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为本引领探究
2016-05-14李忠勇
李忠勇
课改以来,政治课堂开展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新常态”,这有效促进了教学生态的改善和教学品质的提升。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笔者也发现了很多“伪探究”现象,如创设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探究情境、设置过于简单或不符合学生知识储备的探究问题等,表面上课堂热闹喧嚣,实质上却高耗低效。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既不能“以知增智”、提升能力,也不能内化提升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真正立足学生生活实际,以“真”为本,努力创设真实探究情境,引领探究教学,积极助推课改发展。
一、选好生活真素材,创设探究真情境
如在讲授《经济生活》“国家财政”这一课时,正逢昆山市中环高架线开通,很多学生上学放学已通过中环高架,感受到了这一工程所带来的便捷。于是笔者以此为题材设置探究情境:“近年来,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昆山市政府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努力实现交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总投资120亿元的中环快速路于今年5月建成开通,它的建成将成为昆山城市中心的脉络,大大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缩短相邻区镇之间的出行距离和时间。”这一题材选择坚持生活支点与教学重点相统一,情境创设遵循真实性原则,题材及情境与学生生活及教学目标均具有高度的适配性,这就为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真实的氛围,故而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的热情和兴趣。
二、设置探究真问题,引领学生真探究
古人说“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此皆进学之道也。” 意思是“问”与“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要善于提问,才能促进学习。应该看到,当前广大政治教师遵循课改理念,认真探索“善问”之道,引领课堂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也必须看到,一些教师不“善问”,“伪设问”,即忽视学生真实体验的问题。表现为一是忽视设问梯度。要么是过易的蜻蜓点水“满堂问”、唾手可得“满堂答”,课堂气氛活跃;要么是过难的无从下口“尖刺猬”,束手无策“难回答”,课堂气氛沉闷。二是忽视双向互问。课堂上只见教师频繁提问,而学生没有问、不会问甚至不敢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好问则裕”“君子之学必好问”。可见,开展有效探究不仅要求教师会问、善问,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如笔者以上文“昆山中环快速路工程”为例,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如下探究问题:“①修建中环快速路为何由政府投资?②结合财政作用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③民生支出越来越多,是否意味着财政收入越多越好?④假如昆山市政府今年财政收入300亿元,请你谈谈怎样合理进行分配支出?”这些问题紧紧依托教学情境,围绕教学目标和本课主题,立足学生生活和教材知识,将社会现实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由易到难而又难易适中,由浅入深而又深浅适度,故能调动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感觉到他们还有疑问,便适时请他们提出来。学生经过商量后,提出了“个人能够出资兴建中环快速路吗?昆山市政府投资的120亿元财政资金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我让学生继续就此进行讨论,并适时点拨。学生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可见,“问”是一种艺术,一种引领。论语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让学生“愤、悱”,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善问。只有“会问”,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欲望,只有“善问”,才能引领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达成教学目标。学贵在问,所以,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应做到:吾日三省吾“问”!
三、建立合作真规则,保障学生真参与
一般来说,探究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遵循如下流程:走进情境——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展示成果。而在“分组合作”与“讨论探究”这两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课堂容易失序,表现为那些思维活跃、自信心较强的学生积极参与,而性格内向、自信不足的学生往往成为“旁观者”。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规则保障。首先,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情况,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尽量均衡分配组员,合理划分形成学习小组。其次,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记录卡”为载体,明确组内分工,合理分配任务,以利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再次,采用多样性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尊重欣赏学生,避免出现人身攻击、全盘否定等打击学生积极性现象,努力形成宽松、友好、和谐的评价氛围。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只有坚持以真为本,为学生营造真实探究情境,保障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才能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真合作,真参与,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