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上河图”引发的血案

2016-05-14周昌茂

文史博览·文史 2016年7期
关键词:血案清明上河图严嵩

周昌茂

明代书画市场的兴盛,使苏州成为书画作伪中心。作伪高手技术高超,画功精湛,真迹只要被他们看过,就能烙印在脑海之中,数日之后就能造出赝品。

赝品中最为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还曾引发了一桩血案。

此案的当事人王忬是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他是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以文人将兵,南剿倭寇,北抗蒙古,战功显赫。春风得意的背后,王忬却很苦恼,因为他得罪了严嵩。

严嵩被皇帝所宠幸,入阁担任首辅时已69岁,此后连任14年。由于年老力衰,处理政务成为他的巨大负担。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虽个性彪悍阴贼,又瞎了一只眼,却颇通国典,畅晓时务。严嵩不得不依赖于儿子,凡百官咨以要事,均答曰:“去找世蕃。”

严世蕃是个奇才,处理起公文来得心应手,对于天下官缺,何处肥瘦,更是洞彻于心。谁想买官,一分钱也逃不掉。长得丑,名声臭,却并不影响严世蕃附庸风雅,他尤其热衷于收藏尊彝、奇器、书画等物。

为了讨好严世蕃,官员们或是自掏腰包,采购书画贿赂,或是勒索富豪,必得而后已。

王忬亦四处打探,得知严世蕃喜欢《清明上河图》。如果将这幅画弄到手,自然能修好于严家。至于《清明上河图》藏在何处,当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被已故首辅王鏊家人收藏。另有一说,认为此画被陆完夫人珍藏,逢在绣枕之中,须臾不肯离身,坐卧必随身携带。

不论《清明上河图》是在王家还是陆家,要想将它弄到手,都不是容易的事。两家都是世代官宦,根本不缺钱,也不缺人脉。至于《清明上河图》到底在谁手中,王忬也不知晓,只能请中介去帮忙刺探。

明代书画市场,买卖双方并不直接进行交易,而是通过中介进行。用中介的好处是,一则中介有职业素养,能对书画做出精确判断,二则出于读书人的尊严,直接去谈判讲价,总有所不适。

此次王忬请的中介是汤裱褙。汤裱褙也是苏州人,裱褙是他的江湖名号,从裱褙二字,可看出他精于书画装祯。虽然他在江南地方上有很多资源,可要想买到《清明上河图》,也有一定难度。不得已之下,汤裱褙又找了一个人帮忙,此人是当时的画坛高手,姓黄名彪。

黄彪是苏州人,精于造假。汤裱褙买不到真本,就请黄彪画了张赝品。黄彪以张择端的稿本为基础,稍加删润,布景着色,几乎以假乱真。此事必然与王忬事先沟通过。王忬病急乱投医,也就同意了。

伪作《清明上河图》被拿去送给了严世蕃。严世蕃对这张画爱若性命,四处炫耀,到底见过真迹的人少,也没人看出破绽。

汤裱褙以为自己立下了功劳,就向王忬索取好处费。勒索的钱财,有说四十金的,也有说是二十金的。勒索不成之后,汤裱褙遂四处揭露说这是张假画。这让严世蕃丢尽了脸面,心中开始迁怒于王忬。

嘉靖三十八年(1559),以滦河之警为契机,严嵩父子将王忬整倒,打入大牢。次年以“边吏陷城律”,将他置于死地。至于此次事件中的其他两个人物,汤裱褙、黄彪也受到牵连。汤裱褙因为另外一起案件,涉及诈骗,被发配边疆,最终死于戍所。黄彪则隐姓埋名,躲过了风头。

《清明上河图》最后还是被严世蕃弄到了手。真品《清明上河图》原来收藏于昆山顾氏之手,被人以千金购得,送给严世蕃。严嵩倒台被抄家后,《清明上河图》遂被收入皇宫。

猜你喜欢

血案清明上河图严嵩
明代大老虎严嵩可能不是穷死的
李绅和严嵩
世有多少“触奸柏”
一只蚊子引发的血案
一只蚊子引发的血案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明代权臣严嵩父子的传说
王宫血案后的尼泊尔政治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