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的整合
2016-05-14张晓彦
张晓彦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新课改形势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与内容,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有效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因此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与认可。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对这种新型教学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教育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投影、录音、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传统地理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祢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中学地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从而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上述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地理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如录像、投影等)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重要问题,让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相互探讨、作出反馈。
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学生的反馈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正确的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加以纠正,这样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大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处理好教材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关键,教师又可以借助录像或投影深入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综合、得出结论。教师还可通过当堂测试的办法进行检验。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贯彻教学中的设疑、解疑、综合、反馈、矫正、深化的过程。这样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又突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
二、加强地图教学,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地图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重要的地理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主要的地理学习方法。加强地图教学这是地理学科的内在本质需求。尽管现行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到了插图、图册、挂图等,但是地图数量有限,教学相对静止,并不能充分而灵活地将这些地图进行叠加或拆分,并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地进行展示,空间感不强,这一直是传统地理教学的一大瓶颈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充分满足地理教学的空间分析要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充分运用课本插图与地图册的基础上,强化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与效果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强地图教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讲授,强化学生的理解水平,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地图实现对新知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学会读图识图,是掌握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例如,“黄河”这一节内容,传统的口述加地图式教学,教学枯燥,并不能直观而立体地来展现相关知识点。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利用其特有的图文、声像表现效果,整合地图、图片、历史资料、视频截图等,向学生形象而动态地展现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包括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黄河的主要支流,等等。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演示,可以将这些繁琐而零碎的知识点集中于直观的地图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这正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
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述,通过信息技术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图像来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有关“城市化”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假如按照课本上的条条顺序讲下来,学生确实会感到乏味,远不如教师在幻灯上描绘出一幅彩图,画出城市、工厂、汽车、垃圾、河流、酸雨以及城市绿化等地理概况,指导学生自己看图进行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得出结论。这样做既克服了照本宣科的毛病,又给学生带来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发挥联想、得出结论、掌握知识并把它用到实践中去。教学中采用这种新疑活泼的新形式,改变古板单调的老面孔,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图像的作用,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四、有利于地理教学中德育功能的落实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对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完成得好坏,是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要使德育教育融入地理知识的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独到之处。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第九章第四节“我国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时,利用录像对比建国前后工业生产的状况,学生很容易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旧中国工业生产存在依赖性、片面性和落后性;而新中国的工业生产,仅仅走过四十几个春秋,却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通过实际材料的对比,自然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强烈感情。
总之,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去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是教学中的一次改革,它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王纯.培养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