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反思与完善

2016-05-14黄佳

科教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育目标法治教育

黄佳

摘 要 教育目标的正确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文章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认为存在政治教育前置、人文关怀不足、法治教育被弱化、体系逻辑性不强等诸多问题。提出应当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着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目标和终极目标,形成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

关键词 教育目标 完整人格 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3.032

Abstract Proper educational goal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success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he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to the stage of popular education, the goals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as not accompanied by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make improvement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low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reflect the goals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s defect, lack of humane care, education law is weakened, the system logic is not strong, and many other problems. And from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social level, the political level to proceed to rebuild the basic objectives, the main objectives and ultimate goal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Hopes to it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ive anthropology; law education

教学实效性偏低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无论重点院校还是一般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课堂纪律涣散、低头族越来越多等现象。为此学者们进行了许多尝试和努力,如研究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等。笔者认为导致教学实效性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而是教学目标发展的滞后造成的。教育目标的正确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未能适时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加以完善和发展。

1 反思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规模、教育对象等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应当正视这些变化,进行反思和完善,才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具有的时代性特征。例如,在精英教育阶段,能够成为大学生的是社会中的少数人,并且这些人在上大学之前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格,普遍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交往能力,进入大学之后对其进行以政治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的。但在大众教育阶段,特别是面对独生子女政策之后成长起来的八零后、九零后,这些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大学中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形成完整的自我人格和社会人格,在此基础之上才是培养他们的政治思想。因此,传统的以强调政治性为首要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应当进行反思和完善。

反思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正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教育成功的前提,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约。假如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科学的正确的,那么,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越完善有效,教育越成功。假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荒谬的,那么,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越完善有效,教育越失败。”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会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发展完善,进而推动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改变以往刻板、枯燥的印象,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形成完整人格、培养自身政治素养和政治理想,真正使高校思政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并终身受用的课程。

2 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应当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依然沿用改革开放初期以政治思想教育为先的教育目标,这必然会产生理论与现实之间的不适应。

2.1 突出政治思想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首要目标一直被认为是“政治思想”的教育。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②在这样的本质观下,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义为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以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巩固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③这样的观点在建国初期或者说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的阶段,确实是存在其合理性的,它符合培养“又红又专、先红后专”的大学精英的教育目标,有益于无产阶级政权的稳固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将政治教育作为第一目标,忽视人文关怀,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亦不符合九零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九零后大学生处于多元化的社会成长环境,他们接触到比以往大学生更加丰富的信息,更善于思考和怀疑。对九零后大学生直接进行政治思想的灌输和说教,难免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并且,在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以后设想把全体大学生都培养成马克思主义者是不现实的,这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教育目标很可能造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

2.2 突出道德行为养成,忽视法治思想培育

既有的教育目标更加侧重道德教育,而忽视法治教育。以“基础课”为例,“05方案”实施以后,于道德育教育和法制(法治)教育的关系问题就一直受到关注和讨论。从教材编排情况来看,道德教育被置于法制(法治)教育之前,并且所占教材和课时比重也要高于法制(法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情况更加严重。部分教师在讲授中压缩法治教育课时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等成为课堂讲授的重点部分。2013年基础课教材改版后,虽然法治教育部分从体系上和内容上有所改进,但法治教育的比重依然处于被压缩的状况。法治教育的这种尴尬现状及其产生的不利后果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首先,在精神领域和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中,个人层面的道德修为由于不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很难真正发挥规范个人的社会行为的作用。而法律作为最低限度的道德,拥有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普遍性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可以切实起到行为规范的作用,解决我国发展中带来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多元化所带来的副作用。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并完善了市场经济体系,而市场经济遵循的是“陌生人规则”,依靠的是法律来规范每一个社会参者的行为,规则意识应当是每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李天一”案、“药家鑫”案所折射出的,恰恰都是未成年人对于“规则意识”的缺失。再次,我国已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而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最终依靠的是社会成员法治素养的提高。高校法治教育是非法学专业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唯一且正规的渠道,它肩负着向当大学生传授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任务。

2.3 具体教育目标分散,逻辑体系性不强

很多学者都认识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的问题,认为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但这些研究所主张的“层次性”大多是指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行分层。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因人利导,分层次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④这与本文所称“目标体系”有根本上的区别。本文所指的教育目标体系,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本身入手,而非以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为依据对教育目标进行层次性划分。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着手,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为基础,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目标和终极目标。希望通过教育目标的合理体系化重构,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善与体系性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变革和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是由学者或先知任意描绘的”,它必须以社会、文化、时代、身心等实际情况为依据。依据教育规律和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提出从个人、社会、政治三个层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个人层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格完整的“人”,这是高校思想教育教育的基本目标;社会层面,以法治意识为核心,培养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社会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政治层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为核心,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个人层面:具有完全人格的“完整人”基本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社会层面:具有法治意识的“社会人”主要目标。

国家层面:具有政治认同的“政治人”终极目标。

3.1 基本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以人为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本质要求……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价值。”⑤但学者们对于“人”的具体内涵却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从政治教育的前提下来探讨人的内涵,如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有的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为基础探讨人的内涵。⑥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提出的“主体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主体人类学”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理论依据,构建了更为全面、完整的人的概念,为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提供了新的关于“人”的前提假设和逻辑起点。⑦根据“主体人类学”理论,全面发展的人也被称为“完整人”,它从人的生命本体、人格的结构与选择、类群的结构与选择等方面深层次的论证了人的本质。它弱化了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是从人类学或更为普遍意义上解释人的本质。笔者认为,把受教对象首先教育成为普遍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 “完整人”,应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标,也是第一目标。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想把所有受教者都培养成马克思主义者是不现实的,想让所有受教者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不可能的,这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者必须承认并正视的问题。如果不能把所有教育对象都培养成马克思主义者,至少应当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完全人格的“完整人”,从教育目标体系角度来看,基本目标的实现也是实现终极目标的基础,任何马克思主义者都首先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3.2 主要目标:培养社会合格公民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体现,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人”的目的是要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的当代大学生亦是如此,他们终将要走出家庭、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在实现了个人层次的基础教育目标之后,我们的教育对象初步具备了进入社会的基本要求,但它仍然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社会的必要规则,需要具备基本的规则意识:社会公德和法治意识以及其他社会行为规范。经过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范围变得愈加广泛,中国已经逐渐从“熟人社会”步入到了“陌生人社会”,而陌生人社会需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等行为规范作为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遵守的是法律,而不再是人情或其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法治国家建设根本上是每一名社会成员法治素质的提高。社会成员应当在法律和其他行为规范的引导下行为,否则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例如目前我国出现的官员法治意识淡薄,权力寻租现象、腐败现象、滥用权力现象的频繁出现,这其实都与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和社会法治教育不足造成的。⑧因此,要想在未来发展中从根本上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顺利的交往,就必须保证社会参与者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和法治意识。特别是法治意识,由于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的实施,更是建设法治国家对于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非法学专业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唯一渠道,肩负着培养当代大学生法治素质的重要责任,因此法治教育必须由目前的次要目标上升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3.3 终极目标:培养马克思主义接班人

基础目标和主要目标的实现,是终极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和具有法治意识的社会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标是培养有着较高政治认同和政治素养的马克思主义接班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虽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政治思想教育已经不适宜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目标,但它却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终极目标,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才摆脱了列强和侵略者的抢掠和屠杀,实现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每一名中国人的历史责任,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需要无产阶级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这都需要社会成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和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在大学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使命。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地位不能动摇,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在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标和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普遍培养、重点选拔学习好、品行好、觉悟高的优秀学生,作为重点对象培养素质过硬、理论过硬、觉悟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注释

①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240.

② 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5):21.

③ 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

④ 张轩.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41.

⑤ 骆郁廷,王若飞.也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648.

⑥ 张立.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93.

⑦ 陈秉公.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⑧ 姚建宗.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4):64.

猜你喜欢

教育目标法治教育
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分析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