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改切莫滑向形式主义的泥潭

2016-05-14刘艳红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新课改多媒体

刘艳红

有人说,对于一个热爱课堂的老师来说,课堂就是美的天堂。那么,在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的大背景下,今天的语文课堂是不是拥有了更多的美?是否更有成效了呢?事实上却是常见一些课堂会出现精心开局、热闹行走却草草收场的局面。原因便是很多老师重课改的形式大于重内容。

语文课改本是好事,但是一旦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就会走向反面,最终贻误学生。所以,身处课改中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警惕如下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

一、追求“创新”,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常言道,继承创新,推陈出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传统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新课改也是如此。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与学法,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因为只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才可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才可能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更何况新课标并不排斥这些传统方法。那些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一切都要从头再来,推翻以前的一切的“创新”想法实际上都是不了解教学规律、不了解新课改的特点的。如果这样下去,那么后果不言而喻。事实上,传统教法中的多读、多背、多写等等,都应当继承并发扬。

二、追求“独特”,教学内容刻意求新求异

新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中刻意标新立异。知名学者王富仁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教师不能脱离开文本本身仅仅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自己希望学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必须接受作者设定的特定的空间,必须避免那种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避免那种脱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诚然,“唯书”“唯上”的教条是要坚决摒弃的,完全没有必要囿于课本和定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甚至反弹琵琶,但是发散思维不是乱散思维,反弹琵琶也不是乱弹琵琶,不能为求新而求新。

三、追求“自主”,丢掉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改中,有些教师为了突出课堂的主体,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当“讲”不讲:学生各抒己见时,没有老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想象体验时,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时,没有老师的品词析句……殊不知,丢掉了精要的“讲”,学生的思维难以深入,学生的创新精神难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往往缺少深度和广度。

其实并非教师的“讲”就是素质教育的“天敌”,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四、追求“互动”,课堂呈现“表面繁荣”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动探究作用。因此,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可是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谈论看似热烈却没有明确的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脱离文本主旨,结果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还有不少学生(尤其是低层次班)利用这段时间去谈论其他与话题无关的事情,因为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谈论的内容都掌握清楚。结果是,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知识获得很少甚至没有,对比一下,反而不如传统的授入式。

五、追求“探究”,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出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选择那些对学生思维和思想有帮助的话题共同探究,要强化学生自我思考问题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对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提出具体要求,让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积极参与活动。这样在合作学习中才能既使自己有收获,又使别的同学获益,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六、追求“趣味”,教学手段过多依赖、甚至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兴趣、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加大课堂容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而滥用多媒体,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动辄就用多媒体,似乎没有多媒体的点缀,就显不出新意来。课堂上,用课件的演示代替了老师的讲解,用预设的课件流程取代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一节课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不断点击鼠标,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一节课都始终盯着大屏幕,看教师播放的各种音像材料,甚者把语文课上成了录像放映课。尤其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公开课、观摩课和评优课,几乎演变成了各校电教实力的大比拼。

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老师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七、追求“激励”,甚者表扬没了分寸

语文课改倡导尊重学生,保护学生,激励学生,在有些老师的课堂里,有些学生的怪异发言,被称为“有创意”,有的学生的错误发言,被称之为“一己之说”,低调的说声“好、不错、真棒”,高调的则把学生捧上天,如“你真是个文学家”“你是个做总统的人”等等。这样的激励,无疑是毫无原则,毫不负责任的,会将学生与教学引入误区。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新课改的魅力本身就在创新上,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既要接收课改中好的东西,还要汲取传统教育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方向。

我们相信:远离了课改形式主义的泥潭,美丽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因智慧而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新课改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