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湿地的青春之歌
2016-05-14江镕
江镕
入夏的深圳午后,天气晴好却闷热难当。就在高温炙烤之下,让人亟欲逃离之时,车子穿过闹市,转入小巷,突然出现了满眼高高低低的绿色。远处一个身材匀称的女孩子笑语盈盈地走过来,热情地伸出手,“你们好!我叫卓然。”印有华侨城字样的嫩绿色工作T恤、浅蓝色紧身牛仔七分裤、基本款一色小白鞋——上上下下没有过多装饰,简洁清爽,但活力难掩,不禁让人赞叹果真是青春无敌。
卓然带我们来到一间宽敞的玻璃房,虽然房间采光很好,灼人的阳光热辣辣地照进来,但是窗外满眼的青翠却让人的心情瞬间绿意盎然。想起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于是就在这个青春作伴的下午,我们开始聊聊那些有关青春、有关情怀的故事。
青春是没有经验和任性的。
—— 泰戈尔
卓然姓程,是一位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姑娘,毕业于上海电力学院,和很多圈内人不同,她学的是和环境几乎不沾边的金融类。虽然专业很“圈外”,但是丝毫也不妨碍她的专业性,谈吐间我分明感到这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意指很优秀,令别人羡慕。作者注)嘛。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大学期间,卓然就加入了作为全球三大国际大学生组织之一的“创行”(Enactus),在那里以骨干成员的身份参与各种活动。
为了对“创行”给出一个准确的介绍,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网络上的描述是这样的:创行成立于1975年,是一个由36个国家超过170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和学术界人士以及来自全球500强企业的商界领袖组成的国际性非营利组织,总部设在美国,为全球三大国际大学生组织之一。这里汇聚了高校学生、学术界人士和商业界领袖,通过践行企业家精神,共创更美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卓然说:“当年加入创行的时候,一共有8个项目在做。组织的顾问很多是来自高盛、联合利华等知名大企业的高管,他们倡导用商业的手段做公益,教会我们如何用企业经营的方式来运营社会组织。当时项目46%的管理服务费用都用来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比如用于解决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孩子们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缺乏经验,一度也有些入不敷出。”说到这卓然也有点赧然地笑了。
“因为有了当时的经历,所以毕业之后就想到要来环保组织工作了?”
“呵呵,其实没有,我当时毕业了本来是想创业的,后来想着先去大企业工作锻炼一下,就去了强生公司工作了几个月。然后就到了深圳。”
“你是哪年毕业的?又是什么时候来到深圳的呢?”
“我是2014年毕业的,2014年9月份来到深圳。”
听了卓然的回答,我不由得对她更加刮目相看。虽然我知道卓然很年轻,满脸的朝气蓬勃,但是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那份成熟和干练,让我觉得最起码是经过了至少几年的工作历练。可没想到在资历上她还是个才进入职场一年多的小“菜鸟”,真让人始料未及。
接下来卓然简单讲了一下她的工作经历,我也就迅速明白了这种状态得来的原因。“2014年我到了深圳之后,正好遇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招人,当时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深圳办公室刚刚成立,我负责的是自然教育方面的工作。本来负责这一块工作的就两个人,结果没过多久,我的领导就休假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当时我的工作也仅仅是刚刚上手,所以就要一边学习一边应对各种状况。大家知道,WWF还是很有知名度的,所以会受邀参加不少高端的会议和活动,有些场合都是其他机构的大佬出席,我混在其中开始会觉得很不好意思,甚至都不知道怎么选择合适的衣服,但后来慢慢也适应了。所以虽然在那里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受到了很好的锻炼。”
“那后来怎么来到华侨城湿地工作的呢?”对于卓然的跳槽我也感到蛮好奇,毕竟WWF也是很有“江湖”地位的,为何又放弃了呢?
“接触到华侨城湿地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正逢招聘,听说这里有一个很完善的湿地,很吸引我。来到之后,看见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这样的滨海湿地是开展环境教育最好的场所,简直是可遇不可求啊,非常激动,就决定留下了。原来在WWF的时候就经常会为寻找活动场地而耗费大量时间,现在自己有了湿地,就可以将它作为依托做很多事情。特别是听过了华侨城一位高层领导的演讲之后,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生态环保大于天,这句话也是全华侨城集团的slogan(宣传语),我深深觉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企业,很让人钦佩,所以就坚定了信念,要来华侨城工作。
说到这,大家应该更理解为什么我说卓然属于“别人家的孩子”了吧?从强生到WWF再到华侨城,不是实力企业就是知名机构,要是普通职场新人早该知足了吧?可卓然真的是志存高远,她的规划是在华侨城工作三年,然后就去国外进修,继续读硕士,专业也想好了,就选择环境教育。
“在最好的年华,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谈一场恋爱,不去尝试没试过的生活……你要青春有毛线用?”我完全可以预见得到,在不断的尝试中,这个敢想敢做的姑娘一定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塞涅卡
在同卓然聊天的时候,一位女士也从外面走进来,加入了我们的谈话。卓然介绍说,这位是苏老师,也是他们自然教育团队的成员,是非常专业和敬业的一位老师。
苏老师名叫苏俐,是海南人。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2000年的时候她来到深圳打暑期工,之后就留在了深圳,来到华侨城工作。最初方向也是幼师,在工作了四五年之后,又转到了市场部。而在这期间由于一些原因,她离开了华侨城,从事了一段时间的特殊教育,但是最终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又回到了这里。
说起自己的经历,苏俐也感慨颇深,“华侨城是一个始终保持开放状态的地方,用宽广的胸怀接纳每个人。我回来华侨城之后,在2011年,华侨城湿地所在的欢乐海岸(欢乐海岸是华侨城集团开发的一个旅游项目,华侨城湿地公园是其中一部分。作者注)开始筹建,我被调去办公室工作,要担当4个部门的协调合作。那时候我们的工作状态真的是‘5+2‘白+黑,回不去家也是时常发生的事,忙得太晚了干脆就睡在办公室。虽然很忙、很累,但是那段时间的经历真的让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收获非常多。
后来欢乐海岸建成后,我来到酒店管理中心工作,之后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成立了,理事会秘书处同湿地管理部合并,我又来到这里工作,现在主要在湿地公园这边负责自然教育。”
“现在很多学校、教育基地、社会机构等等组织都在开展自然教育课程,那我们湿地的自然教育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
“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生态导览,也就是带领大家了解湿地,二是小鸟课堂,这个项目得到了博冠望远镜团队的支持,只要是10岁以上的团友都可以在湿地观看鸟类;三是自然FUN课堂,主要针对中小学生,促进他们打开‘五感,感受自然;接下来还将陆续开展无痕湿地课程和零废弃课程。”
“你们开展的项目真是丰富多彩,不过比起之前的忙碌,现在的工作总会好一些吧?”在华侨城工作了十几年,可以说苏老师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这里,通过她,我清楚感受到了每个华侨城人的执着与奉献,内心里也真心希望在工作步入正轨之后,她能够轻松一点。
“呵呵,说实话,压力是小了,但是时间上还是挺忙碌的,而且别人休息的时候正是我们需要工作的时候啊。宝宝两岁了,陪伴他(她)的时间却很有限,有时候想起来也挺对不起他(她)的。”
的确,华侨城湿地处于景区之内,公众假期才是参观人数最多的时候,所以也决定了这里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牺牲很多和家人共享假期的时光。特别是听到孩子还这么小,我的心里蓦地升腾起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内心里谁不希望能在本该阖家团圆的时候共享天伦之乐呢?但苏老师体现出的正是一种职业精神,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在取舍之中寻求到一种维持事业和生活稳定的平衡。
假期少、孩子小,这些困难苏老师觉得都可以去调节、去克服,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却让苏老师觉得非常无奈,“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我们就很担心会混进一些目的不纯的人。比如一些小的机构,会伪造报名信息派人参加,学会了我们的课程之后,就进行简单的复制和模仿,开展一些活动,吸引有兴趣的公众参加。如果他们能全盘复制,完全按照我们的模式操作,我们倒也不会担心,也不会追究,毕竟他们在做着普及自然教育的事情。我们就怕他们掺进一些私心,让教育的性质变了,还有就是对一些课程理解不透,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公众,特别是以讹传讹,误导小朋友,这会令我们非常痛心。”
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是希望做出一切。——屠格涅夫
在同卓然和苏俐聊了一阵,对湿地情况大致有所了解之后,两人说,带你去湿地走一走,实地感受一下吧。
来到湿地的生态展厅,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处处充满着现代化气息,声光电展现手段一应俱全。开放式城市生态博物馆的定位果真不是徒有其名。
说起华侨城湿地的发展历程,苏老师如数家珍:“华侨城湿地的投资方是隶属于华侨城集团的深圳市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简称“华基金”),这个基金会在2013年成立,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宗旨。经常有人问华侨城湿地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其实华侨城湿地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深圳湾进行填海,留下了125公顷的滩涂没有填,在涨潮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大湖区。这个湖区分为北湖和南湖两个部分,北湖就是华侨城湿地的前身,当时周围很荒芜,杂草丛生,很少有人关注,甚至还一度堆积了很多废弃物。
其实华侨城湿地对于附近区域乃至整个深圳的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这里与深圳湾水系相通,是深圳湾湿地的重要延伸,也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和著名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隔海相望,是我国唯一处在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所以为了将这块宝贵的湿地治理好,华基金用了6年的时间进行生态修复,花费近亿元。”
现在这块占地面积68.5万平方米的湿地成为了国内首个由企业托管的湿地,使近4万平方米的红树林和100多种、数千只鸟儿得到了良好保护。
为了让参观湿地的观众,特别是小朋友们对湿地的生态状况拥有一个直观了解,展厅里设置了很多体验式的环节,着重宣传湿地重点保护的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和其他一些生物。潮汐模拟池清晰还原了50年前深圳湾天然潮汐的景象;滨海湿地剖面图巨型油画将栖息在滨海湿地的生物分层次第呈现;观鸟系统让观赏者可以零距离观察水鸟,接触自然。而各种文字材料和湿地宣传片更是翔实而生动地将华侨城的前世今生、起伏流转、爱与哀愁展现出来,既让人陶醉神往,也令人深思警省。
苏老师说,为了更好地将生态展厅和湿地内的所有资源充分加以利用,湿地公园通过课程培训,培养出很多志愿教师和讲解人员,他们常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到湿地进行服务,帮助普通公众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保素养、提高环保技能,改善对环境的敏感度,最终促进环境问题加速解决。
而谈到未来的规划和展望,卓然和苏俐都是信心满满,她们说:“接下来,我们自然教育的团队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园区里的环境解说系统需要建立起来,主题线需要更完善的设计,比如从细节来说,动物植物的介绍要更加专业,添加一些让公众一目了然的引导牌;设置观鸟屋,在里面作出最佳鸟类观测点的指示。还要增加同公众的互动,编写自然话剧剧本;系统开发成体系的环境教育课程,丰富研究类的课程等等。而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还会援建其他地区的自然学校、输出标准,比如在西双版纳和四川贡嘎山,还要同湿地国际进行合作,让更多的学校都能自行建设、建模,开发课程,充分发挥主观动能。教育是下一盘大棋,不会一蹴而就,但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走出生态展厅,远眺湿地,草木葳蕤,水鸟翩飞,这真的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吸引着许许多多像程卓然和苏俐一样的有识之士汇聚于此。他们作为环境教育、自然教育、生态教育的授业者、传播人,已经、正在或者即将把青春年华奉献给自己钟爱的事业,无怨无悔。
作为湿地,华侨城是陆地和水域交接的地方,用它的天然资源滋养着无数生命;而作为自然教育基地,华侨城也是教育人士和普通公众交流的地方,以它的专业禀赋也正在孕育着无限希望。
车行渐远,重新回到那股热浪中,但我就像刚刚看了一本精彩的书籍,回味隽永,自带清凉。慢慢合上书本,有一片像叶子一样的书签永远夹在了部分篇章,留在心上。