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的另类遗嘱
2016-05-14陈正言
陈正言
阎锡山(1883-1960)是国民党元老,一级陆军上将,又是有名的地方实力派,人称“山西王”。
1949年3月25日,阎锡山在太原解放前夕逃到广州,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12月,逃往台湾。1950年3月在蒋介石逼迫下辞去“行政院长”一职,搬到台北市郊阳明山附近的菁山,仿山西农居,建一窑洞。从此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埋头著书立说。
阎锡山原本身体很好,1959年,77岁的阎锡山忽感心绞痛,经检查为严重冠心病,从此身体每况愈下。1960年5月20日又发生心绞痛并伴气喘,延至5月23日,经抢救无效死亡,终年78岁。
阎锡山死后,原本似乎被人遗忘的他突然又红起来,台湾当局为他举行了隆重葬礼,着实热闹了一番。蒋介石亲自致祭,并送一块匾,上写“怆怀耆勋”。
阎锡山生前效仿英国首相丘吉尔生前为自己安排葬礼的形式,但安排得颇为诡异。对家属的遗嘱有七点:一、一切从简,不宜奢;二、收挽联不收挽幛;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四、出殡以早为好,不要久停;五、不要过于悲伤,放声大哭;六、墓碑刻他的思想日记第100段及第128段;七、七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灵》一遍。
思想日记第100段和第128段分别为——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悄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
对于灵堂的布置,阎生前也有安排,要求家人根据他写好的内容制作挽联,张贴于灵堂和住处。
1.贴灵前:
避避避,断断断,化化化,是三步工夫;勉勉勉,续续续,通通通,为一等事功。横幅:朽去化欲
2.贴檐柱:
摆脱开,摆脱开,粘染上洗干净很不易;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来甚为难。横幅:努力摆持
3.贴院中:
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有大机缘。横幅:公道爱人
4.贴院门:
对在两间,才称善;中到无处,始叫佳。横幅:循中蹈对
笔者理解,阎锡山的这些丧事安排和挽联的内容,对家属的嘱咐是丧事从简从速,不收礼,以示低调。其中第六条实际上是他一生的总结并以此告诫后人。如思想日记第100段讲义、礼、逊、信,实际上是标榜其做人的原则;第128段则是自己政治经验的总结,此中似乎也隐隐透露出自己一生中的无奈。
挽联中主要是宣扬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但有一句“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有大机缘”,却是他一生宦海沉浮的写照,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阎锡山,其作为基本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故能成大事业,中原大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则是倒行逆施,故难有大机缘,这倒是一句老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