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6-05-14胡俊
胡俊
摘 要:针对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问题,根据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之间的指标依据,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双轨并行,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教学。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建立“学校课程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以立足学校、放眼社会;注重实践、讲究创新的新型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209-01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国家“十二五”中提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调自主性、协作性、实践性和探索性,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及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围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技能,注重实践与创新两步走。
一、研究思路
要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其主要研究思路围绕“人才培养与创新课程体系”这一主课题展开,具体可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同时进行展开。
二、人才培养模式简述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技术的岗位需求,确定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转化为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任务,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大一、大二的基础教学和通识教育,大三引入教学与综合实践相融合,并增加设计类证书考试课程等行业特色标签 , 大四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性课程指导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构建
要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需要以课程为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据美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分为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务操作四个部分。其中,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素质属于理论课程,根据创办企业的步骤,即筹划、创建、组织、管理、运行来安排学习内容。由于科技创业项目较少,为了使非管理类的学生能接受创新创业理论课的教育,可以采用“磁铁式”的教学活动,如由管理类的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其他学院的学生通过公选课、第二学位的选修学习相关课程。
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实务操作属于实践类课程,可以将课程内容嫁接到第二课堂,以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为载体,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创业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1.学生发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操作和适应市场的能力,确保学生按市场岗位零距离就业。
2.教师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力争使课题研究的过程成为教师成长的过程。
3.学科建设:促进我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应用性教学目标,凝练办学特色。
4.服务社会:将实际竞赛项目引入课堂,在产研合作、校企合作等方面提供符合时代发展的思路与样板。
五、结语
1.特色。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把青年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教学作为今后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青年教师有创新潜力,富于开拓性和创造力,与学生之间容易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2.创新点。降低理论重心,强化理论框架建设。以够用、适用为度,主要教会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为学生的实践教学留出更多时间。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促进了培养重点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的转变。
建立 “需求牵引、知识结构完备、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采纳“项目驱动”的教学手段;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企联合办学;贯彻毕业设计、工程实训的“双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达到教学计划共订、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教材共编、学生共同培养的目的,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形成学生实训、毕业设计与就业一条龙,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为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探索“做什么、怎么做”的培养模式。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竞赛设计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鲍桂莲.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2]李楚英,王满四.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与中国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