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谢赫“六法论”的理解
2016-05-14易炀
摘 要:南北朝画家谢赫在一千多年前创作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有初步理论体系框架的绘画专著《画品》,并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论”。将中国绘画的临摹、写生、创作、笔法、美学原则等环节总结在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个环节之中。
关键词:谢赫;内涵;六法论
谢赫,公元五到六世纪的南朝人,是大动乱中相对平和的时代。在思想上历经魏晋玄学和佛学的影响,社会对于自我和宇宙的思考日趋成熟,文艺思想达到思辨的顶峰,名家辈出。谢赫的《古画品录》随之而生,这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是一本对绘画作品和作者评头论足的专著。姚最曾在《续画品录》中提到谢赫,称其“人物写生,不必对着描画,只须一看,便可动笔描写。作品在笔墨色彩上都很精到,而且有确切的形象表达出内在的精神特质,甚至对一些细节都无遗失。所画美人的容貌,随时变动,所画眉毛鬓发,也能入时。这种精细入微而富于别致的画体,始于谢赫”。谢赫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还是他在《古画品录》中提到的六法,和对曹不兴等二十七位画家的评述。他在开卷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品画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六法论”是对中国绘画古典美学的高度概括,是品评中国美术作品的基本标准和重要原则。后代画家始终自觉地把六法作为衡量一张作品高下的基准。宋代郭若虚说过:“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中国绘画一直围绕着六法不断充实发展。对于六法的理解,因断句的不同而有争议,如“气韵生动”可断句为“气韵,生动是也”,其他五句亦是如此。但总体而言,六法的精神是统一的。
“气韵生动”。它是六法中的第一法,也是最难理解体会的。一张绘画在摆脱技巧之后的品味高低,看的就是气韵二字,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细节,如构图的安排、用笔用线的精妙、颜色的安排组织。其实第一法是对后面五法的总结概括,“气韵生动”是五法的综合表现,是一张画作的灵魂所在。
“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是也”,用笔的好坏关系到一张画作的精气神,“骨”是六朝时期的一种特殊艺术用语,是要求表现手法做到刚劲有力,洒脱自然。线是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的基本构成和形象符号,线条的轻重缓急,粗细变化,穿插组织反映了画家对表现对象的思考,融合了画家的情感、内在气质和人生感悟。笔法不单单是描绘而已,是画家对于绘画工具充分理解之后,结合对象和自我的充分自由表现。驾驭线条的能力可以反映出一个艺术家的才能、修养、和境界。
“应物象形”。所谓“应物”,是画家对塑造对象的感应,是主题作用于客体的能动艺术过程。对于客观现实,画家进行理解和再创造,既能尊重客观现实又能揉合自我思考,“笔补造化天无功”,将对象完美表现出来,需要画家多年的绘画和生活经验。
“随类赋彩”。是指绘画根据不同的类型及不同的对象加上不同的色彩,要根据对象的特点和画面的需要进行上色。根据不同的毛笔、纸质、不同的人物、花鸟、山水树木,找到最合适的颜色来充分表达主题,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效果。
“经营位置”。《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营是谋划。位置,是画面中人物、花鸟等的布局。构图成功,基本一张画就成功了一半。王维在《山水轮》中提到的“意在笔先”,其实就是对“经营位置”的一种深化理解。在构图中应要注意到宾主、虚实、呼应、繁简、疏密、藏露等各种对比关系。
“传移模写”。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者理解为传授、流布。模,法也;模仿。写亦解作模。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四方。”把“模写”作为绘画词汇肯定下来,并融合进“六法”之中,表明古代人对这一技巧的重视。模写,可以磨练画家的基本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优秀画作流传后世的重要手段。
六法的提出时间虽然很早,却是中国绘画美学中最具体、系统的理论,对中国绘画作了最为简明的论述,而六法的顺序也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历代名家就“六法”之顺序也都做出过评论,明代的顾凝远《画引》提道:“六法,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有生动矣。”《历代名画记》中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摸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乎?以气韵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做家法也。”六法对于做家的意义,在顺序上我认为应该打乱一下。先要传移模写,临摹先人大师的优秀作品,学习技法和绘画精神。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是吸收前人经验的过程。明代之后更多称作“仿”,如仿王蒙、黄公望等。之后应是“骨法用笔”。早期的中国画大都以线为主,靠线来充分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发展出十八描,如高古游丝、钉头鼠尾、竹叶描等,线条的练习对于国画来说非常重要,是中国画技巧的主要精神之一。若一开始不重视线条的练习,养成坏的用线习惯和审美情趣,在日后会难以改正,有碍于之后的发展。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书画一体,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线在画面中的分布穿插,和书法中特别是行书与草书中的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妙。线条的质量往往能决定一张画作水品的高低。
“应物象形”。是指顺应物体的特征,有感情地描绘出艺术形象,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写生。在模写和书法用笔这些基本功之后,深入生活,体会自然是必须的学习过程。要能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之上,对描绘对象进行再造,来更好地服务于画面。在写生的过程中同时注意“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好的构图和配色往往能决定一张画作的走向。在写生之后的创作过程中,“经营位置”和“随类赋彩”显得更为重要。最后一法,“气韵生动”。历来是画者关注的重中之重。董其昌说:“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所谓“气韵生动”,指的就是画作给观者带来的一种气势,一张了不起的画作能影响观者的心情,与观者产生无言的互动,这与顾恺之所说的“神”相通。安格尔说过:“真正的技巧就是隐藏技巧”,这可以解释一部分中国绘画中的所谓气韵,气韵,是技巧背后的东西,来源于技巧又高于技巧。这些东西,是生而知之的,每个人的观念、气质都是不同的,故然“不可教”。绘画的技术,谁都可以学,但真正艺术家的气质,一部分要靠天生的性格,另一部分要靠磨练。董其昌还说:“然亦所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所得,皆为山水传神。”通过读书和见识,提高自我的格调,笔下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情调也会不一样。禅宗所追求的空灵顿悟与六法中的气韵追求也是相通的。谢赫的“六法”是对中国绘画学习、创作、品鉴的综合准则,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最高境界。
“模写”评论的是作品的学习方法和对传统的传承,是作为主体素质的培育,也确定了历代学习国画的方法;“经营”强调出了布局和艺术构思是表现一切的重要条件;同时“骨法”确立了笔法在绘画中的地位,用笔是国画的骨架;“随类”提出的色彩美感以及墨韵;以及“应物”是笔法、色彩的最终体现。“气韵”则是五法的综合表现。“六法论”包容面广,引用面深,对整个绘画史有很大影响。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说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只有不断理解、充实和改进六法,才能成为优秀的中国画家,更好地推动中国绘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永年.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阮璞.谢赫“六法”原意考[M].西安: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易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水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