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多游民?
2016-05-14郭萼球
文史博览·文史 2016年7期
郭萼球
1928年6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湘赣)边界红军的来源:(一)潮汕叶贺旧部;(二)前武昌国民党政府警卫团;(三)平浏的农民;(四)湘南的农民和水口山的工人;(五)许克祥、唐生智、白崇禧、朱培德、吴尚、熊式辉等部的俘虏兵;(六)边界各县的农民。但是叶贺旧部、警卫团和平浏农民,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只剩下三分之一。湘南农民,伤亡也大。因此,前四项虽然至今还是红军第四军的骨干,但已远不如后二项多。后二项中又以敌军俘虏为多,若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虽然如此,兵的增加和枪的增加仍不相称,枪不容易损失,兵有伤、亡、病、逃,损失甚易……红军成分太多,当然不好。但因天天在战斗,伤亡又大,游民分子却有战斗力,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易。”
由此可见,当时红军成员的成分和思想异常复杂,红军除很小部分是有理想有信念的骨干外,大多是缺衣少食、无家可归的游民、俘虏,他们参加红军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生存。
游民成分太多,自然会影响红军队伍的纪律性和思想纯洁性。面对如此现实,前委只好通过请求中央和两省委派地方不易立足的同志来充任党代表,加强政治力量和加紧培训教育,改造俘虏和游民的思想,提高广大指战员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