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羊山隐藏的道教文化密码
2016-05-14杨锡贵
杨锡贵
鹅羊山又名东华山或石宝山。距古长沙县城北20里,位于今开福区北部、湘江东岸,海拔140.3米。鹅羊之名,因山形而得。清同治《长沙县志》卷四称:“山多奇石,或踞或立,山顶以南皆赤石,以西皆白石,远望如鹅、如羊。”鹅嘴为前山之首,宽约3米,高约7米,下有深潭。从前,每逢涨水季节,潭内水旋如雷,惊涛拍岸,似玉柱突起,银花碎落,十分壮观。
鹅羊山在唐朝便是道教福地
民间传说,鹅羊山的“鹅”和“羊”原本是神仙,只因从谷山偷食被人发现,才变成了一座巍峨的山峰。鹅羊山与湘江西面的谷山隔江相望,相传远古之世,谷山山顶有一宝石臼(即石盆),每天都会生谷数升,谷山山麓则终年青草繁茂。“鹅”“羊”贪恋谷山美食,每当夜幕降临,便结伴泅渡湘江,饱餐之后,再回到湘江东边憩息。如此过了不知多少年,这一秘密被乡人发现。当地居民群起驱赶,“鹅”“羊”仓皇逃离,急急忙忙游向湘江东岸。追赶的乡民也跟着横渡湘江,“鹅”“羊”忽然消失不见,但见奇山突兀,层峦叠嶂,似卧羊酣睡;山嘴直插江心,如巨鹅渴饮。“鹅”“羊”偷食触犯天条,被人发现后,更是无脸面做神仙了,于是便化身成了一座山峰耸立于湘江东岸。
南朝刘宋政权时的侍郎、临川王盛宏所撰《荆州记》,记载了一则与鹅羊山有关的道教传说故事:过去有一个名叫成少卿的少年,奉兄长之命,经常在鹅羊山上牧羊。14岁那年的一天,正在放羊的成少卿忽然见到一道骨仙风、长髯飘拂的老者来到跟前,亲切地对他说:“孩子,你有仙骨,可相随我而去。”一起放羊的同伴和附近的老百姓见状,赶忙向他哥哥报信。其兄闻讯,速即赶来,见到弟弟后,便问是怎么回事,弟弟如实相告。其兄知已无法阻拦,问道:“我们家的羊在哪里?”成少卿指着一块石头说:“在那边呢。”又对着羊说:“你们跟着我哥回去吧,我以后不能陪着你们了。”说完,便不见了人影。据志书记载,鹅羊山过去曾有成少卿升仙的丹台在,鹅羊山后来成为道教福地,恐与此不无关系。
道教自古以来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中国许多知名的山脉都被列入其中,成为道教徒心目中的神仙居所,鹅羊山亦列名其中。目前所知,鹅羊山成为道教福地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唐人著作中。唐朝著名道士杜光庭在《福地记》中记载:“第十九福地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因此,鹅羊成为道教福地,至迟应在唐朝。
北宋初年,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称鹅羊山为“神仙洞府”。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湖南岳州(今岳阳)人张君房撰成《云笈七签》,该书记载:“鹅羊山,乃道教七十二福地第二十二福地。”与杜光庭所记,鹅羊山福地在排序上有了变化,由第十九福地变成了第二十二福地。
北宋时,鹅羊山上建有鹅羊观,又名阳升观。清乾隆《长沙府志》记载:“鹅羊观,在长沙鹅羊山。”地点即在相传成少卿升仙的地方。上有升仙台,故又名阳升观。吉康国有《和运使修阳升观落成》一诗记其事,吉康国是北宋时人,诗题“修阳升观落成”,故鹅羊观当建于北宋。
名流才子对其青睐有加
宋时建于鹅羊山上的鹅羊观(阳升观),传至明朝,名声大噪。名流来长沙,少不了要去拜访并赋诗吟咏一番。
明代对鹅羊福地和鹅羊观的吟咏者中,最早当属兵部侍郎王伟。进士出身的王伟是客居长沙的湖南攸县人,官至兵部右侍郎,深得兵部尚书于谦信任。罢归后,王伟在离鹅羊山不远的桐树山中营建北庄隐居。朝廷高官在此隐居,免不了有好友或慕名者前来拜访。陪同来客游览福地鹅羊山和鹅羊观,也就成了王侍郎隐居生活的一部分。
游览之余,兴之所发,吟而为诗,对科举出身的王伟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其《鹅羊福地》诗云:
湖南福地说鹅羊,叠嶂层峦接大荒。
云气四时连岳麓,山形千古捍潇湘。
径危苔鲜沾衣润,树老松花满地香。
日暮严城崔鼓角,平沙惊起雁行行。
又有《同杜侯游阳升观》诗云:
浮云掩尽露仙山,石磴层层手倦攀。
千尺老藤悬峭壁,一湾流水护元关。
重游预作明年约,纵饮聊娱此日间。
服药不须期羽化,十洲三岛在人间。
王伟死后,他的一位名叫陈廷燧的老乡也曾来此游览过,并留下《望阳升观诸山》诗云:
怅望仙山何处是,白云天际见蓬莱。
寻山有路从头问,三十六峰当面来。
流水浮花归洞户,清风随客上天台。
松间若有卢敖出,不惜殷勤送酒杯。
到了明正德年间,鹅羊山和鹅羊观更是迎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儒王守仁,因筑室读书于故乡的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阳明先生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且能统军作战。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王守仁因触怒权奸刘瑾,被谪贬贵州龙场驿驿丞。明正德五年(1510)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王守仁往返均在长沙路过,并作停留,且有诗,其中《三山晚眺》《鹅羊山》两首,写的就是鹅羊山和鹅羊观。其《三山晚眺》云:
南望长沙杳霭中,鹅羊只在暮云东。
天高只橹哀明月,江阔千帆舞逆风。
花暗渐惊春事晚,水流应与客愁穷。
北飞亦有衡阳雁,上苑封书未易通。
《鹅羊山》诗云:
福地相传楚水阿,三年春色两经过。
羊亡但有初平石,书罢惟笼道士鹅。
礼斗坛空松影静,步虚台回月明多。
岩房一宿犹缘薄,遥忆开云住薜萝。
从诗的内容和语气来看,《三山晚眺》似是坐船赴黔过鹅羊山后所作。《鹅羊山》诗中有“三年春色两经过”一语,似是复官东返时再次坐船经过鹅羊山时所作,且应有游览和留宿。
鹅羊山和鹅羊观,能让王伟、陈廷燧、王守仁这些才子名流青睐有加,说明其在明代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也是它最具名气的时期。清朝文献中,虽偶有提及,但都是对往事的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