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群众性广场舞热潮的调研报告
2016-05-14马亚琼
马亚琼
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下最能体现农民幸福感和最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就是“广场舞”,广场舞这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的均等性、普遍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根据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统一部署,互助县文化体育局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对互助县群众文化工作广场舞辅导工作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互助县群众参与性文化活动概况
互助县座落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民族文化深厚,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从前一年春节期间表演的社火开始、二月二擂台庙会、皮影、秦腔戏到六月六等传统节庆时的花儿会,老百姓只是观看,很难有机会参与其中。人们的思想保守,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虽与青海省省会西宁相隔30多公里,互助县人口39万其中城镇人口4万多农村人口36。8。55岁人口到达15万人。现如今无论威远镇还是各乡镇都有广场舞队,而且具有一定规模和固定时间,场地。294个行政村已有174个村具有规模和固定活动时间和场地的广场舞队,互助县文化馆指导面对面向群众服务人次达17200余人次,其中新组建农村广场舞队82支,安昭队8支,农村歌舞队24支,曲艺队7支,文化产业合作社3个;19个乡镇中18个乡镇搞起了农民艺术节。在19个乡镇中塘川镇的25个村;五十镇的19村;丹麻镇的17村;哈拉直沟乡13个村;东山乡12个村;松多乡8个村;五峰镇村;高寨镇7个村;加定镇6个村;威远镇村村;台子乡19村每个村都有广场舞队。东沟乡、东和乡、南门峡镇、巴扎乡、红崖直沟、林川乡、西山乡、蔡家堡等乡镇80%的行政村也成立了广场舞队伍。尤其是互助县辖区文化广场有1000多人参与。塘川镇的广场舞大赛已初具,村民出演热情高。其中塘川镇、哈拉直沟乡部分广场队组队参加县一级比赛并获得较好的成绩。尤其是互助县辖区仅文化广场有1000多人参与,规模每个清晨、傍晚,不同年龄段的人,齐刷刷地跳一种舞,气势恢弘。热爱广场舞的群众中有一部分青春时期,恰逢各种政治运动,大多数人没有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而且习惯了集体的活动方式。温饱无虞之后,他们重拾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活动方式:高亢嘹亮的音乐,波浪滚滚的红绸扇,整齐划一的动作内心得到慰藉,价值感和存在感都于此刻加强了。广场舞这种形式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二、广场舞辅导推广的主要做法
1.精心谋划,科学制定广场舞辅导推广计划。
按照“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排,逐步推广”的原则,制定好广场舞辅导、推广计划。根据互助县文体局要求,及时成立以文化馆一名副馆长负责,群文干部参与的,业务分管领导为执行负责人,广场舞辅导推广小组。制定了《互助县广场舞辅导、推广方案》,在文化馆干部职工队伍和社会文化人范围内广泛宣传,组织自愿报名。召集文化馆群文部职工召开专题会议,选定歌曲、自创舞蹈动作,保证发挥作用收到效果。
2.建立工作章程制度,实施档案化工作管理。
根据省市关于“三区”人才支持文化工作者专项服务要求,结合我县免费开放工作的实际建立了广场舞值班工作制度,要求辅导老师早、晚7:00-9:00值班带操制度。值班老师到位到岗,遵守工作纪律,照章按工作时间完成工作任务,填写工作记录,社区相关人员参加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县现有的9个广场舞队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并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尤其是对广场舞各队负责人进行认真走访做好工作记录,设立相应的文字、照片和视频档案,人手一册,通过此类工作熟识工作对象制定广场舞辅导、推广计划,按计划实施。局领导按期分段检查验收辅导内容并针对特色讨论。
三、解决基层需求难题,深入农村开展辅导推广工作
我县各乡镇文化活动活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间文艺团队和传统文化活动众多,故而对文化的服务需求量很大,借助“三区”人才支持文化工作者专项服务工作由46个志愿者分23个组服务19各乡镇的过程中辅导广场舞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广场舞“到乡村”互助县294个行政村已有174个村具有规模和固定活动时间和场地的广场舞队,他们基层参加县一级的广场舞大赛,如哈拉直沟费家广场舞队获得了全县庆祝38文艺汇演三等奖和全县农牧民运动会广场舞表演项目二等奖。他们的制作的广场舞音乐和表演形式已经不亚于现场的广场舞队。
1.推动了公共文化体系免费开放的建设。
群众大规模参与广场舞有效的链接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丰富了文化信息传递,健全了文化服务功能,有人把文化的精神食粮亲手送到了群众当中,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文化档案,为文化站评估定级和考核填充了软件,使“三区”人才支持文化工作者专项服务工作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有机结合。
2.增强了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
通过对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实地工作服务,现场指导,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服务能力。抓实了文化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使他们增长了社会文化知识,学会了运用文化技能,做到了找服务对象传播文化施展才华。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效果,从而增强了工作自信心和自觉心,从被动服务转向了主动服务。
3.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热情。
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特长选择性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队伍极大的鼓励了群众的积极性。为了求满足县内群众的需求为威远镇四个社区新增选派业务人员,编排广场舞。录制教学视频光盘,无偿赠送给各社区及农村。为全县四个社区先派业务素质较强的工作人员从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常务培训人员到达34000人.在广场舞参与群众的带领和组织下,乡镇新增文艺团队300个参与人数超过35000人次,上百个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占领农民群众的农闲以“农闲有所教、农闲有所学、农闲有所为、农闲有所乐”为目标,他们在愉悦自己的同时,把爱心和欢乐传递给他人。在广场舞的带动下城镇书法爱好者也自发组建习字队,10月初举行“大地书法习字队”成立仪式,在仪式上为书法爱好者配发文具;也成立了有专职人负责管理组织活动的“中老年合唱团”、“花儿合唱团”在每周加课时辅导周二、周四活动有专业老师授课。其中发现有演唱水平较好的队员组成“土乡瑶”小合唱团队员勤奋努力,且具有高多的文化自觉,自发购置服装参加“60年县庆曲艺专场”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还有新有涌现的老年锣鼓队定期活动。在全县“职工运动会”、“国际射箭邀请赛”大型活动中群众的广场舞队已成为中坚力量,表演水平已经有很大进步。互助县广场舞起步晚发展快,文化工作要达到“人人有组织,组织有队伍,队伍有项目,项目有阵地,阵地有特色,特色成品牌,品牌为群众”的目的,增强基层文化站服务能力,围绕发展全县基层文化,加强乡镇文艺队伍班子建设。使乡镇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成为带领群众文艺的“带头雁”。群众是文化工作的受益者,更是这个舞台上独一无二的主角,随着文化工作的推进,和健全零星、分散的群众文化团体逐渐成为“高、大、上”的群众文化形式,各类群众自发文艺团队遍布社区、广场,文化工作培育的文化队伍与公共文化体系互为载体互为补充为群众带来浓浓的文化氛围。极大的提升了百姓的生活的幸福指数。
四、广场舞辅导、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1)是公共空间不足。在全国上下普遍存在,据统计,中国目前每十万人的运动场地是65.8个,而欧美国家一般在200个以上。有限的公共空间挤不下巨大的民生需求,互助县也出现“资源争夺”和大分贝音乐扰民的现象。暴露了公共运动场所短缺的硬件问题。
(2)乡镇基层服务对象文化底子薄,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素质能力制约了辅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如发达地区已经流行很久的“鬼步舞”、“排舞”、国标舞还是很难推广。
(3)群众文化渴求强烈,文化服务还未惠及到位,音响设备器材的缺乏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阻碍了广场舞辅导、推广工作的开展。
(4)群众团队蓬勃发展,因缺乏专项的培训和民间团队扶持资金,特色民间团队的提档升级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低下。建议设立特色团队扶持资金,搞好特色专项服务,更好的让民间队伍服务与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