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乡土中国“礼”的变迁

2016-05-14陆浩

人间 2016年7期
关键词:费孝通乡土传统

摘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课内容整理出来的书,成为其早年的代表作。该书构建了一个以村落为乡土社区单位、以礼俗为社会规范的乡土社会。时隔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乡村面貌发生巨变。贺雪峰教授,以费孝通先生为学术楷模,多年来深入转型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写出大量调查笔记,在此基础上汇集成《新乡土中国》一书。将这两本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著作进行比较,对于加深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礼治秩序”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乡土中国》;《新乡土中国》;礼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乡土中国》关于“礼”的论述

《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全书不足5万字,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乡土中国》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乡土中国之所以形成其独特的符号和象征体系,可以归结到一个概念,即“熟人社会”。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同时也就被束缚于土地。土地具有不能移动性,所以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社会保持一种较稳定的状态,这里指的是人和空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在空间格局上乡土社会中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在时间格局上,人们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世世代代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模式。这种稳定的社会状态与游牧的生活方式或者西方现代社会不同,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西方现代社会则以工业生产和消费为主,人们需要与陌生人打交道,社会在不断的互动和交往中迅速变迁。

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不同于西方“捆柴”一样的团体格局,而是一种“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概念,在横向上指以“己”为中心所推出去的由近及远的关系,在纵向上指关系之间的等级差别。这就是儒家所使用的“伦”——“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那么要用什么来规范和梳理这种差序格局中的各种关系呢,即是“礼”,它是维持社会秩序时所用的一种潜在力量,是处理社会关系时所根据的规范。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认为礼的维持力量与法不同,法依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强迫实施的统治秩序。而礼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依靠的是人们自觉的遵守,是一种由个人推展至社会的规范准则,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分析其原因费孝通先生认为宗教在西方形成团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神对人人平等,人生而平等,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人间需要有人,需要有组织来代表人的意志,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于是产生了社会约束力,称之为法律,而在中国社会,宗教在制度的起源中更多充当的是巫卜的角色,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抚慰,宗教只是作为辅助政权管理的工具,于是中国需要更强大的武器来规范社会道德行为,儒家的“礼治秩序”应运而生,被统治者用来规范民众日常行为。

二、《新乡土中国关于》关于“礼”的论述

《新乡土中国》是一直致力于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贺雪峰先生的最新著作。全文以随笔形式完成, 生动描绘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各种场景,呈现了实际乡村的处境与复杂性,让人有进入农村现场的感觉。

在《新乡土中国》中,贺雪峰先生根据村庄生活的面貌,把湖北荆门农村为代表的村庄生活作为外倾型的农村、把江西宗族村为代表的村庄生活作为内倾型的农村。这几种类型的农村在村庄生活的面向中遵从的原则是不一样的,比如外倾型的湖北荆门,由于在外地打工的人比较多,剩下的村民则是以老人和儿童为主,年轻人在沿海等地域受当地氛围的熏陶,观念会更加开放,这可能说明当地村民由于长期在外,彼此之间感情淡化,从而形成为了贺雪峰教授笔下的“半熟人社会”。在这种类型的村庄中,“礼”作为一种约束村民道德行为的标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一些传统的礼俗文化已经被长期在外地受外来文化感染的年轻人所淡忘。而江西的宗族村作为当下转型期间受影响较少的村庄代表,较多地保存了传统的礼俗文化和关系结构,在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多的情况下,思想观念上的变迁相对较缓慢,更接近于传统的“熟人社会”,如较好地保存了传统的建筑习惯和风格,在农民的生育观念中也更加倾向于传统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观念。

三、“礼”的变迁

从《乡土中国》中的“熟人社会”到《新乡土中国》中的“半熟人社会”这个变化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对于“礼”的观念愈加淡化,传统中约束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礼治秩序”也慢慢消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被加入了金钱的成分而变得复杂,血缘、地缘这些传统的区分单位已经不能有效地区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业缘、趣缘、人缘等参杂经济利益的关系日益成为区分关系亲疏远近的标准。在这种”半熟人化的社会”中,人和人之间不是传统的以感情为纽带的互相信任的关系,也不是工业社会的依法维护的契约关系,而是处于两者之间, 同时人们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向短暂性发展,交往中保持长时间互动的条件正在丧失,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多地趋向于经济性的合作和互惠,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比情感慰藉的需求更为迫切。在传统统的感情已经慢慢淡化,法律的关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社会处于混乱的关系系统中,人和人之间缺乏相互信任,他们处于情感和利益的冲突中,有时难以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这就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化,而这种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使得乡土社会的问题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变迁尚在发生,发展仍在持续,从《乡土中国》到《新乡土中国》关于“礼”的变化是勾勒起的乡村巨变图景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将是整个中国农村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陆浩(1991-),男,汉族,安徽亳州人,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费孝通乡土传统
吴文藻从不“顺便”
吴文藻从不“顺便”
吴文藻从不“顺便”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少年力斗传统
费孝通夫人“问罪”杨绛
清明节的传统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