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曼音乐审美观与当前社会音乐生活“三俗”现象的关系研究

2016-05-14谈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关系现象

谈音

摘 要:罗伯特·舒曼音乐审美观的主要内容对当前抵制社会音乐生活的“三俗”具有普适价值,对抵制社会音乐生活“三俗”现象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习舒曼美善统一的审美观,音乐批评中敢于批判的大无畏精神,作为音乐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抵制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不良风气,做培养大众审美趣味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将舒曼音乐审美观的内容,贯穿到社会音乐生活传播中,最终起到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增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关键词:舒曼音乐审美观;社会音乐生活;“三俗”现象;关系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053-02

在19世纪的欧洲音乐史上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运用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针对当时德奥音乐界和社会音乐生活中出现的“比德麦耶”的市侩风格艺术的庸俗现象,开展了客观、公正的音乐评论活动,对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正确的引导,对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确立了他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就是19世纪德奥最有影响、最为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舒曼音乐审美观主要表现在他的批评文本《论音乐与音乐家》中。

一、舒曼音乐审美观的主要内容

1.他提出“道德的法则也就是艺术法则”,“从事艺术绝不是发财致富”①的主张,撰写了《音乐家生活守则》。

2.他提倡音乐家要承担社会责任,强调创作应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应来源于生活,向民间和传统学习,反对炫技,强调情感与技巧统一结合。

3.提倡发挥音乐批评对社会音乐生活和创作的正确导向作用。

4.反对社会音乐生活中的市侩风格艺术,重视对民众审美趣味的培养,提出“治本”方略。

二、当前我国社会音乐生活中存在的“三俗”现象与抵制“三俗”的讲话精神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当前的社会音乐生活中依然存在庸俗、低俗、媚俗(以下简称“三俗”)的不健康风气。如急功近利、金钱至上、快餐式的音乐创作流行,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在炒作和包装上低级庸俗;一些表演节目矫揉造作,体现出低级趣味等。而有些文艺批评不痛不痒、缺乏客观性和正确引导,流于形式,以故助长了“三俗”之风的泛滥。

早在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明确提出抵制“三俗”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谈到要反“三俗”。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号召文艺工作者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要发挥音乐批评的导向作用,多出优秀作品。②这次讲话对于文艺界具有重大意义。

借鉴舒曼音乐审美观的有关理念,学习以上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净化文化市场和优化文化环境,对于提高艺术家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仍然有着指导意义。借鉴舒曼音乐审美观的有益成分,对于当前抵制我国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三俗”现象,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舒曼音乐审美观与抵制我国当前社会音乐生活“三俗”的关系

(一)舒曼音乐审美观,对当前抵制社会音乐生活的“三俗”具有普适价值

舒曼音乐审美观,特别是他撰写的《音乐家生活守则》,以及打击那些“批量制造出来的天才和为报酬而写作的快手搞出来的音乐商品”的主张③,在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具有革命性的音乐评论,将音乐家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提高到了重要的程度。

舒曼在音乐评论中鲜明的原则、率直的态度、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在西方音乐评论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页。他始终坚持这样的鲜明态度:即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是非分明。他为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为提高全民的艺术素质而鞠躬尽瘁。这场革命对十九世紀德奥音乐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他提出的“法则”和“守则”,至今对艺术家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艺术修养仍然有着普适价值。

(二)舒曼关于改良音乐创作风气的积极举措,对抵制社会音乐生活“三俗”现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舒曼认为,“艺术家的任务在于使人们参与诗意的世界,并通过这种方式使世界得到净化。”④面对社会文化腐败现象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是每一个正直的艺术家的失职。一部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必须是高尚的思想感情内容同独创的艺术形式的结合,能产生积极的心灵净化作用。他将平庸、千篇一律以及粗制滥造、熟视无睹当作艺术的三个死敌,认为音乐创作必须与生活结合。

舒曼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他把维护音乐进步性的“大卫同盟”盟友团结在亲自创办的《新音乐报》的周围,筹划组织“德国艺术家联合会”,同“市侩庸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成为了19世纪德国音乐中进步方向的旗手,德国音乐史上“志同道合”,“兄弟般团结”的音乐同盟军的公开代言人。

舒曼音乐审美观是一面镜子,我国当前社会音乐生活中“三俗”的表现形式,几乎都能在他的音乐评论中找到历史的印痕和影子。他关于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的有力举措、对于指导我国当前抵制社会音乐生活中“三俗”现象,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三)舒曼提出的“治本”的方略,对当前抵制社会音乐生活“三俗”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舒曼重点关注德奥音乐的发展,结合当时的音乐生活热点和现象撰写评论文章。他亲自审核投稿文章和作品质量,用自身的评论和创作,对小市民阶级精神贫乏的状态和对市侩文化的的虚伪庸俗表示坚决抗议。他的这些措施,对改变当时陈腐的社会音乐空气,促进健康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舒曼1834年创办刊物《新音乐报》之初,就以“大卫同盟”的名义树立了正确的办刊方向,希望能开辟更好的大众音乐教育的时代,为一个新的文化时代打好基础。他为了净化社会音乐环境,提升群众音乐生活质量,提出了“治本”的方略。通过对群众持久的、一系列的、高质量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从儿童音乐教育抓起的做法,对群众起到审美趣味的引导作用,从而改变社会音乐生活质量。舒曼的这种举措对于当前抵制社会音乐生活“三俗”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舒曼音乐审美观对抵制当前社会音乐生活“三俗”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舒曼美善统一的审美观,正确处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不断提高音乐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促进音乐创作的健康发展

当今音乐家、评论家,应严守舒曼关于“道德的法则也就是艺术法则”和“从事艺术绝不是发财致富”的训戒,不断提高艺术和道德修养,把从事音乐艺术工作当作自己崇高的社会责任。文艺工作者应自觉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尚的的精神去塑造作品,以优秀的作品去鼓舞、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抵制“三俗”和娱乐至上的倾向,更好地发挥文艺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传播效应,提升大众的文化素质和品味。

在我们的音乐工作者当中,有的人脱离生活,闭门造车,有的人一味追求商业价值,不讲究作品的内涵,有的故意炫技,在创作和表演中出现了曲高和寡、哗众取宠、以及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侵蚀现象。舒曼关于创作应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必须与生活结合,继承优秀传统,提倡创新等审美观念,在当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音乐家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学习舒曼在开展音乐批评中敢于批判的大无畏精神,抵制社会音乐生活中“三俗”的不良风气

舒曼曾说过:“没有任何东西比平庸的评论更能助长艺术里的平庸现象了。”⑤对于那些彼此恭维、互相吹捧的评论文章,他认为应该走向坟墓。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

我们应学习舒曼开展音乐批评的客观公正态度,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关注和批判现实音乐生活中的不良动向,用深入浅出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开展音乐批评。既要抵制流于形式,不痛不痒的批评行为,又要改变枯燥乏味生涩,脱离社会和群众孤芳自赏的批评方式。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实事求是,敢于表明态度和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自觉抵制社会音乐生活中“三俗”的不良风气,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为创造健康的社会音乐生活尽自己的职责。

(三)学习舒曼作为音乐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培养大众审美趣味的启蒙者和引导者

舒曼说:“要知道音乐决不是供人娱乐,供人在茶余饭后遣愁解闷的东西。它必须是一种更高尚的东西。”⑥我们应学习舒曼作为音乐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当今多种媒体如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对社会音乐生活的积极导向作用。媒体和音乐评论者应将音乐评论和社会音乐生活紧密相连,把提高民众的艺术素质、指导和丰富人们的音乐生活做为自己的责任。

我们应发挥社会音乐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发挥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多宣扬和推广正能量的作品,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种教育与影响,不是生吞活剥式的强迫灌输,而是采取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式的方式对民众进行影响与教育,长期感染最终逐渐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

(四)将舒曼音乐审美观的内容,贯穿到社会音乐生活传播中,最终起到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增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社会音乐生活的内容对于培养国民精神文化品味、提升国民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具有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可以发挥音乐的审美、认识、教育、娱乐和促进社会和谐化的功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着眼长远。我们应调动多方面因素,发挥社会音乐生活陶冶情操、启迪国民心智的作用。如加强对电视台、影剧院、文艺团体、音乐厅、民间剧场上演节目的质量监管,多推送经典的剧目和优秀作品,如剔除“东北二人转”里的消极因素,多开拓《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中国之星》、《我是歌手》等优秀栏目等。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教育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音乐,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推动国民素质进步,最终起到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增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本文为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性项目《舒曼音乐审美观对抵制社会音乐生活“三俗”的现实意义》(项目编号2011jyte277)的结题材料,受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重点学科资助。

注释:

①⑤⑥舒曼(德).古·扬森(德),陈登颐(译).论音乐与音乐家[M].北京:音乐出版社,1996:223,278,164.

②凤凰资讯.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公开发表(全文)[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1014/44928424_0.shtml.

③舒曼.音乐与音乐家评论全集:第一卷[M].北京:音乐出版社,1996:179,155.

④格奥尔格·克内普勒德,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44.

猜你喜欢

关系现象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猜谜语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