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的秘密

2016-05-14大路

醒狮国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本原不争老子

大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从水说起

“上善若水”。

水,让人充满敬畏。

海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0.8%,在人体内水占到了70%。

我们人类始终想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地球之外的生命,而判断一个星球是否可能有生命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先判断那个星球有是否水。

二十多年前,有位日本人,叫江本胜,写了一本书《水知道答案》,被全球八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

江本胜认为,波动创造了词语,词语是自然的变化。因此美丽的词语创造美丽的本性。丑陋的词语创造丑陋的本性。这是宇宙的基础。因此,水和什么词在一起,事后用某种摄影方法所获得的水结晶模样也不同:跟好词在一起的水,结晶就好看,跟坏词在一起的水,结晶也会变得狰狞。

连水都如此“多情”,这世界显得多么可爱!于是各国都有中小学和宗教团体把他的理论拿去教育孩子和信徒,应该懂得爱和感恩。

不过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众多科学家批评江本胜的理论属于“伪科学”,而且批得有理有据。最后,江本胜本人也在其英语官网上承认并不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原创思考。

有人评论说,《水知道答案》里的道理即使是假的,但通过假的理论让人懂得爱和感恩,不也挺好吗?何必较真呢?

但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无奈。人类要生存必须不断通过理性来发展科学,用科学来认识自然万物的规律,然后加以运用。可是,人类要幸福,又不是能生存就能幸福,还得需要道德的环境,这样社会才会更加温暖和谐,才能真正幸福。

然而,用理性的方法,我们找不到道德的依据。所以,西方哲学家康德把道德列为实践理性,认为道德无需证明为什么要遵守,没有任何利益的考虑,直接去遵守道德,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可我们凡人,谁能做到这样呢?于是“真”和“善”在这里发生了矛盾。

人类已经走过了童年时代,再用童话故事、传说和经不起推敲的试验来试图让人自觉地去遵守道德对于许多人是行不通的了。

如何用科学证明人该讲道德呢?如果证明不了,我们还要讲道德吗?如果不讲道德,我们人类的未来将是多么可悲呀?

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大纠结,人在纠结的时候,难免会做梦,在梦里达成自己的意向。《水知道答案》就是这人造梦境的一个映射吧!可理性又一次把大众唤醒,江本胜的好意也就只能是苍白的好意了。

用水做载体来阐述思想,启迪智慧,不是江本胜的发明,古代的印度、希腊和我们古代中国都有这传统。

水:文明古国的创世“共识”

我们的世界是从哪里来的?

估计在史前时代黑漆漆的山洞中,我们的有些祖先吃饱了以后,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一代代过来,于是各个民族都有一套自己的创世学说。

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光、气、水、土”四要素。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古印度则有“地、水、风、火”四要素说,这学说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据说这种学说是希腊四要素的印度翻版。

中国古代的《尚书》里面就有“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后来这种学说成了中医、道家修身方法的理论基础,影响极其深远。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几种宇宙本原学说里,水是各古文明唯一的共识。

在《管子·水地》里,系统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本原的思想。书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国简里,也有一篇和这类似,专家将其命名为《大一生水》,这篇仅305字的古佚文中说,“大一”产生了水,水反过来辅助“大一”,于是生成了天,天再去辅助“大一”,于是生成了地,神明、阴阳、四时……就这样逐渐产生了(“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由此可以想见,水在我们祖先心目中、在我们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老子提到水,其用意何在呢。

老子·孔子·水

老子与孔子虽同在一个时代,而他们在见到水的时候,所产生的感悟却大相径庭。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上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养利益万物但不争功劳,甘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低处,所以这品格最接近于道。

而且在通行本《老子》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老子说,大自然的规律,是利于万物而无害;人间的正道,是去作为而不争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说的都是道的特征或者说得道者的品格,像水一样随物赋形,以柔克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孔子眼中的水呢?

在《论语·雍也篇》里,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有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认为,人的喜欢反映着人的内在道德趋向,水是多变的,因此爱水的人随机应变,聪明睿智。水被作为智慧的象征了。

在《论语·子罕篇》中,水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孔子站在河边,望着滔滔水流说: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无论白天黑夜,在不停地流逝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又有了劝导学生珍惜时光,发奋努力的意味。

但我们静心诵读上面这些经典名句的时候,或许能感受到老子与孔子不同的心境。孔子更关注人的品德,慨叹光阴荏苒,韶华易逝的人生,透射出的积极和乐观较多。

而老子给人更多的是超脱、深沉和宁静。貌似愚钝木讷、超然物外,而内心却牵挂着现实。在春秋时代,政治秩序、礼仪规范都几乎荡然无存,赤裸的欲望在支配着芸芸众生,贵族之中君臣相杀、父子相残、兄弟反目,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周天子的权威难以再次树立,诸侯的以暴易暴、称王称霸也不可取,靠士阶层的道德教育和对“仁政”的倡导,真的能够止杀治虐,让这个纷扰世界变得更好吗?

思绪飘散,老子在继续冥想着……

“七善”与“不争”

老子紧接着写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一个遵循道来生活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灵善于保持沉静,与人相处能够真诚友爱,说话善于遵守承诺,治理政务简单高效,选人去做事善于让人才用其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就是因为有为而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错。

之前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说的是“利而不害”的“天道”。而后面这七个善,处处是在说如何把事做好,用“不争”做统领,我认为所体现的就是“为而不争”的“人道”。

他的内在逻辑或许是这样的——

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既然天道是“利而不害”的,因此人道应该是“为而不争”的。

这是人性的最根本的依据所在。

所以,在老子看来,人类要想更加幸福,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认识天道,认识自我之道,从而回归在自己的最本根、最合于道的天赋之性。

从此实现人生的净化与提升。

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识自我,提升自性。

可这又谈何容易呢?

不过,人类如果处理不好“为”和“不争”的问题,又怎能避免走向灭亡呢?

读了这么久,喝口水吧!

喝一口老子的智慧之水,再细细品味一下我们纠结的处境吧!

曾国藩说,“正人心、厚风俗,其始实赖一二人默运于渊深微莫之中,而其后人亦为之和,天亦为之应。”

西哲尼采也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都与老子遥相呼应。或许,从自己开始,从自性入手,真是让世界更美好的关键所在呢!

猜你喜欢

本原不争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艾草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不争的函谷古道
今日聚集让新闻回归本原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