亚各国也相继也学会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并且把丝中混纺了金丝的绸缎,反销中国。这样一来对中国来说丝绸已不是中国所独有,因此出口数量也越来越少,相反对瓷器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多。元代早期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景德镇就迅速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宋代此地本就以出产青白瓷而闻。后来,景德镇又创制出一种新瓷——卵白瓷,虽然中国的白瓷制作成熟于隋代,普及于唐代,宋代又创制出了青白瓷,那么元代的卵白瓷与之有什么不同呢?枢府瓷的白色是白色中略带有微微的青色,不是雪白那种白,它的色调接近于鹅蛋,因此又被称为卵白。因而有人指出,卵白瓷的流行与元尚白有关。说到元的尚白风俗,据马可·波罗记载:“新年开始,大汗及其臣民皆衣白袍,蒙古人甚至又把正月命名为白月。”其实不管是蒙古人,色目人,还是吐蕃人都有着尚白的文化特征。同样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写到:“任何东西,只要能显示出生活,或者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据史料和出土文物来看,卵白瓷的形状多以盘,碗等器具为主。在蒙古人和色目人的生活中,多数食品是以乳制品为主,喝的是羊奶、看的是蓝天白云、洁白的羊群、圣洁的雪山。因此,我们推测卵白瓷的流行可能与元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系。正如《敕勒歌》所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始终说的也是白茫茫,野苍苍的“白色”景象。因此可以看出,他们对白色和蓝色有着骨子里的认同性和归属感。“白色”食物和卵白器具间具有明显的联系,中国的饮食习惯也向来讲究色香味俱全,容器的美观加上食物的色、香,奏出的是一种嗅觉,视觉,味觉相互共融,综合共同的全方位立体般美感体验。
三、青花瓷
大家都学过毛主席的《菩萨蛮·大柏地》,开头有句:“赤橙黄绿青蓝紫”,此句是按颜色波长由长到短排列的,青与蓝是两种相近的颜色,古语也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说法。卵白瓷就是在宋代的白瓷上加青色的颜料调制而成。而青花瓷是否可以认为是卵白瓷在颜色方的延伸呢?我想是可以的(在排除装饰,形状方面的考虑之下)。
青花瓷指:在白色的底上面绘制蓝色图案的一种瓷器,并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宋代在相对纯色调的青瓷、白瓷工艺方面有着积累和沉淀,但是青花瓷多配色的技艺并没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到了元代,前期卵白瓷,对青色釉色等烧制技艺的积累为后来的青花瓷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到元代经过卵白瓷之后青花瓷就大放异彩,这也着实让人寻味;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了卵白瓷的青色与青花瓷的青蓝色的过度关系的密切程度。那么为什么这种青花配色在元代可以大受欢迎呢?前面我们说过卵白瓷的兴起与元代蒙古族人民有着尚白文化有关系。统一的元代,各民族文化交融会产生相近或新的生活文化风尚和审美需求,而卵白瓷在西亚,南亚等地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贸易需求,加上市场的倒逼机制促进了元代对生产技艺的革新。因此,到了元代中期,本国及海外人民已经对卵白瓷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开始喜爱青花瓷,海外出口也同样发生变化,发展脉络有点像是:从白瓷——卵白瓷(加入青色)——青花瓷的层层过度,层层积累的过程。
另外青(蓝)色波长相对较短,观感更舒服不那么刺眼(红色波长,鲜艳刺眼),像天空的蓝色,温和而又淡然。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的,那就是美的。卵白瓷的白关联着生活中的衣吃住行,听看闻:白云,白羊,雪山,哈达,吃的奶制品,住的蓝白配色相间的蒙古包等等。同时蓝色给人以宽广意象,易联想到宽广的蓝天,宁静碧蓝的湖泊。这些自然景象随处可见,仿佛看见这些青花瓷就像能想起来家乡草原上丰富的画面一样,倍感亲切和温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青色象征着坚强、古朴和庄重,而且当下的视觉设计中还是多有用到蓝色,像中国外交部的蓝厅的“蓝厅论坛”,而外交部就表示过:“之所以取名为“蓝厅论坛”,是因为蓝色让人联想到大海和天空,既包容万象又蕴含热情与活力,契合了和谐共存、开放共赢的理念。它寓意着我们将以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汲取各界智慧,深化对话交流。”在元代,无论哪族人民都过着农耕文明的生活。青花瓷相比卵白瓷更具有象征意义,内涵更为丰富。对草原游牧民族的人民来说,它象征着深邃安详的蓝天,象征着人民对靠天吃饭,希望草苗肥厚,羊马肥壮,对美好安详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敬畏。但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它同样是一种敬畏,素雅,庄重,安静,希望、高洁、素雅、永恒的象征,因为大家都是同样处于靠天吃饭的背景之中。
综上所述,无论白也好,蓝也好,它们共同组成了东方的审美品格,它所凝聚的是中国人对自然和精神理解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廖群,王小舒. 中国审美文化史 [M] .济南,2007.9
[2]夏阳. 青花瓷起源之我见.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4)
[3]冯先铭.中国陶瓷[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52
[4]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
[5]朱裕平.《青花瓷》,[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年
作者简介:王晓龙(1989-),男,河南登封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